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枥枥翻”

梅州日报 2020-10-29 09:10

客家人说话很喜欢颠倒黑白。例如,“吂够”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还不够”,但若放在“今星期吂够落雨”这句话里,就成了“老是……受够了、烦死了”的意思,贬义。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颠倒现象。那就是,双胞胎的哥哥叫弟弟,弟弟叫哥哥。怎么说呢?

首先,“双胞胎”的客家话是“双巴卵”。这个“巴”字,其实是“胞”的另一个特殊读音(通常读作bāo,和普通话差不多,就是调值要低些)。类似地,比如“灶”字,通常读作zào,唯独在“灶下”一词中,要读作zǎ,意思是厨房。

根据客家传统习俗,如果生了一对“双巴卵”,那么先出生的要叫弟弟或妹妹,后一个出来的才是哥哥或姐姐。这样的哥哥,客家话叫做“枥翻哥”。这样的出生,叫做“枥枥翻出世”——注意哦,“世”在客家话中一般读作sì,唯独在“出世”一词中保留白读,读作sè。

题归正传。枥,客家话读作lǎk,本是喂牲口食物的凹槽,见曹操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枥有石制的,也有木制的,两头高、中间低。

说到这,熟悉客家文化的朋友一定会想到另一个类似的“坜”,这个字,客家话也读作lǎk(在“地坜”等词中又读作làk),“沟坜”的“坜”,意思也是凹槽,只不过专指山野、田地间的凹槽,即沟渠、堑壕等。“坜”常用于地名,比较有名的有台湾桃园的中坜、广东梅州的大坜。换言之,以“坜”为名的地区,十有八九是客家人的聚集地。

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枥”和“坜”是同根共源的关系。

所谓“枥翻”,就是顺逆颠倒、凹凸不分。至于“枥枥翻”,纯粹是一种加强语气的叠语,表达的是一种对辈分、身份错乱而揶揄且不满的情绪。例如,有的父母溺爱儿女,把儿子当成老子供养,自己反而成了儿子甚至孙子,这时候就可以说他们家的孩子是“枥枥翻出世”(也常见于父母批评子女时)。

话说回来,为什么客家人生了双胞胎,要把先出生的当成是弟弟、后出生的当成是哥哥呢?根据老一辈的说法,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生养,因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往往身体比较虚弱。但其实,客家人的这个观念不全是民俗,而是有充分的医学根据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老米鸽)

新闻推荐

梅州文旅复苏加速推出跨年惠民行动

本报讯(记者郭博文)近日,“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欢迎您”梅州文旅复苏在行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客都人家项目推介活动在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