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侨批家国情 千里尺素抵万金 梅州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推动梅州侨批保护开发工作
一封薄薄的侨批,是旧时海外华人华侨与故乡亲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受访者供图
侨批里包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图为侨批上的中医药方。受访者供图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历史。千年之间,他们从中原不远万里而来,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迁徙,从山的这边走到海的那边。在海外,在那个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侨批成了华侨与家乡亲人沟通的唯一途径,也是华侨缓解乡愁的唯一办法。
泛黄的信纸上,清秀的字迹饱含深情:有铿锵的爱国之情,也有对妻儿的浓浓思念,更有远在异国他乡的客商对诚信经营的坚守。一封薄薄的侨批,一头牵着羁旅异乡的海外赤子,一头连着翘首以盼的故土亲朋。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每一封侨批,都蕴含着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和恒久不失的思念情感。如今,梅州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是梅州华侨心系家乡、亲人,艰苦创业、拼搏的历史见证,是华侨之乡历史的述说者,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保护梅州侨批刻不容缓。当前,梅州正积极抢救和保护侨批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如何做好侨批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发仍是梅州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产生
漂洋过海传乡情
在梅州市侨批档案馆,一张张泛黄的侨批被装裱在三面墙上。这些侨批,字迹有的洒脱、有的工整;行文有的朴实动人、有的文采飞扬。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家国故事。
“汕头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一首山歌,唱出了当年客家人漂洋过海的心酸。这些背井离乡的客家人,闯过大风大浪,最后在异乡扎根下来。他们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故乡亲人,于是一封封饱含思乡爱国之情的侨批便应运而生。
有侨才有批,侨批的产生与水客的出现原因相似。“早期的海外移民,出国前都生活在以家族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普遍存在"百善孝为先"和敬重同族同宗长辈、亲人的孝悌观念和血缘意识。”梅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邓锐说,正是基于此,他们对父母、妻儿和其他亲人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源源不断地向家乡眷属提供养家和其他各种生活费用。
梅州市东南亚归侨联谊会原会长罗秉文10岁时从印尼回家乡,他的爷爷和父亲则留在了印尼打拼,他们家最期盼的就是从南洋过来的侨批,“我们家吃肉都是靠赊账的,从年头赊到年尾,直到收到阿爸(父亲)寄来的钱,我们才能去结账。”
“批一封、银二元”。大部分出洋谋生者的初衷不是落地生根,而是想赚一些钱寄回家乡,赡养家人、买田地、建房舍、置产业,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侨批业是由水客业发展而来的,一般说来,侨批业的出现是在水客产生之后。”邓锐介绍,明清时期,沿海人民出洋谋生比较多,他们与家乡亲人联系及寄送安家费,多靠随轮船往返的水客代带。随船的水客数以百计,代带的信款成批到达家乡,使“批”成为华侨寄信款回乡的代名词。时人称寄款为“寄批”,回执就称为“回批”。
看着一张张侨批,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水客一户一户登门向华侨揽收现款,在各乡亲委托交银款时,清楚地写明所交家属姓名、地址及银数若干,并加上简单附言,往往是万缕思念化为寥寥几句。侨批寄抵国内后,由熟悉可靠的“批脚”逐户按址送交,及时收回批,寄返海外,仍然是一户一户地登门交还。
尽管海外侨胞中有很多不认识字,寄批时需请人代笔。批信内容十分简单,往往就是报一声平安,但对分隔于海洋两岸的华侨华人家庭来说,“平安二字值千金”。
“小时候的我们,一听到有水客带着侨批来了,就像过年一样开心,因为我们知道父亲给我们寄钱、衣服、油回来了!”归侨李月香和哥哥李奇生回忆起小时候家里收到侨批时的情景,“那时候由于受国际形势影响,侨批里的钱都是用"药丸"来表示。父亲寄过来的钱除了家里日常开销外,还剩的则用来买田地。”李月香说。
侨批不仅渗透了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也蕴含了他们对祖国、故乡的一片深情。“我记得我们村有个华侨在外边挣了比较多钱,便通过侨批,寄钱回家乡修路。以前我们走的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后来就平坦好走了!”归侨李瑞芳回忆。
随着侨胞需要回寄的款项、物品数量越来越多,侨批成批地增加,单由“水客”接单已经难以满足侨胞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侨批局。
有的侨批局为了争取顾客,还派出专人深入各个橡胶园、锡场、工厂,接批并按期送回国内亲人回批。不少送批员还代寄批人写批信和宣读回批,听到乡音家讯时,侨胞感动得热泪盈眶。对长期漂泊在异乡的华侨华人而言,家书是他们感情交融的场所,是将海外华侨华人和家乡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通过批信和回批,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互诉思念,心灵得到了慰藉。
价值
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奔流不息的梅江水流入韩江,奔向辽阔的大海。顺着水流漂泊的客家人,也随之到了世界各地。
年近八旬的归侨黄长安,站在梅江桥头,望着悠悠梅江河陷入了回忆。
梅州是他的第二故乡。1960年,他从印尼回福建读高中、读大学,在福建他结识了同样是归侨的妻子。妻子是梅州人,两人于1979年一同回到梅州生活。
“在印尼,我经常帮父亲寄送侨批,主要是寄款给家乡的爷爷奶奶。”黄长安回忆,等到他回福建读书时,父亲又会定期给他们寄侨批,都是学费和生活费。来到梅州,他同样感受到了梅州华侨之乡的侨批文化。
从寄侨批到收侨批,黄长安深有感触。
“我的父母亲一直居住在印尼,好长一段时间,我与他们的联系就是一封薄薄的侨批。虽是一张纸,当时在我们心里值千金,侨批为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父老沟通的桥梁。”黄长安说,侨批演绎的亲情乡情仍历历在目。
侨批的令人动容之处,是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在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内,右边的墙上挂着梅县华侨杨露义的侨批。一共有87件,里面记录着从1918年至1946年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停止对嫂子一家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他的哥哥很早就不在了,但他没有就此放弃照顾哥哥的家人,体现客家人不论身在何处,不忘家人、有情有义的传统美德。”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说。
国学大师饶宗颐认为,侨批可以媲美“徽州契约”,并题词以“海邦剩馥”誉之。又言“盈天地间之一切资料,无非史也”,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2012年,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进一步表明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跨国属性鲜明的侨批档案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海内外侨胞、侨眷都将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梅州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侨批是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包括了社会史、经济史、华侨史、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内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说,侨批涉及的内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是可贵的研究资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始性、唯一性。
侨批对金融、邮政、海内外交通、华侨史的研究都极其重要,尤其是金融和邮政。在银行和邮政没有出现之前,侨批其实就具备了这两项功能。侨批是银和信合封,银即是金融,信则是邮政,可以说侨批对国际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侨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有审美价值、伦理价值。侨批上有各种各样的邮戳、批号、货币等,以及侨批中优美的毛笔书法,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伦理道德、尊卑秩序,是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全程参与侨批申遗的邓锐说,侨批中的许多价值仍有待开发。
侨批不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历史真实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华侨史的重要文献,为海内外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梅州人民来说,则是了解家情、乡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后人发扬侨批文化所承载的精神。
保护
广泛征集分类整理
广东侨批主要由潮汕侨批、梅州侨批、五邑银信三部分组成。其中,五邑地区拥有4万多封银信,潮汕地区10多万封。由于梅州的侨批大部分在民间,数据较难统计,除了保存在客家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外,还有很多收藏在民间收藏家里。
“纸质的侨批易损、易毁失,如果损毁则不可再生。随着社会变迁,侨批今后只会越来越珍贵。”王炜中表示,侨批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推广,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梅州是华侨之乡,保护、传承侨批具有深远意义。
保护、传承侨批,梅州在行动。2008年9月1日,梅州市政府成立了侨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发挥档案局的优势,配合做好侨批申遗的各项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侨批资源,撰写论文,参加侨批研讨活动。2009年6月,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成立。
2013年,侨批申遗成功后,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梅州侨批的收集。要求所有梅州侨批都要上交客家博物馆统一收藏,并对侨批捐赠者魏金华和邓锐给予了一共210万元的奖励。
“侨批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需要妥善保管。我认为由政府来保管是最好的,而且政府可以组织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挖掘出侨批里丰富的精神内涵,然后将其传承下去。”邓锐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推动侨批抢救工作,手上拥有侨批的群众可以交由档案部门进行精心收藏保存,一起保护好共同的记忆遗产。
与此同时,客家博物馆也正在对侨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我们将"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是如何保护传承侨批的。此外,根据省里的要求,2022年我们将对侨批数据进行上传。”客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侨批保留历史的记忆,唤起海外华侨华人及后代对于祖(籍)国的情感。侨批中关于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记录,对当下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有学者如此表示。而在如此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面前,如何保护、传承和进一步开发侨批,依然是梅州亟待解决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侨批形成于民间,其所有者、收藏主体、保管区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很难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同时由于监管不到位,藏品急剧升值,民间盲目买卖时有发生。
专业人士建议,政府应该积极牵头,拨出专款,用于抢救、收集存于民间的侨批。还可以通过与私人收藏家商量,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入国家档案,付给一定数量的资料费,“如私人收藏家愿意捐献的,应给予一定奖励,梅州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先例。”
潮汕在侨批的保护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炜中建议,梅州可以参考潮汕的做法,“首先研究好侨批,把它放在华侨史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才能看得更科学、更准确。其次,要传播好侨批精神,侨批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华侨文化,侨批精神是一种在新时代里可以帮助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相关
水客:早年的快递员
华侨漂泊在外,仍不忘将血汗钱寄回家乡,赡养家属。但远洋阻隔,寄汇书信十分不便,尤为漫长。为了解决华侨把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带寄回故乡尽责尽孝的难题,水客这一行业应运而生。
水客穿梭于南洋与国内之间,以收揽和解付批款为主要职业的人。他们把众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的资金、物资、侨批等带回祖国,他们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倚水而生,故名水客。
每当水客岀现在村头时,叔伯婶姆们就会赶紧围拢过来。有的甚至老远就打着招呼,急于知道自家的侨批是否来到,这是发生在百年前梅州地区最常见的事情。这一群围拢来的人之中,有华侨们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姐妹,在他们的心中,每个人都期望着那一封薄薄的侨批。因为侨批里,有着他们远在南洋异国亲人的消息和他们辛苦挣得支撑家庭生活的费用。
“水客穿西装打领带,皮鞋锃亮锃亮,西装胸口袋里藏着一个怀表。”这是梅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邓锐所见到的水客,说起侨批和水客的故事,他娓娓道来。
水客一般一年最多可走六个来回,叫六帮。其中可分两个档次,三大帮和三小帮。所谓三大帮一般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是华侨华人带回钱物最多的时候。其他是中间的空隙,基本是两个月走一回。在当地收集侨批起码也二十天,他们要每家每户去问“有没有要寄侨批的,有没有什么要带给家人的,过两天我就要回去一趟,大家抓紧……”
在一般人看来,水客是一个非常低门槛的职业。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从事水客职业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又兼有诚信。他们首先要熟悉当地的语言,还要有较好的人脉关系,最基本的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和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一年几个来回经海丝之路的漫漫征途。
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有诚实可靠、讲求信誉的品质。家书抵万金,每一封侨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弥足珍贵,所以每一封侨批,水客千辛万苦、费尽周折都要送到收件人手中。水客,这一特殊时期涌现出的特殊职业,架起了海外华侨与家人之间的桥梁。
■侨批故事
一封没有字的侨批
漂泊流离为生计,牵肠挂肚是乡愁。由于远走南洋找生活的多数是男丁,妇女则留在家乡照顾老人和小孩,同时承受着思念之苦。
一封侨批一个故事。梅州侨批里也有不少关于妇女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客家妇女的勤劳善良和聪明睿智。
有位华侨经过亲人介绍,在家乡娶了妻子,新婚后就“过番”(出国谋生)了,没有留下一儿半女。逢年过节,这位华侨总要捎上一些钱币寄往家中,但他的妻子字都不识几个,因此夫妻之间的书信往来交流都是用图片来表达。
那位华侨要水客帮他带回侨批。水客发现只有“八卦”图形一张,外付100美元的侨批给他老婆。心术不正的水客便想侵吞一半,华侨的妻子将侨批拿给他看,说:“八卦图形发出中,八卦互相搭配得到六十四卦:我老公是乾,我是坤,就三连。坤六断,六六三十六,六十四加上三十六就是一百。”水客恼羞成怒地说:“先给你钱,回去再跟你老公算账!”说完给了她100美元。
回批时,华侨妻子的信件里只有五行画:第一行画的是一个老公公,第二行画的是一只羊,第三行画的是两只羊,第四行画的是三只羊,第五行画的是一只张嘴的鸭子。
华侨收到回批后,向老板请假。老板疑惑,华侨将回批的内容作了说明:老公公就是问候老公,“羊”代表农历的“阳”,一只羊就是农历的“一阳”。同样的道理,就是“二阳”和“三阳”了。那第五行画的是一只张嘴的鸭子,因为鸭子的叫声“嘎!嘎!嘎!”,与客家话的“嫁”谐音。这样就容易理解了,信的意思就是“老公,你过番也有几年了,想念你,现在差不多是秋天了,你一定要回来。如果"一阳"不回来,"二阳"也要回来,"二阳"不回来,"三阳"一定要回来。如果不回来,我就要嫁人了。”善良的老板同意了他的请求。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汪思婷
新闻推荐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启动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寻成桐足迹 访将军故里
↑曾宪梓中学学生协作进行拓扑游戏。(简学教育供图)●本报记者黄宝珠11月10日,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正式启动今年的研学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