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聚起浓浓矿山情

韶关日报 2020-10-25 08:47

石人嶂钨矿河口山坑口百家房。(记忆画) 刘烈华 作

石人嶂钨矿建矿初期,条件艰苦,且地质队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表明:钨矿储量只够开采8年。因此,当时秉承着“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工人的住房都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或由杉树皮木板,或用毛竹茅草搭就。就连矿本部的大礼堂,最初建的也是木板隔墙。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些泥土夯墙(俗称“干打垒”),待后续建青瓦顶的住房。当时,能住上红砖瓦房,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矿山位于大庾岭山脉,因而石人嶂坑口在莲花山下,梅子窝坑口在天平架下。住房建设只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选择相对平缓的山坡,劈山垒坎,平整出一块块建房地基。一般是3至5间为一栋的平房建筑。因此,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职工家属住宅区。

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住宅区是典型的“大杂院”居住格局。在称呼上,有“一区”“二区”的称呼;但更多的是依据房屋的建筑栋数来称呼,比如“十三栋房”;或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来称呼,比如“燕窝”;也有按距离县城的距离来称呼的,像矿本部地区,距离县城20公里,就叫“20公里”。

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住宅区,一般分为职工单身住房,建筑面积每间约为12平方米;职工家属住房,建筑面积每间约为20至25平方米。厨房都是简易搭就,每个小区都建有公共厕所。住房一般按所在工作的工区,由单位主管后勤的“行政股”统一分配。最初,每户家具也不多,两三口木箱笼,有的干脆就用空炸药箱来盛放衣物;床板、条凳也依据需要,一并到单位领取。能有个上海出产的皮箱,都是很值得骄傲的。

这种“大杂院”的居住格局,形成了“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虽然偶有摩擦,但更多的是相互交流、沟通和帮助。有时,上下栋房之间的住户串串门,坐下来喝一杯小酒,吃几颗花生,说一说工作生活上的琐事;如果有谁探亲回来,都会带些家乡的土特产,比如湖南的烟熏肉、兴宁的竹壳茶、肇庆的大肉粽等,与工友们一同分享。起初,大多数人喝的是北方的大碗茶,到上世纪70年代,潮汕的“功夫茶”开始风靡整个矿区。这个时候,三五好友坐下来,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小孩更是有些“出格”,吃一餐饭,东家进西家出的,看看谁家有可口的菜,便会毫不客气地夹上一筷子。矿山的许多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就连一本连环画小图书,都是这个看了那个看,《西游记》《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等启蒙读物,往往在这相互交换传递中早早读完了。

小聚居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浓浓人情味。山区气候多变,只要有一人在家,一旦下雨,整栋房晒在外面晾杆上的衣服都不会淋湿;谁家有点好吃的,也会拿出来与邻居分享;谁家大人上班,小孩在家,和邻居招呼一声,就放心去工作了,甚至连孩子的午饭也管了。几十年过去了,大家虽然天各一方,但在QQ群、微信群里仍然彼此相互沟通,心意相连。当有的矿友家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一经发动,大家热情地伸出援手,解囊相助。

这种“小聚居”的格局,三五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融合凝聚成了浓浓的矿山情。某一区、某一栋,某一片、某一窝,时常会挂在工友的嘴边。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大家重聚一起,聊得最多的,还是当年。

新闻推荐

兴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10月28日上线

10月28日(星期三)上午10∶00—10∶45,兴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尚方将做客市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直播室,就梅州市有关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