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老街,耽怀古韵”采风作品选登

梅州日报 2020-10-23 07:51

摄影/张文祥

编者按

10月8日,梅江区作协举行“漫步老街,耽怀古韵”文学采风活动,20多名文友相约老街,边走边吃,边赏边拍,感受诗画梅江的魅力。继上周推出采风作品专版后,本周继续推出采风作品。

半个世纪话老街

◇蔡巧玲

初识老街,是1971年秋。我怀着美好的憧憬从山旮旯出来,金风把我带到了心目中的大都市。

下了车,一路打听,走过小花园、三监,经一大片稻田,转个九十度角,最终在黄塘医院后面,才找到我就读的中专学校。大都市在哪里呀?报到后,我迫不及待地问舍友:“有谁知道梅城?”有位松口来的同学阿华一脸自豪地说:“我知道!我有个亲戚在梅城工作,来过2次。”于是,四五个同学说好明天跟着她去逛梅城。

第二天,我们吃完早餐就跟着阿华出发了,那心情,比小时跟着大人去赴圩还高兴。走出校门,穿过短短的黄塘街和大片稻田,来到更楼下(后来听说这里是旧时打更的楼),拐个弯,便见前面一个三角地带有几口大鱼塘连成片,这里就是三角塘。走了近半小时的沙土路,有点热,此时行走在穿塘而过的水泥路上,清风拂面,倍感舒爽。我们走过熙熙攘攘的西区菜市,从凌风西到凌风东再上梅江桥。看着骑楼连骑楼、又长又宽的大街,看着宽阔的梅江、长长的大桥,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我不禁从心底里感叹:真是(客家话:“就是”的意思)“州紧州、县紧县,鸡公鸭嫲都大一半”呀!那年代我们拿不出钱和粮票去饭店吃,必须在学校开饭前赶回去。大家意犹未尽地往回走时,有个同学说:“一上午都那么热闹,莫非今天是圩日?”阿华说:“在街上千万别说"圩日"呀,会被城里人笑的。”于是她讲了一则趣闻:有几个山里人初到梅城,看到这么热闹都很兴奋,有人脱口而出:“嗨!我们运气真好,来一次梅城就遇到圩日!”旁边的梅城人听了就说:“有时间你天天来梅城吧,保证你天天都会遇到圩日。”

为了尽快熟悉梅城,我们连着好几个周日都三五成群地往梅城跑。油罗街、中华街、中山街、凌风路、仲元路、义化路、泰康路……我们一边念着这些街名,一边努力记下想要去的地方:比如邮局,寄信是必须去的;电影院、华侨戏院,那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场所,那时的学生票只需7分钱,大家都舍得;还有东方红百货店,那是女孩子的最爱,谁想选块布料做衣服,谁想买彩线织袜子绣花、或买毛线打毛衣,抑或只去选几粒自己喜欢的纽扣,都会成为我们邀同学逛梅城的理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去购物,而是去“饱眼福”的。

毕业后,我有幸被这座城留下,成了新梅城人。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梅城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从开始有大嫂挑着肉丸担走街串巷,到美食店铺如雨后春笋布满街头巷角;从仅有的一间青春相店,到多家充满浪漫和喜庆的婚纱影楼;从一成不变的百货店,到琳琅满目的毛衣店、时装店和各类商品的专卖店……梅城成就了近千年的繁华!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的中心逐渐转向江南,梅城便有了江南江北之分。此后,来老梅城的人渐渐减少,骑楼安静了许多 ,于是,人们称她为“老街”。

几年前,梅江区政府在打造“诗画梅江”的构想下,对老街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让人们见证了老街的华丽转身。2018年初,万人空巷的“文化古城闹元宵”活动,再现了“月色灯光满帝都”的喜庆场面;去年元宵的“金山庙会”活动,又演绎了“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的胜景!今年虽受疫情影响,而在国庆和中秋撞个满怀的喜庆日子里,又拉开了“金山圩日”的序幕,这个活动不但延续了一个长假,还在金色十月的每一个周末如期上演!“赴圩”已成一种文化。挂满灯笼的老街更加热闹喜庆,除了怀旧的老人,还有不少江南住的年轻人或情侣牵手、或拖儿带女到老街“赴圩”,真是白天人潮涌动、晚上摩肩接蹱!最吸引人的是那充满烟火味的美食:粽子油条咸煎饼,发粄萝卜粄味酵粄,炒粉腌面红味面,煮河蚬炒石螺,老汤圆奶煮蛋,传统糕点、特色炸品、洪屋雪花、金山牛杂、一家人糍粑……老字号的主人忙得不亦乐乎!每当问及他们生意好不好时,都会听到乐呵呵的回答:感谢区政府这几年开展那么多活动,带旺了老街,生意可好啦!

古老的梅城,承载了千年嘉应厚重的历史;白墙灰瓦,刻下了滔滔梅江潮起潮落的印记。每一条老街,都有一个远古的故事,她可以让你联想起与这些街有关的孙中山、文天祥、邓仲元、刘元城等等历史人物,也可以在油罗街想起挑着油箩送鱼苗的 搬运工,或在珠条街想起交易猪条的 热闹场景……梅州儿女,一定会把老街的故事继续讲好,传承文脉,发扬光大!

鹧鸪天·古城秋夜

◇薛映

周溪时光隧道(外一首)

一夜犹如到盛唐,长街璀璨彩灯张。

儿童稚手摇红帜,游子苍颜着锦裳。

穿巷陌,过梅江。虹桥飘过桂花香。

离愁尽释高秋月,难忘今宵在故乡。

◇古国华

时光可追溯,几度木棉红。

弹指浮生浅,脩辞旷岁丰。

梅馨余六吕,物序合元穹。

明汉秦关月,三才不尽同。

梅城江北老城区翻新

古巷深街古邑风,客家文化值推崇。

精心修整妆新貌,继往开来特色浓。

在老街,与你相遇

◇张秋兰

没有月光。你的眼里仍熠熠生辉

照亮我们一起深爱的城市

众生欢愉。比如尝不尽的传统美食

商店门前拥挤的人群和喧腾

比如有晚清遗风的百年老街

长满苔藓的故事爬上雕花窗格

大红灯笼一脸娇羞,像极了你

彼此卸下拘谨、惶恐和隔阂

倾听被禁锢的生命蓬勃伸展的声音

秋意阑珊,不及你惊鸿一瞥

可以再淡雅,如丹桂吐蕊

亦可再热烈,似金菊争艳

与一个时代打开包容的襟怀

你来,满城芳菲

你不来,芳菲满城

老街 古韵 乡愁

◇陈 华

顺着梅江河畔走来,经过一个叫义化路的地方,一眼便可见梅江区政府大楼,高挂的时钟仿佛是老城的标识,不知它是否知道在多少人的记忆空间烙下深深的印痕。区政府大楼如老城的坐标,上下左右前后环绕的便是梅江风情迥异,纵横交错的老街:凌风西,凌风东,元城路,文保路,中山路……老街的名字听起来都响亮,且读起来都有一定典故和意义在。可谓知行合一,行走就是为了让学到的东西进一步加深加固;比如,刚才经过的义化路就是为了纪念客家先贤程旼而命名;比如仲元路,原乡人一猜便知道它与邓仲元有关;而凌风路的由来是否与“凌风”有关?据史料记载,当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兵收复了梅州,为纪念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文天祥赋《梅州第六十六》诗一首:“楼阁凌风迥,孤城雾隐深……”“凌风”从此成了众多老街中的一个名字。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跟着柱廊流向行走,两旁的骑楼鳞次栉比,一间挨一间,邂逅了不少百年老字号的店铺,让人在迷失的时光里找到记忆中的老百货,老布店,裁缝店……

与其说漫步老街,不如说是穿行在古风古韵,沧桑清幽的画面里,只要细心,便可发现老街每处都有明清时代的缩影,沧桑不失经典,幽静不失热闹,每个角落像埋藏了陈年老酿,打开便醇香馥郁,不打开便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悬念。

我们谈笑风生,不觉误打误撞走入一间较为完整的古民居,阴凉的天光,斑驳的墙垣,青瓦门楼以及被风吹雨打日晒侵蚀的留痕浑然一体,加上木窗雕花干涩枯瘦的纹理,以及局部的朽败,不难想象老街之年数岁月。

主街的两边横生出很多小巷,怎么看来,主街都像一条河系的主干,无数的支流铺陈在主干的四周。确乎,梅城的巷子特别多:东仓巷,水巷,长巷……每个名字同样带有一段情节或者一则故事。踏着被时光打磨得光滑的石板往前走,不同特色的民居布满了视线,巷子虽古朴清幽,但秀雅标致,如今的人懂得调节,喜欢花草的主人会栽种一些常青藤木之类的植物,藤蔓悄悄地爬出墙垣,小巷平添了不少生机。

我们七弯八拐,从这条到那条,总的来说,梅城的巷子有的很小,小得三五十步就到了,而有的深邃得一眼忘不到尽头。当我正感叹巷子的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直直弯弯就如市井人生的五味杂陈,波澜起伏,平顺曲折时,不知从哪处飞出两只燕子,大家情不自禁停下脚步,巡声寻找燕巢,终于在一间古屋梁上找到了。忽然间,想起小时候有次为了观察燕子衔泥筑巢而忘了完成作业,后来被老师留堂的往事,连锁反应,勾起了很多远去的记忆。是啊,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时间恍如隔世。

从小巷出来,又见老街。老街是名副其实的老矣,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满脸皱纹,沧桑自不必说;但,老街依旧风华热闹,来往的人流有专程探望,有为购买老物件,而有的是为了怀念曾经过往。比如我的亲戚,即使背井离乡多年,对老街却依然念念不忘!短暂的回乡必然要抽时间来走走,我笑她老街也是你的亲戚了!她点头不语,沉默是金吧!

我们以放慢脚步来丈量老街的厚重!又把脚步放得很轻,免得打扰老街的安宁。不经意,同时闻到一股浓香,大家异口同声说是炸芋圆!眼尖的家伙已经看到了油罗街并排的炸品店:芋圆,南瓜圆,油煎,馓子……亲戚高兴得如同见到失散多年的老友,好像不用钱似的买下了大包小包,且顾不上什么优雅,随手掏出边走边吃,吃得津津有味,笑得灿烂如花。

其实,芋圆、南瓜圆不过是用普通的芋头刷丝加工而成,却让游子魂牵梦萦,心心念念。那一刻,我感觉芋丝成了游子缕缕的情丝,那一刻,老城的小食也更珍贵起来,它们是老街的招牌字号,梅城的饮食文化。

甫一,饮食如果上升到文化,代表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当地的传统工艺、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譬如网红的腌面,梅菜扣肉,开锅肉丸……

新闻推荐

国防在我心中

●廖书晗(梅江区金山小学601班)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时,心里总会有种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