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写尽忠义情 青史如鉴耀千秋 梅州加大对古牌坊保护开发力度 传承发扬客家传统文化

南方日报 2020-11-04 06:48

位于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的“孝阙流芳”牌坊,是为表彰村民杨谷圜的孝慈品德而立。朱日晖摄

牌坊,镌刻着旧时代的烙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文魁坊、进士坊、百岁坊……在梅州城区,流传着一个个关于牌坊的故事。它们如同一页页立体史书,将关于客家人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故事流传了下来。

从宋开庆元年(1259年)至1911年,据《嘉应州志》记载,位于今梅江区和梅县区的坊表有29座。其中,城区范围有22座,西阳有3座,三角有1座,程江驿3座。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蹚过历史长河至今仍伫立着的这些牌坊,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名标青史的历史人物身上忠孝节义的故事,犹如一曲古老的歌谣萦绕耳边,令人审思,引人赞叹。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

变迁

从地名标识到荣耀见证

清晨,梅城江北老街迎来了第一缕阳光。经过微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不变的是藏于街头巷尾的老字号、老行当,变的是原本破旧的骑楼建筑群重焕了生机。

而今,骑楼老街里的人潮涌动,留在巷子里的历史故事,也正静静等着人们来发掘。处于历史文化街区里的中华街铸锅巷,便藏着梅州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一座老牌坊。除了久居巷子的老人以及研究牌坊的专家外,它的故事很少有人知晓。

“梅州城区能见得到的牌坊已屈指可数。”梅县博物馆原馆长朱迪光说。得益于小巷深处的有利位置,铸屋巷节孝牌坊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后,虽有些破败,但却是人们了解梅州牌坊文化的入口之一。

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古时候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在早期,牌坊与如今的路牌、门牌无异,只是起指示的作用,属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功能性构筑物。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据史料记载,在古城规则制度中,建筑设施大多呈现对称分布,街巷交错形成方格网,其中以坊门作为两个地方的分割,也称为关卡。

按照立坊的朝代来分,梅江区和梅县区辖区内建于南宋的牌坊有1座,建于元朝的有2座,建于明朝的有19座,建于清朝的有2座,建于民国的有1座,剩余牌坊建设时间不详。从《嘉应州志》所记载的牌坊来历与故事可推测,在宋代之后,牌坊才逐渐演变成体现功名或装饰的门楼。

“古人还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牌坊设计中,其设计集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礼教、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朱迪光说。

但由于各地民风、经济、气候、建筑材料等条件有异,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小程度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数量并不均衡。古代牌坊可以分为石制牌坊、木制牌坊、夯墙牌坊三种,南方主要以石制为主,在梅州地区则以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或冲天式牌坊为主。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牌坊强调空间序列,民居不得高于牌坊,意在营造庄严恢弘的氛围。同时,石制牌坊易于长久保存,有利于规范的传承和王朝的持久稳定,从中可一窥其作为礼制与儒家思想的象征意味。

古牌坊的建造是有讲究的。当地方官员发现可予以表彰的典型人物后,上报给朝廷,皇帝再委派钦差大臣前往调查核实,确信具有特殊教化意义的,方可为其建造牌坊。“牌坊有等级之分,主要以圣旨、政绩、恩荣为主。本质来看,主要是为了统治者传播其主流思想、教化地方而建设。”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

其中,“圣旨”牌坊是最高规格的赏赐,全部由内务府拨给白银择吉地建造;“政绩”牌坊虽然也由国家出钱建造,可下拨的银两不如圣旨牌坊多,在建造规模与外观方面自然稍微逊色。而“恩荣”牌坊,则是皇帝允许建立以昭示后世,但建牌坊的经费,得由所在地方官府筹措。

同时,牌坊还分为“忠、孝、节、义、寿”等不同内容。父子进士坊、太史开天坊、元魁接武坊、百岁牌坊、铸屋巷节孝牌坊……从这些梅城牌坊的坊名,就可以明白其所旌表的人物及其特征:父子进士、元魁接武,其背后是崇文重教的梅州风气;百岁、节孝,其背后是忠孝为本的客家精神。

内涵

书尽客家崇文重义之风

“牌坊作为一种历史陈迹,其本身的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肖文评认为,如彰显妇女贞节里承载的束缚人性、压迫女性的思想,不足以让后人承袭,它是古代女性孤苦无助悲惨命运的象征。

“一片忠心凌白雪,九重特典壮乌头”“雪柏霜松,苦节久堪垂典范;乌头绰楔,殊恩特贲阐幽贞”……这两联自乾隆七年(1742)传下来的文字,是为表彰居住于铸屋巷的王氏养育儿女、赡养公婆而终生再未嫁的忠贞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及城市变迁,该牌坊显得有些破落,但横匾上方“节孝”二字仍清晰可见,立柱上的对联也历历在目。牌坊的意义不同,它们历经文明长河的冲刷、筛选、淘洗,不断沉潜、过滤、净化,自我扬弃,终成文明的海洋。

留下来的是崇尚孝廉、大忠大义的高尚风气。“除梅江区留存的这个牌坊外,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也保存着一个"孝阙流芳"石牌坊。它就是表彰南福村民杨谷圜的孝慈而建,属于梅县区不可移动文物。”朱迪光说。

“孝阙流芳”石牌坊建于1916年,是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石制牌坊。它高5.4米,明间宽2.1米,次间宽0.8米,矗立于一墓地正上方。记者看到,在牌坊的门柱刻有“纯孝本性成风雨鬼神皆感泣,恩伦自天锡邻里乡党无间言”和“立一代纪纲手诏恭承诸大夫有所钦式,监千秋访表头衔荣奖通国人莫不颂扬”两副对联。

根据牌坊碑文记载,该牌坊由清末时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和广东巡抚刘瑞芬捐赠而立,是目前梅县保存最完整的牌坊。牌坊侧边还有一个书卷造型的石碑,叙述了杨谷圜“为母焚香告天代病”“奉父温墓三年”“负兄千里归葬”“为兄送子分财”“仁心赠药乡邻”的感人故事。

据传,杨谷圜的母亲曾患恶疮疼痛难忍,杨谷圜与两位夫人悉心照料。为了使母亲的顽疾尽快痊愈,他与两位夫人轮流为老人用嘴吸脓,终于使命悬一线的母亲转危为安。“孝阙流芳”石牌坊,就是为了表彰杨谷圜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乡里的孝慈品德。更难得的是,南福村至今仍崇尚孝慈风气,2014年南福村获梅县区“孝慈乡里”称号。

精美的石刻艺术,永远绽放着无穷的文化魅力。“牌坊算得上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朱迪光以彰显功名的进士牌坊及极具地方特色的石楣杆作比较:“石楣杆等于是客家地区的特色牌坊,专用于读书人。不管是石楣杆还是牌坊,建成后均有激励的作用,都是鼓励后人学习前人的优良传统,还有表彰及光宗耀祖的意义。”

按照立坊原因来分,梅江区和梅县区辖区内,为进士而立有8座,为举人而立有12座,因建按察司而立1座,为官员而立有4座,祈望梅州出状元有1座,节孝牌坊有1座,百岁坊有1座。其中,最早建立的牌坊则为南宋的童魁坊,是为神童进士蔡蒙吉而立。

“从牌坊类别的数量上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梅州崇文重教的风气之盛,其所传颂的故事不胜枚举。”肖文评强调了牌坊的教化作用,“王者不治化外之民”,牌坊对于“化内之地”的教化意义不言而喻。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末,仅梅县就有举人681人,考取的进士则有112人。梅州文风最盛之时,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中,广东全省中进士者仅11名,而梅县却占了5名。

传承

以文脉延续推动文旅融合

每一座文雅隽永的牌坊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梅城,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牌坊已不复存在,但其中有不少对现代社会仍起着重要影响,知晓程度也远远大于那些保留着的牌坊,如五马坊、攀桂坊、望杏坊等。

谈及五马坊,很多人只知其源,不知其地。据黄氏族谱载:梅州客家黄氏的开基祖黄僚,为宋进士,出任琼州刺史,晚年致仕,定居程乡县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而据梅城叶氏族谱载:叶梅江,讳朝举,宋末江西乡进士,任潮郡教谕,迁梅城上市五马坊开基。从黄、叶两姓的记载中,只能推断五马坊位于老梅城上市。

在古代,五马是太守的代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其时太守乘坐的车均用五匹马驾辕,因借指太守的车驾。据2017年5月22日《海南日报》曾庆江《古革:琼北教育的先行者》一文所述:宣和年间,回乡省亲的潮州知府(正五品)古革,在梅州马石下建设新宅,将旧宅及周边土地,赠与大觉寺作为寺院产业。他这一善举得到乡人认可,特建五马坊进行纪念。

而今,位于梅城的五马坊已经不存在了,仅有马石下的地名。据说,古革常常乘骑外出,便放了一块长方形的石头在门前,便于上下马。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地为“马石下”。

除了五马坊外,位于江北历史文化街区“一城两坊”流传着更多名人巨子的佳话逸事。据史料记载,攀桂坊和望杏坊这两个地方其实并不大。梅江河、周溪河与梅城东门外所在地域,含现在梅江区金山街道的杨桃墩居委、小溪唇居委、东郊村、东街村及月梅村、周溪村、龙丰村的部分,以前都叫攀桂坊。而望杏坊的范围,则是指梅江区西郊街道十甲尾、黄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楼下一带。

《程乡县志》中,王仕云有一篇《望杏坊记》文章提到,“余令程五载,日见多士著书好古,发奋为雄,且户育家弦俨然海滨邹鲁。左则桂乎是攀,右则杏焉在望。”他将程乡比作当时文化昌盛的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地,期盼望杏坊与攀桂坊在人文方面能遥相呼应,同为程乡人文繁盛之地。

“单从地名,便可看出其文化味道来。”肖文评介绍,攀桂坊取蟾宫折桂之意,人们把通过殿试进入三甲的士子喻为蟾宫折桂或攀桂。望杏坊则有期盼多出人才之意,在古代,新进士榜也叫杏榜。

而正如人们所期望的,历史上从梅州古城、攀桂坊、红杏坊走出的文人才子数不胜数,当地人文一片鼎盛。这里有乾隆年间连续三科乡试接连考中举人的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嘉应五大诗人之一李黼平,饮誉广东的女诗人叶璧华,晚清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梅州最后一批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聪,等等。

这片人文秀区承载和延续着梅州百年文脉的鼎盛与荣耀,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们陆陆续续举办了一系列关于"一城两坊"的文学、摄影比赛,让人们通过这几个地方对梅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城两坊"也成为弘扬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梅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勇军说。

记者了解到,日前,梅江区正计划将望杏坊历史街区牌坊重新修建起来,并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设计团队前来座谈。“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探索老城区提升改造的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望杏坊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城乡环境整治、水系整治、路网连接、文脉延续、商贸经济等相结合。”座谈会上,梅江区领导提到,希望通过开发和保护,这片人文秀区的人气能再次旺起来。

相关

梅城古牌坊一览

经查阅《光绪嘉应州志》等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曾有坊表106座。其中,梅江区、梅县区有29座。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登中,梅江区辖区内录不可移动文物1座。

坊表名称说明位置德泽坊旧童魁坊,在原县治南,宋开庆元年(1259),为童魁蔡蒙吉立。城区五马坊在原县西二里,元天曆二年(1329)宋进士潮州太守古革立。城区攀桂坊在原县东二里,元天曆二年(1329)宋进士杨圭立。城区澄清坊在原县东南,明洪武十九年(1368)御史沈复吉因建,按察分司立。城区登云坊在大觉寺侧,明永乐六年(1408)知县钟迪,为举人罗惟政立。城区步蟾坊明永乐九年(1411)教谕朱土珉,为举人刘顺立。城区三桂坊在原县治南五十步,明永乐十五年(1417)教谕朱土珉,为举人邱俊、杨敏树、张文宝立。城区文魁坊在原县东一里,明正统十二年(1447)知县文琳为举人侯文勋立为举人侯文勋立。城区梯云坊在大觉寺侧,明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张宁立。城区世科坊在原县治东南,明正德元年(1506)知县陈谦山为举人李素、李尚贤立。城区进士坊在原县治南,明景泰七年(1456)知县牛亨,为进士刘荫立。城区冲霄坊在原县治南,明成化二年(1466)知县陈章,为举人吴绅立。城区凌云坊在原县东南,按察分司之左,明成化三年(1467)知县陈章,为举人翁迹德立。城区龙跃天池坊在原县西南,明正德元年(1506)知县陈谦山,为举人刘理立。城区绣衣坊在原县治东南,明正德十一年(1516)知县张戬为监察御史廖睿立,后改为燕蜀巡佥。城区威武坊在原所衙前十步许。城区父子进士坊在原察院行台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颜若愚,为进士张文宝、张纲立。城区太史开天坊在儒学外门左,旧圣域坊址。崇祯十年(1637)知县陈燕翼,为翰林院编修李士淳建,康熙十年(1671)知县王仕云重修。城区元魁接武坊在儒学外门右,旧贤关坊址。崇祯十年(1637)知县陈燕翼鼎建,康熙十年(1671)知县王仕云重修,为明己酉科解元、戊辰科会魁李士淳,丁酉科经魁侯谨度等23名考取第一名的才子授立。城区望杏坊在大觉寺前,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王仕云鼎建。按:邑志旧有“百花洲尾齐洲前,程乡出状元”之谶。因建,为是邑多士祈瑞应云。城区纶音宠锡坊在县布政分司之右。明朝万历间(1572-1620)为北城兵马司指挥杨侯立。城区接武坊为进士张文宝、张纲相继登第立。西阳联芳坊为举人张纲张绂兄弟立。西阳折桂坊为举人李素立。西阳步云梯坊在程江驿右,明正德间(1506-1521)知县陈谦山,为举人徐琏立。程江驿绣衣坊在程江驿右,明景泰间(1450-1456)知县文琳,为御史邱俊立。程江驿科第流芳坊在程江驿前,明嘉靖五年(1526)佥事施儒,为进士张文宝、张纲、举人张绂立。程江驿铸屋巷节孝牌坊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程江居委中华街铸屋巷6号~16号。由清乾隆皇帝特下圣旨,赐铸屋巷王氏“节孝”之名。城区百岁牌坊(贞寿之门)位于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约亭,1911年刘氏为宗翰婆太建。三角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丨从境外返回梅州能不能居家隔离?

读者王女士:我有一个朋友要从境外返回梅州,入境后是不是要在入境的城市隔离14天?能不能居家隔离?市商务局:根据省防控境外专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