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广东汉剧新生代演员赖焱超:老戏种迎来新生代瘦肩膀挑起大担子

南方日报 2020-11-25 06:28

悠扬的汉乐声响起,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在腾转挪移中,演员们灵动的舞步,坚挺的身姿跃然眼前,一出精彩的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让笔者大饱眼福。演出刚结束,主演赖焱超回到后台脱下厚厚的服装,此时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来不及擦拭,另一台戏剧又要准备上场。

忙碌,是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的常态。今年24岁的赖焱超是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年轻一代的代表之一,从稚嫩小生到舞台主角,他见证并参与了大埔广东汉剧的传承发展。

上央视、全国巡演、进学校、下乡镇……如今,以赖焱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汉剧人正活跃于舞台,不断走进千家万户,让古老的汉剧艺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继承传扬是无可推卸的责任,希望让更多人发现、了解和读懂汉剧的美。”赖焱超说。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通讯员罗文燕刘招迎

哭着完成课程

9岁学习广东汉剧

上午8时30分,在大埔县城翰林剧场,只见华丽的舞台上,年轻的身影来回穿梭,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日常排练,乐此不疲。“脚下的步法要注意,手要协调。”赖焱超是即将上演的广东汉剧折子戏《巡营》的主角,彩排前老师余凯昌还在悉心指导。

虽然年轻,但今年已是赖焱超在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的第九个年头。与广东汉剧的缘分,还得从他9岁时说起。

赖焱超9岁时在大埔县西河镇希望小学就读三年级。“那一年,两位汉剧院的老师到全市各个乡镇学校去考察,寻找学习广东汉剧的好苗子。那时我的性格比较调皮好动,并不怯场,加上音准方面比大多数同学要好,很快就被选中了。”赖焱超说。

据赖焱超回忆,那一次筛选,全市有200个学生被推荐参加梅州市艺术学校的汉剧表演专业的入学考试,两轮考核下来,最终只有50名学生留到最后,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刚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真的考到的时候,家里人才开始严肃地考虑这个事情,我母亲本来不太同意,觉得我还很小,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赖焱超说。

年少的赖焱超好玩,抱着强烈的好奇和新鲜感进入学校,后来才发觉学习广东汉剧并不简单。刚进学校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与很多同学一样,他是哭着完成课程的。

“很严格,练习踢腿,腿部抬得不够高,老师拿着棍子或藤条在后面看着你,有一些技巧性的动作要求速度,速度不够快就要挨上老师一下。”赖焱超说。前面两年,赖焱超主要学习身段动作等基本功,第三年开始分行当。根据嗓音条件和基本功,他被分配老生行当学习戏剧。

5年的科班基础,让赖焱超从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经过这些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目前该中心队伍平均年龄在28周岁,年轻一代也有了独立承担剧目表演的演员,赖焱超便是其中的一员。从稚嫩小生到舞台主角,赖焱超见证着大埔广东汉剧的历久弥新。

年轻人不断冒尖

学艺之路不敢松懈

刚进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赖焱超是幸运的。第二年,他就得到机会饰演戏剧《蓝继子救嫂》的主角,也是这台戏让他看到了不足。

“整出戏两个多小时都是硬撑下来的,我的嗓子还有很大的缺陷。”赖焱超说,自身条件受限,让他有机会上台表演的戏剧不多。

看着跟他一起进入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的年轻人不断走上舞台中央,赖焱超也焦虑过。之后的几年,赖焱超尝试往其他方面去努力,做过主持、演过小品,还有很多幕后工作……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去年,赖焱超遇到了第二位老师、广东汉剧市级传承人谢仁昌。“当时老师很疑惑,很少在剧场看见科班出生的赖焱超演戏,一问才知道是嗓子不合适。”赖焱超说。

刚好当时有一部广东汉剧小戏《罗成叫关》正在排演,谢仁昌给赖焱超设下一道考验,让他试试这部戏剧的主演一角。“演完后老师很满意。”赖焱超说,也是这部戏剧,他从老生转到小生行当,并在2019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中被授予“优秀演员”称号。

这是赖焱超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这个作品不仅是我个人的突破,也是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国"字级荣誉从零到有的突破。”

但赖焱超也没因此沾沾自喜,近些年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剧团,不断有“90后”“00后”演员冒尖,他丝毫不敢松懈。

在广东汉剧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他也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刚进入剧团时,我发现很多跟我同龄的年轻人对广东汉剧不感兴趣,让我一度觉得迷茫、抵触。”赖焱超说,在本地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广东汉剧,证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爱一行专一行,不只是演好戏,赖焱超从老一辈传承人身上还看到了责任。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汉剧、加入汉剧行业,自2013年开始,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把戏曲送进学校、下乡镇、进社区,无论有多辛苦赖焱超都很少缺席。

能唱还得耐唱

传承是一份责任

“好看,村民都很高兴,希望多来村里举办这些节目……”去年中秋之夜,大埔县西河镇南宋古村北塘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联欢晚会。当晚8时,随着扬琴、二胡、琵琶等乐器齐鸣,汉剧、汉乐等节目轮番上演,赢得村民阵阵喝彩。

这些年,赖焱超跟着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把广东汉剧等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乡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广受群众好评的背后,凝聚着赖焱超等一代代汉剧人的执着付出。

搭舞台、布置灯光音响、化妆、穿着服装,很多时候演出前的准备就要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送戏下乡是最累的时候,为了演一场戏,有时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赖焱超说,近些年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走过很多地方,记得有一次到揭阳去演出,早上6时出发,到了第二天凌晨才回到大埔。

“有时候7天都有演出,一天三场戏,前后就要化妆三次,不仅对皮肤有损伤,对演员的身体素质方面要求也很高,身体吃不消,可能下一场你就演不了。”赖焱超说,“像我演文戏,对嗓子的要求特别高,能唱还得耐唱,这个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从妆容到服饰,演出前在后台要准备两个多小时。“就像疫情期间穿着防护服的医生一样,学会憋尿也是一门技巧。”赖焱超说。

在演出的同时,赖焱超和同事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有时候太累了,像去珠三角等地演出完连夜回来,途中在服务区休息,我们一排人躺在服务区里睡觉,还有一次我们把地毯铺在货车车厢,摇摇晃晃地在车厢里也能睡一觉。”赖焱超说,“夸张点说,我们都是同甘共苦的兄弟。”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也编排了各色各样的节目,不只是广东汉剧、汉曲,还有小品、舞蹈等。“我们中心现在都培养出了能老生兼丑生、小生兼红净、花旦兼武旦、演员兼编剧、导演,乐队兼作曲及舞美设计等一专多能的演艺人才。”

如今,周末的大埔县城翰林剧场时常人声鼎沸,吸引了很多铁杆汉剧迷前来观看。热闹的氛围让赖焱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变化。广东汉剧在大埔各乡镇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普遍参与基础上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众艺术队伍,成为大埔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作为广东汉剧的文艺工作者,我有义务参与广东汉剧的传承和普及工作。”赖焱超说,相信经过一代代汉剧人独具匠心的执着付出与坚守,广东汉剧必将走进繁荣的春天。

新闻推荐

海石花: 笋粄、算盘子、炒香螺

香螺配以金不换大火爆炒,香气扑鼻。香螺的好搭档甜品“万紫千红”,草莓冰淇淋配上各式当季鲜果,好吃不胖。到了下午茶时间,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