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导演李建生:唱得响的山歌 磨出来的好戏

南方日报 2020-12-16 07:07

李建生执导的两部山歌剧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双双获得一等奖,个人荣获优秀导演奖。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李建生是今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绕不开的名字。

他导演的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花开并蒂,同一个市同一剧种在同一届艺术节上拿下两个一等奖,在省艺术节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此外,他个人还获得优秀导演奖。

一脚踏入戏行,短短4年时间,李建生排演多部大型客家山歌剧,好戏连连,频频获奖。在常人看来,戏里戏外的李建生有差别:沙发一坐,他沉浸戏曲研究,耐心聆听大家对一部戏的排演建议;剧本一拿,他是“惹不起”的戏曲导演,对作品近乎苛刻地追求。

“我的父亲是江西采茶戏的导演,从小受戏曲文化的熏陶,但真正让我爱上戏曲、让我抛掉一切半路出家当戏曲导演,是因为客家山歌剧。”李建生与山歌剧结缘是机缘巧合,更是蓄谋已久……

跨界导演?“前后两份工作都是导演,却大有不同”

李建生与戏曲结缘得从他父亲说起。

“我的父亲是江西采茶戏导演,在家经常听戏看戏,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李建生说,他是看戏长大的,骨子里的戏曲情节,让他顺理成章地爱上了客家山歌剧。

那是2003年,李建生看了一出凄美动情、撼人心魄的客家山歌剧《等郎妹》,自那以后,李建生的心中就埋下了山歌剧的种子。

“浓烈的客家风情,深厚的历史积淀,悠扬的山歌旋律,气势磅礴的舞美灯光,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及真挚的人物情感,是一出好戏!”《等郎妹》至今在李建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证明,李建生眼光独到。《等郎妹》公演后,在客家地区迅猛地刮起了争看《等郎妹》的旋风。在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该剧一举囊括了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表演等8项9个一等奖。

从一名观众到一名山歌剧导演,外人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是李建生蓄谋已久。因为他整整花了13年。

如果说《等郎妹》为李建生埋下了种子,那么山歌剧《围屋旧梦》则让他心里的种子发芽了。

时隔5年,2008年,李建生在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的带领下,合作排演了《围屋旧梦》。那是李建生参与的第一部戏,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戏曲舞台的魅力,内心再次泛起波澜,心里默想成为一名戏曲导演。

没想到,10多年的山歌剧情缘,直到2016年李建生才真正踏入戏行,成为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导演,那年他已经40岁了。

“建生原来是一名电视导演,后来他直接放弃了当时副主任的职务,直接通过考试考进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年薪整整少了一半。但他毫不在乎,一头扎进山歌剧的创作。”林文祥是李建生戏曲路上的引路人,他认为李建生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戏曲导演。

一开始,李建生受到了质疑,电视导演和戏曲导演虽然都是导演,却大不相同。

“戏曲导演与电视导演真的太不一样了,以前的长处一下子就变成了短处。”李建生有着10年的电视导演经验,但电视导演所掌握的技能,在戏曲上并不通用。同是导演工作,但实际隔行如隔山。

“晚会、综艺节目是大众娱乐的快餐文化,注重即时性、话题性和娱乐性。而戏曲这一门艺术,它除了注重舞台效果和内容表达,更注重文化的意蕴和精神的承载。”李建生说,凭借多年来对山歌剧的深入了解,他有意规避自己在电视导演方面的做法,并潜心学习戏曲表演艺术。

当记者问到“您是否背地里刻苦恶补?”李建生直言:“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却总是很愧疚自己太懒惰。做得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更多。人到中年,还害怕思维僵化和落伍。”

暴躁导演?“导演就是不断得罪人、批评人的职业”

入行4年,5部大戏,佳作获奖让李建生的名字在梅州戏曲界越发响亮。

今年12月,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花开并蒂,戏曲组一等奖仅3个名额,梅州就占据两席。同一个市同一剧种在同一届艺术节上拿下两个一等奖,在省艺术节的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两部剧的导演正是李建生,此外他个人还荣获优秀导演奖。

获奖背后,是艰辛的也是痛苦的,一部戏的诞生,在李建生看来,就像养育一个小孩。

“一部戏从一度的剧本创作,到二度的剧本在舞台上运用各种手段塑造形象,需要不断打磨。如同小孩呱呱落地,再培养成才,是零到一的过程。”李建生说,《白鹭村》《春闹》都经过数次大改后才有今天精彩的呈现。

例如《春闹》4年磨一戏,其创作从2017年便已开始,最新的3.0版本在省艺术节汇演中大放异彩。“剧本修改了50%左右,新增了一名男二号,希望主题更加凸显,引人深思。”李建生说,该剧艺术风格定位于轻喜剧,以地方剧种与时代内容相结合,用本土艺术样式讲述本土故事。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漫画式的表演风格,让剧目更具观赏性。

谈起排戏,李建生语调明显高了。

每部戏上舞台排戏前,他都会找所有部门一起开会。特别是每次主创第一次开会,他通常不太讲话,让其他人员发表各自的看法,他就在一旁静静聆听。

“我希望听到他们有和我不同的看法,有碰撞有矛盾才有新的内容产生,往往灵感就会迸发出来,这就是创作的快乐。艺术思维具有跳跃性,所以我们不能太常规。”李建生解释道。

“您觉得您在戏里戏外一样吗?”

“一样,应该没什么变化。”李建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事实上,在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看来,戏里戏外的李建生是有差别。排演前的静静聆听,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为当李建生排戏时,他对作品的极致追求,会让他产生脾气,甚至会生气。

“生气再正常不过,导演就是不断得罪人、批评人的职业,剧场里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不对"。”李建生笑着说,“作为导演需要经常否定别人的劳动,想想如果我苦思冥想甚至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被人否定了,我也会很生气、很反抗。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中间要经历太多次的否定与自我否定。”

李建生坦言,他享受这种痛苦,这是导演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只有不断去解决这些痛苦,作品才会有完美的呈现。事实上,作为一个戏曲导演确实不容易,既要有对剧本文学性、全剧风格、样式的掌控能力,又要具备协调组织舞美、灯光、服装、化妆、舞蹈等部门的综合能力。更应该拥有引领演员进入人物创作的手段,使一个剧达到真正的完整,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力。

实力导演?“致力打磨一部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歌名剧”

诞生于今年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多少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

李建生是该剧的总导演。该剧以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林风眠为人物题材,通过对林风眠辗转漂泊的人生及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艺术领域上的独特造诣等描述,展现林风眠的传奇人生和梅州文化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部戏的编排创作比较大胆,呈现出来的效果跟我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比较贴切,日后加以打磨会是一部好戏。”李建生说,山歌音乐剧是一种山歌剧的创新,但不能脱离山歌,否则就失去了它本身文化的意义。《林风眠》虽然运用了音乐剧作为外在艺术形式,但是从头至尾贯穿的客家山歌元素,才是音乐的内核和基底。这是根植于客家人的文化符号,也是这部剧的独特之处。

首演当天,观众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仰头大笑,时而满眼泪光。李建生则在舞台一侧观察观众的反应,他认为观众是一部戏好与不好的重要参考。

“非常好!值得推荐到其他地方。”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观剧后表示,《林风眠》是一部高品质的剧目,通过这部剧可以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林风眠、了解国家美术教育的发展史,对美术思想具有非常好的启迪,并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专家的评价、观众的反应,侧面反映了这部剧的成功。但在李建生看来,《林风眠》还有很多瑕疵,需要一磨再磨,“艺术永无止境,我只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

经过多年的深究,李建生直言客家山歌剧的发展还有不足,如果将作品拿到全国范围内去比拼,还存在一定差距。

他认为,“只有名剧能推动戏曲演员成为明星,只有名剧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看戏,只有名剧才能证明创作团队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李建生说,即便不能十年磨一戏,也要沉下心、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打磨一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山歌名剧,真正在全国能够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

李建生强调,这部名剧不仅停留在专业层面上,还要打开市场,简言之就是“卖票”。

“你能卖票吗?就这么一个检验作品的标准,如果可以,说明这部戏的名气大、演员受观众喜爱,特别是能不能在发达城市卖票。”李建生说,梅州戏曲人不会因为困难就不去努力,即使他们这一代人做不到,下一代、再下一代依旧有希望,“时间会有答案,我们只管去做。”

新闻推荐

携手攻坚稳脱贫 同心造血助振兴 广州帮扶梅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专题27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八有”指标全部达标,连续四年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