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吟草》序言
●罗金良
以“黄莺出谷”譬喻黄莺谷先生的诗作《性灵吟草》甚为恰当。
莺谷先生“诗的灵魂”乃是直抵性灵、动人心魄的“灵魂的诗”。如他在诗中所说的“若溪而流,却无声;如云奔走,却无踪”一样,诗意虽然无声无踪,但它流淌在人们的心上,让人感受到“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的味道。
莺谷先生仙逝已近三年,每每读着他的好诗想起他这好人,他的音容笑貌、诗风文雨,历历在目,不由令人潸然泪下,痛心不已。
一个人,最能打动人心的,除了诗品,还有人品,莺谷先生的诗性、人性、德性,都是上品。在众人眼里,莺谷先生是个“纯文人”,性情高洁,不事钻营,闷声创作,对文学是“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功名利禄如“我与春风皆过客”“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燥两不相干”……诗意高远的他,沉浸于文学,不善于交际,亦是不喜“交际”。其风骨得罪人不少,大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风范。
莺谷先生不仅工于诗歌创作,其他文学创作亦丰,《泮坑揽胜》《味象集》《骚坛才子宋湘》等广受好评,其对联、山歌、小戏等创作亦为上上之选,每有官方或者民间大型盛事,都要请他出手拟个好对联。
原名“炜棠”的他后来易名为“莺谷”。这充满文化内涵的名字颇有故事。
“黄莺出谷”是美妙的歌喉唱出曼妙且如痴如醉之音,有文学作品描写美女时就会用“更难得的是兼具沉鱼落雁之貌、黄莺出谷之声……”可见,“黄莺谷”是要“黄莺出谷”,是要抵达“诗和远方”的。莺谷先生曾在诗集《岁月流韵》中说:“偌大的世界里,我渴望听到一声"空谷回音",证明我不是闲散过客,我曾飞过,我曾留下纯朴的歌……”名字都如此“诗情画意”之人,作诗确实很有风格。
我们从莺谷先生上千首诗作中选出上好精品(285首新诗、55首古诗词、1篇赋、89副楹联)编著《性灵吟草》,让先生诗作能够流传后世,教化世人。
莺谷先生一直在梅州诗坛独领风骚。他19岁就发表诗歌,35岁加入省作协,40多岁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不少佳作选入《诗刊》《作品》《广东文艺》《星星》《海韵》《南粤新诗》《太阳颂》《春花集》《青春的壮歌》《火焰般的年华》及多种报刊杂志,诗歌《雨后夜耕》被译成英、法两国文字在《中国文学》期刊发表。
当广东文坛巨匠、客家籍著名作家程贤章(时任《汕头日报》副刊部编辑;原广东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收到一大叠《梅江激情》诗稿时,被黄莺谷的“才情”打动,回梅时专门找到这个不善言辞的文学青年,两人谈了整整一个晚上,后来成了最好的“忘年交”。
被点醒、点燃“诗门”的黄莺谷对诗歌以及文学创作有了更深更厚更全的认识,他深刻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文字、句子,更是生活、工作、情感、时代,“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黄莺谷独创的《梅州赋》亦广为流传。《梅州赋》:天布星野,地分州郡。粤东一隅,屹起山城,号曰客都,声播环瀛……山有灵兮云藏岁月,水为魂兮星耀人杰……有道是:客都有着梅花风骨;更难得,梅州凝聚客家精神……
短短几段,就让人读起来韵味十足,气势磅礴,热血沸腾,这不仅拥有丰厚的铭文底蕴,而且对古文体中的“表、说、记、铭、序、辩、传”等文体都运用娴熟,特别是内容的翔实精准,典故嵌入恰到好处……确实是一篇上品好文。
莺谷先生不少诗和赋都嵌入了“客家元素”,写出了客家源流,道出了客家本色,从黄河到梅江,这些“中原远客”“泪光抹亮山道”,“古藤扎成摇篮”,确实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境界,把客家人“守梦、筑梦、追梦、圆梦”的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更有“天下客家是一家,执子之手情意长;龙泉山麓谋大业,福泽家邦铸辉煌”之高度。
《性灵吟草》共分为梦里客家、青春足音、自然回声、澄怀味象、岁月流韵、春花秋月、古典诗赋、楹联集锦等八辑,多有精华佳作,令人常感其“腹有诗书气自华”。
莺谷先生亦是撰写“对联”之高手,东山大桥竣工典礼:“山若回龙,接书院文脉雄远;水如锦带,傍状元气韵绵延。”梅江桥重修竣工:“两岸再描山水图画,一桥重写古今文章。”林风眠故居:“山色空濛,映衬农家小屋;水光潋滟,育孕画坛宗师。林岚氤氲,客旅风物留墨笔;名涧水萦,画魂归眠托家山”……
莺谷先生作诗风格就是情与意,意与词,律与韵丝丝入扣,浑然一体,特别是选词造句言近旨远,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加以意象的修饰,往往“一鸣惊人”,还有就是对典故在诗作中的“活化”和赋予新意,更为难得,如“左肩挑来春天一片绿,右肩担来秋天一片黄”,“一望粮高两岸矮”,“一桨闪过万重山”……“非附风骚作小游,搜寻文物写春秋”……
《性灵吟草》是一部时间横跨了近50年的组诗,年代感极强且辨识度极高,作品描述区域和意象极为广泛且宽厚,诗词品种也非常多,作诗手法、技巧亦极为丰富,是一本可以“胜读”的诗集。
(作者系梅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级政工师,本文有删节)
新闻推荐
南春堂国医馆陈瑛瑛在为患者诊脉。(钟文丽摄)从重症肌无力患者,到如今能够生活自理,来自梅江区西阳镇的古先生心中最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