银窿横黛色 数峰出云间
●文/图赖俊权
未通高速之时,从梅城前往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经过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明山一带,会看到黑压压的一片黛色山体,巍峨高耸,层峦叠嶂,后来知道这里是明山嶂,银窿山就位于“明山”群山的主峰,海拔1357米,为梅江区第一高峰,梅州市第三高峰,风情万种,令人遐想神往。
国庆节这天,与一群热爱文学与户外的文友前往银窿山,邂逅一段与绿色山岚的相约,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家园,好一番惬意自在。
当天我们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蜿蜒而上,一路绿意绵绵,汽车开至海拔800米高处停放,接着步行。但见远山含黛,群峰雾罩,我们禁不住边拍边行。据文友介绍,梅州,是中国单丛茶之乡,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唐末五代,距今上千年。客家茗茶历史久远,梅州客家人对茶情有独钟,对种茶、喝茶、品茶的爱,成就“茶乡”的美名。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在一大片高低起伏、依次递接的青翠茶园拐弯处,我们进入银窿山茶区,这是一条原始的山道,有些茶树隐匿于崇山峻岭中,采摘次数少、没有人为的干预和破坏。在原始森林跋涉了约半个小时,穿过一株株翠色的山树,忽然一声:“看,这些就是古树茶”,我们近距离观察了野生茶树,叶片壮硕,叶缘锯齿明显,叶脉在11对左右,这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约6-9对)完全不同,叶片润泽有光,随行的文友也迫不及待地跑了过来。我们还沿着陡峭的山坡攀登到古树茶群去亲身抚摸古树。当肌肤与古茶树亲密接触,我无法明了,也不知如何描述,这荆棘丛生、枝横交错的密林中,茶树依然挺立,一棵两棵三棵四棵……古茶树的神韵,无论是枝叶还是枝干,外观看起来都圆润、饱满、粗犷,茶梗劲道、茶芽毫密厚实;闻味道,气息纯正,一种特有的山野气息钻入鼻孔,沁人心脾。
银窿山茶区海拔800米至1357米处,是广东省内平均海拔最高的茶园。作为保护区,路虽崎岖难行,但俯瞰这片万千年来野生古茶树生长的地方,更感叹采茶不易,好茶难得,寻茶之路悠长。21世纪初,在政府政策帮扶下,这个有机茶科技园对古茶树进行保护、开发,而且采用香港有机农业生态协会等国际机构的先进经验,采用茶树、草木相结合的原生态有机茶种植方式,形成远看是林,近看是茶,林中有茶,茶中有林。
再经过一小时的跋涉,我们抵达了1100米海拔高度的银窿山有机茶园。银窿山东麓为大埔县银江镇,西麓为梅江区白宫镇。周围有不少高山,第一座1560米铜鼓嶂,第二座1357米的银窿顶,第三座1305米的天井凹,第四座1278米的明山嶂,第五座1260米的鸡公髻,第六座是1228米高打坪,第七座1177米的鸭凫嶂,第八座1021米的鬼忽岩顶,第九座1012米的黄畲顶。
当天中午我们在银窿山茶园午餐,并聆听同行文友的即兴客家山歌,银窿山茶园的上面山崖有个银窿洞,据传洞里有9笼18箱白银,每箱18块,每块18斤,银窿山也因此而名。另有传说银窿洞其实是明末皇太子为反清复明藏匿的财库。当年,因大势已去,明大臣李二河带着皇家三太子朱慈烺逃回家乡松口,后来化身灵光寺和尚。因清兵追杀,公元1645年春,皇太子曾藏身银窿山,大臣与卫士便化作村民种茶、烧炭烤茶守护财库。传说虽无从考证,而银窿山古树茶附近烧炭的窑斗仍在,古树茶仍旧生机勃勃。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当天我们走走停停,迂回在银窿山草木葱茏的山路,感受客家乡村青山云雾缭绕,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美丽之旅,还远眺梅城家园,一见倾心,再见倾情。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银窿山,客家家园。
新闻推荐
近日,文化路延伸段市政道路正式打通,实现县城交通内循环,打破大埔县城交通瓶颈,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在虎山路和文化路的交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