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园艺系毕业生为客家土楼做17年“管家”,他对客家民俗文化饱含深情 留得住山水,记得住乡愁

中山商报 2020-10-16 07:12

陈永兴介绍,客家庄为客家乡亲提供了一个思乡平台,并传承客家民俗文化。这座位于五桂山的客家土楼,不少中山人都很熟悉。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潺潺的溪流水清见底,茂密的果林和竹林沿着蜿蜒的村道生长;村道尽头,大小不一的石块以及利用古代夯土工艺堆砌出来的圆形房屋,与山村自然环境和谐呼应……中山人都知道,五桂山深处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客家土楼,俗称“客家庄”。园艺系本科毕业的陈永兴,在这里做了17年“管家”。

陈永兴来自梅州蕉岭的客家山区,是一位“新中山人”;位于城区南部的五桂山,又是中山唯一以客家人为主聚居的镇区。他为这座客家土楼取名“华兴楼”,逐步为屋子及周边配置了饮食、果园、农田、拓展基地等元素。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当“管家”难免寂寞,陈永兴却说:“"华兴"二字体现了爱国爱乡的情怀,体现客家人依山聚居的特点。我为当地留住青山绿水,更希望为中山本地的客家人,还有从全国各地前来中山打拼的客家人打造一个精神家园,记得住乡愁。”

【人物档案】

●姓名:陈永兴

●职务:五桂山客家庄总经理,中山市梅州商会理事

●感言:在中山的五桂山做事,关键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当地留住青山绿水,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

创业:再入深山,与自然和谐共处

“老中山人”聚居的镇区及乡村,不论粤语区、闽语区还是客家话区,碉楼建了很多,留存的也有不少。然而,在本地客家人聚居或散居的村落,体现浓厚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在中山却并不多见。

上世纪90年代,随父辈到中山定居的陈永兴,发现了这个让他觉得好奇的现象。陈永兴生于梅州山区,自幼对客家民居极为熟悉。他说:“土楼有圆形、椭圆形、面向山塘半圆形等类型。老一些的房子,墙身极厚,楼高3层,1—2层不开窗,以便抵御外来匪寇;新一些的土楼,窗子大了,楼层也少了,更方便大家族的不同成员聚居于斯。”

改革开放后,大批客家人前往珠三角打拼事业。陈永兴也离开粤东北山区老家,考取华南农业大学的园艺系,本科毕业后来到中山。

“父辈在中山、珠海一带创业。后来,亲友们在五桂山一带种起了果林和竹林,也算是对缅怀家乡山水的一种寄托。”陈永兴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中山市政府和五桂山地区发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号召。1999年,我们决定为这个以客家人为主聚居的镇区,依据古法兴建一座"原汁原味"的土楼。”

“回顾当年,真没想到自己离开老家山区,又进入了中山的山区拼事业、拼生活。”他告诉记者,“华兴楼开建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利用了自己从老家、从学校获取的大量资料,参与敲定客家土楼的各个细节。我提供了很多合乎实际的建议,根本出发点是建筑物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细节:巧用古法,呈现“原汁原味”土楼

相比于现代房屋,华兴楼不算“大房子”。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高3层,房屋呈圆形“围城”分布,内藏大院,飞檐走瓦,黄泥屋墙。这栋土楼如同“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让中山人过目难忘。

“1999年开建华兴楼,直到2003年落成,用了4年多时间。古法建楼,特别费人力和时间。我特别想为五桂山和中山留下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呈现"原汁原味"客家民俗文化的土楼。”陈永兴表示,征询过大批建筑工程师和客家工匠的建议,华兴楼决定采用“三保险”方案去执行。首先,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深挖地基,确保屋柱、横梁、楼板坚固。其次,屋墙借鉴宋代《营造法式》的方法,采用砖混结构仿土墙,结构更为牢固,利于防火防潮。最后,沿用客家土楼规定的“阳瓦+阴瓦”工艺铺设屋顶,房屋四周通风,避免产生向上迎风,解决中山偶遇台风可能带来的“揭瓦”问题。

修建屋墙和屋顶的经历让众人至今难忘。“在工匠薪酬还算偏低的21世纪初,建墙花费还是占去了华兴楼总造价的较大一部分。我们从五华、蕉岭等客家山区请来了大批工匠。”陈永兴回忆说,“由于各项工艺比现代建筑更为复杂,历经4年时间,才终于建起了3层土楼。”

“屋顶有别于珠三角常见的"坑瓦"结构。”陈永兴表示,瓦面要正反相叠,向外倾斜,倾斜的坡度十分讲究。坡度大了,会发生“溜瓦”现象;坡度小了,刮风下雨时,会出现雨水从瓦缝中倒流进屋的尴尬问题。最终,瓦面向两侧延伸,瓦片的凹面成为水沟,解决了排雨问题。

如今,华兴楼成为五桂山的民俗地标建筑之一。一瓦一墙,留下了客家工匠的智慧结晶。土楼的屋檐、屋墙、内院高低有序,房间排列整齐,屋栋边带对称,再加上瓦当等装饰点缀,给人一种古朴优美的视觉享受。

陈永兴自豪地说:“华兴楼落成17年,除了定期的油漆翻新,建筑物未发生任何结构性问题。这栋永久性建筑,可以长期留存在五桂山的果林溪边。”

运营:顺势而为,守正与创新并举

华兴楼落成后,如何让这栋客家土楼长期保留下去,陈永兴想出了“以动带静”的办法。

“长期丢空的话,任何楼房都会迅速变残旧。相反,一直有人使用,楼房有活力,利于长期活化和保留。”这位“管家”告诉记者,“打造出五桂山最典型的客家土楼后,我想出了从饮食入手,为本地客家人和各地来中山打拼的客家人,打造整体的精神家园平台,让大家找到家乡的印象和回忆。另一方面,整个客家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匹配合适的定位和服务,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陈永兴举例说,正宗的客家菜,针对山民重体力劳动消耗较大的特点去烹制,偏咸,油重,煲仔菜多,腌制菜多。在中山做客家风味饮食,必须按照本地饮食习惯进行改良,控油降盐,保留酿豆腐、梅菜扣肉、炒猪肠等典型菜肴,又要进行更改及创新,例如用五桂山本地特色的客家咸鸡取代典型的客家盐焗鸡,同时增加一系列健康的农家菜肴。

客家庄保持旺盛的人气,也让这栋客家土楼成为五桂山的文化和活动地标。近年,当地镇区在这里陆续举行了家庭文化节、客家美食嘉年华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央、省市各级文化机构到中山市采风拍摄,客家庄土楼成为中山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陈永兴总结说:“我在客家庄土楼做了17年"管家",对客家民俗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激励我坚守至今,并客观看待外面的诸多诱惑,默默地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一些贡献,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为珠中江各地客家乡亲提供思乡平台,让更多人理解客家民俗文化,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对 话

不断求变才能活化传统文化

●记者:为土楼当了17年“管家”,策略是“进攻”还是“防守”?

○陈永兴:应该说是“攻守兼备”吧。

例如,最近一年多,城桂公路正在修建沿路上盖的坦洲快线高架桥,交通处于暂时不便状态,这肯定会影响营业收入。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了旅客的跨境或跨省流动,营收也受影响。为此,土楼要相应收缩运营规模,始终保持住“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土楼运营17年,不断求变,通过“进攻”才能获得“守业”。例如,我们在服务、菜式、文化活动安排、硬件设施等方面,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增添新内容。

●记者:对于保育和活化传统文化,您有什么见解?

○陈永兴:我们与自然、传统文化之间一定要实现和谐共处。留得住青山绿水,才能记得住乡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求变才能让自己的定位和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现在,客家庄除了拥有土楼,还增加了果林、农田、户外拓展、军事训练、少儿夏令营、团建、亲子活动等新内容。下一步,坦洲快线即将通车,我们还将改造土楼的3楼,增加民宿、酒吧等元素,丰富客家民俗文化的体验项目,让客家庄处于历久常新的状态。

新闻推荐

蕉岭的文化、生态表情

□黄焕新1在梅州市某政府机关工作的李智文友,有天晚上来到我处,谈了一些离我们很远的天下之事、近处的梅州见闻、书报上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