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步、埔、埠
津,义项之一就是渡口。《论语·微子》曰:“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问渡口)可见在春秋之前,渡口就叫做“津”。至今,凡地名带“津”字的,多与渡口有关。最知名的,当属直辖市的“天津”。
天津市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向称“河海要冲”。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使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之地区,地位日渐重要。元代重视商贸,延祐三年该地更名为“海津镇”。明建文二年(1400),镇守北方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与侄儿争夺帝位,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率兵从海津镇渡河南下,直逼京城金陵(南京)。燕王称帝后,即将海津镇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曾经经过的渡口。”迁都北京以后,天津成为“畿辅门户”。
潮州辖内之地名也有带“津”字的,如“东津”,顾名思义,意为韩江东边的渡口。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二》【东厢都】云:“东津,在湘桥东,距城五里。”同书还载有【隆津都】(即今龙湖镇)。之所以起名“隆津”,据《隆津都图说》云:“龙湖寨居隆津都之中,去县治三十里,东为"龙韩洲",与江东对岸。”可见,隆津都东濒韩江,原为渡口,商铺林立。做生意首重兴隆,故以“隆津”名之,博个好彩头。
渡口,即水边停船处,至迟在三国之前,亦称为“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谓:“又东北迳王步。步侧有城,云是(三国)孙奋为齐王(时)镇此城之渚,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唐·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谓: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为“步”,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
上文对“步”之解释至明:凡江边可系舟而供上、下岸者,可称之。韩愈《罗池庙碑》称颂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德政亦曰:“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是知唐代称渡口为“步”,已成习惯。
距潮州府仅十里的村落名叫“云步”[俗名“传<潮音<堂>>铺”]。雍正《海阳县志·地集·津渡》谓:“云步渡。(原注:登云都)”篇末附“《旧志》金一凤(按,康熙二十五年任海阳县令)曰:"千仞清溪,百川飞沫,杠梁(桥)之不能建,阻者昭昭,舟子一苇杭之矣……渡以涉川,若无渡则弗能利涉也。"”按:《县志》已言明“云步”是“在登云都的渡口”,但用“云步渡”称之,似有叠床架屋之嫌,因为“步”字的本义就是渡口。但不管怎么说,总比村中耆老相传的“故事”明确得多。(说是村中原有“云里古庙”,故“云步”系取“云里信步”之义。把“步”字仍作“步履”义解)金县令的话,充分肯定了当津渡的作用、意义,但欠全面,起码说,渡口有促进商贸、繁荣市场经济的功能,就未提及。正因为有上述功能,故雍正《海阳县志·地集·市集》中,“云步墟”排名在“渡头庵(即庵埠)墟、浮洋墟”之后,“彩塘墟”之前,列第三位。而宋代已有“少林寺”、元代亦有“法光寺”(寺田达1300亩)之建,云步已成繁荣村落,历历可考。(参见拙文《云步、传铺与公婆树》,载《拙庵文丛·识小杂录》2019年12月)
由“步”字之发音,又衍化出“埔”字(pū,bū,潮音<埠>)。与“步”(bū)字的元音相同,都是u。据字书介绍,“埔”字是地名用字,如广东的黄埔、大埔县(该县于明·嘉靖五年,析潮州府饶平县的恋洲、清远二都而置,但《康熙字典》阙收“埔”字,不知何故)。乾隆蔺(土寿)《大埔县志·沿革》录有乾隆元年丙辰科举人、侯补知县杨缵烈的《邑名音义考》,略谓:
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无字而臆造俗字,盖即“圃”也。
大埔县是纯客家方言区(潮人曰:“大埔无潮,澄海无客。”),习俗以为“埔”即“平旷高原”的“圃”,与通常认定的“埔”、“步”涵义相同的看法有较大的差别。但习俗之事,强求不得,两便可也。而笔者一直赞同“步、埔同义”说,理由如下:知名的“黄埔军校”,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建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查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二》,[城外四厢]中,凡地名后一字带“埔”的,如象(橡)埔、上埔、新埔、东埔等,多在韩江两岸濒水处。这些环水的岛或面水的埔,一般都有泊舟的处所,自然不等同于“平旷高原”。何况,前人还有专指码头或交通便利的市镇的习用语“埔头”。如清·王韬《欧洲各国民数》谓:“四海之内遍设埔头,欧洲人足迹遍于天下,所至即思兼并。”又,《宜索归澳门议》:“葡(萄牙)人遂立埔头于香山县之濠镜,此万历七年间事也。”“埔头”既然指码头,则“埔”与“步”皆指可舶舟的口岸,其涵义之相同,夫复何疑?
与“步”音义相同的还有“埠”字。《正字通》谓:“埠,同"步",舶船埠头。”其中之“埠头”,也指码头。明·唐寅《松陵晚泊》诗有句曰:“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入夜,船舶码头,但见灯火通明,大小舟楫丛集,好一派繁荣昌盛的场景。在当代人的诗文中,也不时可见到“埠头”的身影。如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埠头”一词,原来也作“步头”。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云:“步头浴凫暖出没,石侧老松寒交加。”南宋的陆游《秋晚村舍杂咏》之二也有句曰:“步头横画舫,柳外出朱桥。”描写码头周围的景色,都十分优美、传神。
埠,又有规模大小之分,《花月痕》第四七回谓:“淮以江南上海、浙江舟山、福建闽安镇厦门、广东濠镜,为倭船停泊埠头。”其中之上海、舟山、厦门、濠镜(澳门),皆倭寇常泊船之商埠。潮州也有地名中含有“埠”者,最出名的应是庵埠(属龙溪都)。诚如光绪《海阳县志·龙溪都图说》所云:“龙溪当三县(海阳、揭阳、澄海)之交,舟楫轮蹄,六十里始达于邑……夙号冲要。加于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赀财以来游,丛聚日众……今则市廛喧阗、桑麻披野,居然海阳一大市镇矣!”据《潮州市地名志·政区地名编》所载:“龙溪都置于宋元丰年间,明正德建寨,名洪阳寨,后寨主易姓,寨因附近有白云庵而改称庵埠寨。”(按:《海阳县志》谓:“庵埠寨(原注:古名黄陇,有市方广半里,距城六十里)。”所述略异。)所谓之“白云庵”,似为南宋之“庵驿”,宋、元《三阳志·铺驿》载:
绍熙壬子(1192),运使黄公[~公式~]始以造庵规摹檄郡营创。张公用成建三庵于潮阳之黄冈、新迳、北山、榜曰“光华馆”。宾客舍仆、马具、庖湢、床榻、荐席、器皿、薪刍之需,无一不备。薄遽而至,如适其家。守以僧,给以田,环以民居,为虑远矣!间有污败室庐,糜毁器用,暴横难禁者,僧得以经闻于官而为之惩治。仆卒往往知惧,故庵迨今犹始创也。自是潮、惠之间,庵驿相望。
驿铺即驿站,其功能兼有邮递公文、邮件与迎送官员等项,官府每年须耗费不少。绍熙间改为“庵驿”,即亦庵亦驿,委托僧人管理,官府可省大量经费,白云庵应属此等性质。驿站一般设于水陆交通便利之处,诚如《县志》所言:“有市方广半里”,故称“庵埠寨”。
由“步”而“埔”而“埠”,字形虽有别而音义略同。看来,由同音(或音近)字入手,再分辨字的涵义,应是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闻推荐
百年耕耘添新韵 “南国牡丹”吐芬芳 大埔广东汉剧“活”出年轻态,人才辈出,作品屡获国奖
演出前,演员在后台化妆。在腾转挪移中,演员们灵动的舞步、坚挺的身姿跃然眼前,一出精彩的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让人大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