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楣杆夹石 ●叶俊新

梅州日报 2021-01-21 08:26

平远中行易屋石楣杆缠龙大坪里石楣杆

楣杆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某种象征。《寻乌调查》记有一事:“寻乌唯一的现存举人古鹿苹,他的父亲是个雇农,苦得没有饭吃。他小时提个小篮子卖小吃(糖子、荸荠、咸萝卜等等),后来读书,先生见他聪明,不收他的学费,以此读出头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63页)在寻乌相邻的平远,族人生活再苦,只要懂规矩,不懒惰,是可以轮着耕公尝田的,还可轮着用大塘养鱼,利用公山。要是聪明,穷孩子也可由公尝供读书,清代考取了贡生、举人、进士的,公尝为其立楣杆。民国时期还保持这种供读书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在平远全县村情调查中,发现平远89个自然村现存有清代128副楣杆夹石(1副至6副不等,包括石楣杆),差干3、仁居13、八尺21、河头9、上举8、泗水13、东石27、中行14、大柘9、长田1、热柘10。其中仁居镇黄畲南龙村、八尺镇筀竹村莲塘淹、泗水镇文贵云溪村、东石镇洋背三岭村、中行镇中行村坳背、中行镇中行合华村等自然村现存有完整石楣7(道光年间2,咸丰年间5),其他的仅剩楣杆夹石。

明确时间立的楣杆夹石有90副:现存平远最早立的楣杆夹石是长田镇长庆稻松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岁进士黄济春所立,最后立的有确切时间的是东石镇东汶上汶村当铺下老屋林成荫在宣统元年(1909)立的一副楣杆夹石。平远楣杆夹石雍正年间1副(在八尺镇八尺大同村),乾隆年间共有7副,嘉庆年间10副,道光年间11副,咸丰年间22副,同治年间9副,光绪年间27副,宣统年间2副。

梅州首位进士唐代黄僚故居在平远东石上黄地村,仅存破败屋迹。平远建县以来有5位进士。进士韩元勋、谢升庸的没发现,进士刘述元和姚璋留存有完整楣杆夹石,肖汉申仅存在考取进士前拔贡所立的楣杆夹石。

例贡生所立30副,其他的为贡生(包括恩贡、岁贡、岁进士、恩进士等)所立。贡生,也称岁贡,通常记作“岁进士”,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例贡,也记作“例进士”。拔贡是每六年或十二年举行一次,是科举正途。例贡是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平远例贡生夹石多在咸丰、光绪年间立的,还有同治年间的少数。例贡生竖楣杆不是虚荣,而是对读书人的向往。

山区小县平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县后至明崇祯壬午蓝梓共出了8位举人,清代出了姚辉、姚书升等51位举人。

平远全县楣杆夹石刻字许多已无法辨认清,普查中很多把“秋月”“冬月”“吉旦”等读成“秋日”“冬日”“吉日”,漏字的较多。

客家地区散落在广大乡村的楣杆,不仅是宗族激励读书人的方式,也是为耕读文明竖起的旗帜。现平远畲脑等地乡村又重新在老楣杆夹石上立了楣杆(有木制的)。据说,八尺镇特意从韩元勋故居附近土里挖出了刻有字的楣杆夹石。前不久,热柘镇曾聘请的村情普查员、文化站原站长林新升电话里说,热柘镇小柘村举人刘堡(刘乃堡,乾隆辛酉科举人)的石楣杆刚在池塘里寻出来了,“花了好大神气!”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丨鸿禧中心城是否违规收办证费?

匿名读者:我是鸿禧中心城的住户,我要投诉鸿禧中心城开发商违规收取办证费2100元。一期、二期的住户都已经可以退回多收的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