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做到精选精读
开列读书清单,罗列必读书目的做法,貌似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蔚然成风。针对这样的现象,林语堂先生在复旦大学发表《论读书》的演讲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天赋不一,爱好有异,所以,不能强行使用统一的书单,硬性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去读。他说,“世上无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如果不切实际地要求所有的人去读一样的书,也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至终身视读书为畏途。”“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枯荣、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
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读书中有所收获,有所建树,有所乐趣。
林语堂先生讲的这番话,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了,但今天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专家学者自居,经常给普天下读书人开列一串书单,要求人们按他们罗列的书读。其实,读书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读书领域,没有必要划定一个固定的范围,让芸芸众生都得服从。在我看来,读书,还是林语堂先生的意见最好:读书要讲求气质相合,不可强读,不可勉强。
读书须认真
清代广东梅县出了个神童,其名叫宋湘,号芷湾。据说他“7岁入蒙馆就读,聪敏过人,9岁能文,出口成章”,号称“岭南第一才子”。所以,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44岁时中过进士。自恃聪明的他,也就经常到处题诗为文,炫耀才学。
据《清朝野史大观 卷十》中的“宋芷湾之微时”一文中记载:一天,宋湘拿着自己的诗文,得意洋洋地来到一个前辈家中。这前辈翻了翻他的诗文后说:“可惜呀,你是个人才,但是看来不喜欢读书呀!”自恃才高诗好的宋湘有些不解了,急忙声辩说:“先生,我从小就开始读书,不然哪会吟诗作文呢?”这位老先生不紧不慢地说:“你是在读书,不过,从你的诗文中能看出,你读书只是一翻而过,并没有下功夫认真读。这样哪能算真正在读书呢?”
宋湘恍然大悟。从此,他读书再也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而是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取真知。果然,宋湘很快才华大增,诗名远播,成为清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被誉为“梅州八贤之一”。因为他的文名,被清王朝授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纂主编“儒林、文苑”两传;同时,还出任过四川、贵州的乡试主考。
读书还得“识”书
身边有个喜欢读书的朋友。特别爱读历史类的图书。然而,当他读了一些所谓“揭内幕”的图书后,就会对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件也产生怀疑。即使就是眼前发生的事情,他也不相信其真实性,认为是包装的、虚假的、不真实的。对一切都表示怀疑的结果,使自己与社会变得格格不入了,天天处于郁郁寡欢,与社会“拧”着的状态。
其实,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有的书,打着“追求真实”的幌子,实则是颠倒黑白,搏人眼球;有的披着普及真理的外衣,实则是传播歪理邪说,扰乱人心;有的借传播健康养生之名,实则是宣传伪科学,让人无所适从……所以,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学会识别书,选择真正的好书读、有价值的书读。只有读这样的书,才能在书中获得真知,汲取营养,有所收益。如果不加分辨,什么书都囫囵吞枣,乱读一通,就可能让人迷失方向,走入泥淖,陷入怪圈。这样的读书人,就可能像乡下老人说的那样,成为把书读到屁股里的糊涂虫。
(贾登荣)
新闻推荐
梅县区一读者:本人于2016年在深圳上大学,办理了大学生医保,现回到生源地(待就业),若想在梅县区参加医保,请问需要怎样的程序?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