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显成效 企业帮扶点子多 乡村振兴路子宽
●本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刘洪桥曾健锋王雅
近年来,梅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关于“万企帮万村”行动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组织动员企业、社会热心人士与村庄自愿结对,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梅县区已成立工商联镇级商会14个,共发动161家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通过“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达成结对帮扶355个村。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该区企业和企业家捐资近3亿元,组织开展村企对接350多次。
项目落地迸发新活力
村民开启增收“薪发展”
走进丙村镇红光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白墙黛瓦、绿树红花,悠闲的村民三三两两地在相互交谈着……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要不是建设"客都人家"项目,红光村也不会有今日这般新面貌,成为旅游景点,大家还能吃上"旅游饭"。”“过去从来不敢想象,家乡有一天可以变得宜居宜业宜游,这次回来我就不打算走了。”“环境变漂亮了,我们都喜欢早晚出来散散步。”……见到记者来访,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红光村近年来的变化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2018年以来,红光村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契机,与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形成结对帮扶,大力推进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客都人家"项目虽然还没有正式营业,但这两年来对红光村的改变可不是一丁半点儿,最明显的是周边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了,让村民住得更舒心,还有村民的房子和店铺更容易租出去,租金也起码翻了一倍以上,餐饮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这些都激活了村里的经济,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温友昭说。
“客都人家”项目的落成,不仅改善了红光村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在家门口就业,比我以前到其他地方打工强太多了,晚上下了班还能监督孩子写作业,而且福利待遇都挺好,有五险一金。”在“客都人家”项目做了一年多保洁工作的村民谢丽萍告诉记者。瞄准了商机回乡租店做生意的村民温海经则表示,家乡的人气一定会越来越旺的,因此决定回来开店,期盼搭上“文旅快车”。
目前正在排练、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围屋场景结构大型情景体验剧《原乡》是“客都人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村民一改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白天在田地劳作,晚上在剧场兼职群众演员进行本色演出。“以前在惠州的酒店和工厂打工,现在回来应聘当群众演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体验,学习到很多表演技巧,正式公演后白天在家帮忙管理柚树、晚上在剧场演出将成为现实。”村民李勇说。据了解,“客都人家”项目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成型打造金名片规模发展引领致富路
走进大黄村成片的柚树林,处处柚香浮动,恰逢丰收的季节真是“柚惑满满”,家家户户忙着采摘柚果,金柚产业园里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我有两份收入,不仅在产业园务工有固定薪酬,每年销售家里种的柚果也能增收。”村民张新华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既能照顾孩子,帮助家里管理柚果种植,经济上又能独立。
像张新华这样的村民在大黄村不在少数,这一切得益于该村大力发展金柚主导产业。近年来,大黄村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行动的号召,与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结对帮扶,依托梅县区金柚产业园,重点发展金柚收购、加工、销售及农技农资服务,推动“大黄金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奔康致富。
“我们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建立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并优质优价收购本村金柚,带动200多户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全村98%的村民种植5000多亩柚果,年产量达3500多万斤。”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明说,此外,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8%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5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大黄村充分利用好产业发展带来的集体经济收益,并发动企业、乡贤等多方力量捐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休闲活动广场、水景观、体闲绿道等一批民生项目,盘活了古民居资源,打造了丰收主题文化广场等旅游景点,形成了村企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局面。目前,落户大黄村的梅县金柚产业园已吸引33家合作社进驻,以8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5亿多斤柚果,库存利润实现增值4000多万元,解决了1500人的就业,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
生态为王提升乡村颜值 技术创新实现农民增收
宽敞整洁的柏油道路、古色古香的休闲凉亭、绿意盎然的村庄环境、“稻鱼共生”示范基地让田园变公园……当前,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在丙村镇溪联村描绘出一幅幅迷人的绿色画卷。“以前这里都是野草丛生的荒地,我们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打造成"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后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都很热闹,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游玩。”谈起溪联村的变化,村民张怀良颇为自豪。
“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应该走在前头。”溪联村村干部胡博怡感叹道。近年来,溪联村按照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行动部署要求,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与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形成结对帮扶,积极探索“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建设了“稻鱼共生”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带动农户,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这也是梅州首个“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基地规模500多亩,做到以鱼促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实现提质增效、绿色循环,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发挥巨大生态效益。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还将“稻鱼共生”基地按照3A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季节变换、作物更替,展现景随节变的丰富田园风光,提供众多的农耕体验,把“田园变公园”,努力呈现稻丰、鱼跃、人欢的美好景象。
同时,溪联村重点围绕“客都人家”项目,与沿石窟河连线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投入800多万元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补齐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等短板,建设了观景大道、田间步道、滨水休闲栈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现农业增效、环境变美,这些都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该村还不断总结“稻鱼共生”项目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并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每年向村民免费发放优质水稻种子,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社会化综合服务,通过建立紧密联结长效帮扶机制,带领农民“抱团”进入市场,有力推动了溪联村稻米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赖运香)21日至22日,梅州市将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大型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作为此次活动的首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