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的召唤 “钟理和生平事迹展”揭幕仪式有感
日前,宁静美丽的梅县白渡嵩溪村彩旗飘扬、宾客盈门,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钟理和(1915—1960)的祖屋“钟理和生平事迹展”揭幕了。
钟理和出生于台湾屏东,其祖辈大约在清乾嘉时期迁台,他是第七代。他成长在日本殖民台湾的时期。日本统治者推动皇民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语、穿和服、放弃民间信仰,改参拜神社。钟理和的代表作《原乡人》,描述了日本人威风凛凛,令小孩子畏惧,日本老师以轻蔑和鄙视的语调败坏中国和中国人,什么“支那衰老破败”“支那人卑鄙肮脏”,是“鸦片鬼”“支那兵怯懦”。但是,钟理和未曾屈服于日本殖民统治,他接受私塾教育,用汉文写作,和日本的皇民文学绝缘,与殖民政府疏离,他倾慕祖国,将自我实现寄托在祖国,寄托在原乡,梦回祖国,梦回原乡。
钟理和的名篇《原乡人》结尾写道,“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生动有力表达了那个时代客家知识分子的集体乡愁。客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祖国”“原乡”的憧憬和怀慕,这是一种淳朴真挚的民族情怀。
在《原乡人》中,“我”全家都保留着浓烈的原乡(民族)认同。奶奶、父亲、二哥和“我”,日常与福佬人、日本人生活互动,但是,他们未尝忘记自己是“原乡人”,“我们原来也是原乡人,我们是由原乡搬到这里来的”。奶奶、父亲、二哥和“我”,从不间断对原乡的关注,与原乡的亲族保持联系。因做生意常回原乡的父亲,会给村里人讲述原乡的见闻,告诉“我”祖籍是嘉应州。父亲还帮助从原乡来台湾的远亲。
在村子里,“我”认识的、接触的原乡人,有私塾先生,有住在村子里爱吃狗肉的原乡人,有流浪工匠、商人和算命先生、地理师等等,大都不体面,比较卑微。从小到大,“我”眼中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有关原乡的种种,建构出原乡贫瘠落后、原乡人穷苦卑下的负面形象,但是,原乡越被日本排斥诋毁、原乡人越被日本人和“我”身边的人轻视,“我”和二哥越发割舍不断与原乡、原乡人的血缘、情感联系,对原乡的认同就越强,倾慕原乡、要回原乡的心情就越强烈。《原乡人》表达出哪怕山水阻隔、距离遥远,哪怕日本人刻薄鄙视原乡人,两岸客家依然是血浓于水、同根同祖的天然亲近、天然不离分的事实。
《原乡人》中的“我”,是作者钟理和的自画像,“我”就是钟理和自身的写照。很可惜的是,抗战期间钟理和虽然回到祖国,辗转沈阳、北京工作和生活,但是未能回到他的祖籍地(梅县)。白渡嵩溪岭下,是他魂牵梦萦的祖籍地,这块土地、这里的人,在血缘、在情感上牵引着他。
如今祖屋展出他的生平事迹,是为了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纪念,为了表彰他的民族情怀,也为了让后人记得《原乡人》。希望钟理和的精神和情感召唤许许多多对原乡怀有情感的台湾客家乡亲,台湾客家乡亲无论什么时候返回原乡,回祖籍地、回祖国,原乡都准备好了,恭迎你们回来。(李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丽伶“现在的生活可幸福了,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居环境的美化提升,让我们告别了过去落后的农村面貌,而且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