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行鳌湖艺术村

宝安日报 2020-11-19 07:14

鳌湖艺术村里的古朴民屋。

朵娅 文/图

穿过鳌湖老街牌坊,走进鳌湖艺术村,安逸的感觉随之张开双手拥抱了我。300多年前,从中原风尘仆仆而来的族群迁入江西、梅州,又辗转来到鳌湖,依山傍水是祖先们落脚的首选,丘陵是适合建造客家排屋的地形:面向半月池,背靠求雨岭,一幅宜居的山水家园画脉络如此清晰。他们带来了客家传统、生活方式、建筑、语言,在此建立了一个质朴勤恳的客家村落。

池中的地标作品简洁醒目,上面写着:Anywhere but NEW-WHO(“鳌”客家话与“牛”同音,“牛”普通话又与“NEW”同音,所以有了NEW-WHO这个名字)。鳌湖村是怎样存在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它的未来,也将由这里的原住民、外来居民群体和艺术家共同描绘。

抵达的时候,正是阳光普照的午后,一眼望去,巷陌、房屋都被照亮着。街巷中几乎没有行人,只有一位踩着板车卖豆腐的人吆喝着,在容光世居前相遇了两回。明媚与古朴、艺术与世俗在远离尘嚣的村落如此自然地融汇,一切都没有隔阂。

鳌湖村现有祠堂7座、古厝民居80间。祠堂是家族的精神所在,至今香火传承。只是祠堂都没有开门,无法入内拜访观赏。除建有祠堂外,还有家塾(如魏氏家族的焕廷家塾),晴耕雨读是客家人的古训家风。这里,碉楼和排屋相依托的民居样式,称为排屋楼,是客家建筑独有的特色,6座碉楼庄严地守护在中轴线上,整齐排开的民居体现当时聚族而居的民俗特点。

沿着邓氏祠堂向西行,就会遇见倚山而建的启明学校,主楼、配楼、碉楼三部分俨然一体,庭院中还有一座复古秋千,隔着大门能感受到历史与现代共存的气息。启明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一直是老一村、老二村和大水田村孩子们的小学校园,1994年才停止办学。现在经过修缮,成为艺术家工作室和交流中心,也是举办艺术活动的场所。

漫行于鳌湖村,巷陌相通,如果愿意可以无限地周游,身旁是一排排低矮无争的古厝,屋顶的双层瓦片依然错落有致,墙身的彩绘作品有的已消逝,有的依稀可见,也有的重新刷上油彩又鲜活起来。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性情,它的村民也是,有人走出去走得很远,有人一生都不愿离开,也有人像艺术家邓春儒一样返乡。鳌湖村地处深莞边界较为偏僻,曾是小作坊、废品收购点聚集地,给环境生态、建筑带来一定负担。邓春儒是土生土长的鳌湖人,2006年,他返回鳌湖,决心通过艺术产业转型来保护家乡,他将启明学校租下来改成工作室,成为鳌湖老村的第一位驻村艺术家。2012年,他回村居住,致力于乡村建设。路过静止不动的墙绘,感受静默村落之下灵活跳跃的脉搏,我边走边想,城与村、本土与外来群体与文化的互看,新与旧的生活方式共生,真是一种很温和的观照。虽然村中已没有稻田,但艺术与自然的生命力依然如青青禾苗,为生活铺下美好的底色。

新闻推荐

梅州城区自来水水质公告

广东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梅州监测站于2020年10月14日对梅州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属下四间水厂的出厂水进行取样,并于10月14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