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共享”才体现“联”效
■ 知 新
去年以来,梅县区在医联体试点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推进建设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为牵头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梅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为专科牵头,各镇卫生院和公建民营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的梅县区城市医疗联合体(下称“医联体”),推动各医疗机构由无序竞争向“一家人”融合发展的转变,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看大病、看好病。(见《梅州日报》1月19日3版)
梅县区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不仅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而且有助于群众就近就医看病,在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几年,梅州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健全基本医保体系等途径,让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现实中,“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边是小医院冷冷清清”,很多人在就医时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建立医联体,大医院和小医院“牵手”,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医疗资源“共享”才体现“联”效。医联体之“通”,需要大小医院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围绕群众健康加油干,从形式上的“联体”向实体上的“联心”转化。一方面要大小医院手牵手、心连心,在人才培养、绩效改革等方面破除制度障碍、实行流程再造,健全利益绑定和共享机制,尤其要推动名医下沉,实现“在线”+“在位”的指导,切实提高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双向转诊,从而实现医疗卫生“网格化”服务全覆盖。
当然,医联体要发挥“1+1>2”的最大功效,既要解决大医院放得下、小医院接得住的问题,更应破解患者愿意去的难题,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就医格局。这既需要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更应辅以配套医疗保障等措施,用看得见的方便和成效使患者科学理性地选择就诊路径,对“到哪里看病”有一个精准研判。
新闻推荐
梅县区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努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联”出新模式 就医更方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医生在松口镇中心卫生院坐诊,为患者检查身体。(吴腾江摄)●本报记者吴丽伶治病不用出远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