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死亡通知书的故事
9月9日,罗绿云在家中。南方日报记者吴明摄
扫码看更多烽火记忆
■烽火记忆
“工作责任心强,能将止血带洗净再用,用自己的钱给伤员买苹果吃。”罗绿云指着泛黄的红皮小本,一字一句读着立功证书,记忆又回到了70年前。
1951年10月,22岁的罗绿云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一员。最寒冷的冬天里,到处冰天雪地、炮火连天,她在防空洞里忍受着寒冷和痢疾,紧张抢救伤员。那期间,家人曾两度收到她的死亡通知书,直到1954年才等到她回家。
临近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罗绿云回望往昔峥嵘岁月,希望年轻人能记住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出征
1951年秋,梅县黄塘德济医院(现梅州市人民医院)动员医护人员上抗美援朝前线,罗绿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那年,她22岁,是护士,刚刚中专毕业。“中专三年没回过家,一脑子想着上战场,没和家人商量。”罗绿云说。
到抗美援朝的前线,不仅技术上要过关,身体素质也要过硬。罗绿云回忆,当时医院报名的人很多,能入选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她感到很幸运。出发前,罗绿云还特意写了份“遗书”,表示如果在战场牺牲,她希望读医专的妹妹能顶上她的岗位,继续革命事业,为人民服务。那份书信,充满了革命热情,一点没有畏惧和悲戚。
1951年10月,手术队从梅州出发。列车开出不久,在新宁火车站,罗绿云在欢送队伍里看到两个熟悉身影,母亲带着弟弟来送她,不停向她挥手。下车后,她一把抱住母亲,两个人都哭了。
“出发前,我给家里打了电报,我还怕他们生气,没想到来送我。”之前,罗绿云从来没想过能不能活着回来,那一面,她让母亲放心,自己会平安归来。但下次亲人相聚,已是三年后。
救人
跋涉三千公里,罗绿云随队抵达了丹东。那时战争已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僵持期,志愿军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而敌军则采用“逐步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从1951年8月开始,敌军进行了十个月的“空中封锁交通线绞杀战役”,通过不间断的轰炸和巡逻,企图封锁志愿军补给线。
“敌机24小时巡逻,飞得很低,像擦着树梢一样,很吓人。”一天深夜,手术队过了鸭绿江,到达新义州。为了躲避敌机,一路上汽车没开照明灯,炮弹还是不断在身边炸开。那时,新义州已被炸得面目全非,好多地方已被炸平,没有房子,到处是弹坑地洞。每天都有被炸伤的战士送来。在基地医院轻伤科队,罗绿云工作几无停歇,做手术取弹片,清洗伤口,包扎换药,她忙得焦头烂额。
最初看到那么多伤员,罗绿云也觉得害怕,很多时候会手足无措。但她成长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能和其他队员配合默契。
最难的是转运伤员。伤员身体状态逐渐恢复后,会被转运回丹东。山地崎岖,手术队只能用人力担架运伤员出山。敌机时不时巡逻骚扰,医疗队员便躲到安全的地方,用身体掩护伤员,避免他们再受伤。
条件艰苦,给养不足,伤员的营养也跟不上。看到这些,罗绿云就用自己的补贴,找朝鲜老乡买苹果给伤员吃。战场上苹果是稀缺物资,一个要一元钱,这对罗绿云来说不便宜,由此她对《上甘岭》里苹果的故事感慨不已:“一个苹果几个战士舔,都舍不得吃。”其实,她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苹果故事”不值一提,但因为写在立功证书上,它就像一个钩子一样,勾起她遥远又零散的记忆。
“死亡”
与紧张抢救工作相对的,是艰苦的生活条件。罗绿云记得,手术队一行十人,五男五女,同住在一个狭小的防空洞里,拉一块布帘隔开。每人一块薄床板铺在地上,人挨人睡。天气严寒,气温逼近零下三四十度,防空洞里生了炉子,还是冻人。到处冰天雪地,雪势大时,积雪深能及腰。
此前,罗绿云没离开过广东,更没见过雪,天气冻得她吃不消,手脚长了冻疮。几个月不能洗澡,她的头上也长虱子。没有水,队员们只能刨冰、煮雪水,烧开了喝。没有新鲜蔬菜,日常的主食是高粱、玉米面窝窝头,有时会有白菜、萝卜罐头。过年过节时,队员们能吃到饺子和包子。
“相较志愿军战士,我们的条件好多了。”罗绿云回忆,因为供给跟不上,很多前线士兵只能把高粱面粉和玉米面粉炒了,带在身上,干涩得难以下咽,便就着雪水吃。
罗绿云肠胃不好,老是拉肚子,平时吃不了多少东西,过年过节也只吃一个包子。“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的革命热情都很高,身体上苦,心里从没觉得苦。”罗绿云说。
最大的危险还是敌军空袭。在敌人的“绞杀战”下,不少防空洞遭到损毁,不少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口遭遇敌人的炸弹牺牲,转运伤员的工作便改到晚上。每次出洞,罗绿云都很小心,炮弹还是会在她身边炸开。有时候防空洞洞口遭到轰炸,医疗队和指挥部的通信就断了。
在三千公里外的梅州,罗绿云的父母曾两次收到女儿的“死亡通知书”,罗绿云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几年以后,家人才向她提起。
“这可能与防空洞被炸有关,因为和外界失联,可能就以为都牺牲了。”罗绿云说,还有一段时间,她身体染病,治了好久才回国。
1952年秋天,她的立功证被寄回了家乡大队,全村人都轰动了。但罗绿云更在乎的是,在朝鲜写的那几封家书有没有寄回去,她更希望家乡的父母安心。
回忆
这些天,在罗绿云微信的退伍军人群里,大家聊得火热,等着领取抗美援朝70周年的勋章。那是一群陌生的人,但因为有抗美援朝的经历,大家成了战友,都是最可爱的人。蔡怀祥,曾碧英,钟顺珍,曾立斡,罗偉励,张志平,袁偉雄……罗绿云也想知道,当年这些战友现在怎么样了。
1952年7月,手术队完成任务返程,趁着夜色回到祖国。回到广东后,大家各奔东西,罗绿云初心未改,看到有支援海南国防建设的动员,就请愿前往。她在海口做护士,医院医生少、条件差,工作压力大。她常常要早起抢救病人,又要在台风天转移患者。海岛日晒强,天气闷热,她有些吃不惯,住不惯。“但相比抗美援朝时的困难,也就都克服了。”她说。
后来她回到广州,从事医疗事业40年,一直到1992年退休。曾经有战友从湛江来找过她,共话当年的抗美援朝经历。随着时间流逝,她的战友大多离世,他们已不再老去。
罗绿云也越来越年长,很多事情她记不太清了,还有一些她会反反复复讲几遍。不过,她依旧能用朝鲜语讲简单的问候语,哼唱当年的歌。“抗美援朝”的经历给她的人生刻下了光辉的烙印。
两年前,罗绿云摔了一跤,出现了骨折。康复后,她的腿脚已不如从前,平时出门要坐轮椅。
但她的精神很好,每天会看报,会用智能手机看新闻,她仍用赤子之心,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她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刘珩
实习生马思泳龚菊
新闻推荐
梅县区组织收听收看梅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强化措施抓落实 全力筑牢“防疫墙”
日前,梅县区组织收听收看梅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梅县区迅速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检查,强调要压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