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方豆腐 成就一方产业

羊城晚报 2020-10-08 01:23

客家“酿菜”是指在一种原料中夹进、塞进、涂上、包裹进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原料,然后加热成菜的方法,包括酿豆腐、酿蛋角、酿苦瓜、酿茄子等。五华酿豆腐,讲究烧(高温)、咸(味浓)、肥(多油)、香、嫩、滑的特点;食用时,以新鲜的油麦菜裹上酿豆腐,再添点紫金椒酱,看起来像“绿色的翡翠包裹着白玉”,吃起来清脆爽口、鲜甜美味,是一道知名的客家菜。

如今,酿豆腐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粤菜师傅”工程推进下,从小小一方豆腐成为一个大产业。

卖豆腐日入过千元

上午10点刚过,五华华城农贸市场里钟小霞已经开始收拾摊位准备回家,六板石膏豆腐全部卖完,这是最平常的状态。

“一板是25元,平时是五六板,节假日多的时候是几百板,虽然累,但赚得多。”钟小霞告诉记者,她与丈夫张绮泉靠做豆腐为生,从丈夫祖上开始,三代都是做豆腐的。在华城镇,钟小霞夫妇做的豆腐可谓远近闻名,无论是石膏豆腐的嫩滑还是盐卤豆腐的老道,两夫妇对火候的把握真是分毫不差。

张绮泉介绍,每天都是凌晨2点起床,5点前把豆腐做好,6点左右拿到市场上卖。遇到春节等大的节假日,两夫妇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最多的时候大概是一天做五百多板。“过年的时候,由于订单量大,几乎五六天不合眼,可以赚几万块钱。”张绮泉说。记者问及他家做的豆腐有何不同时,他们坦言:豆腐都一样,只是30年来从不弄虚作假,每一块豆腐都是真材实料。

在水寨镇水潭东路,下午3点的水寨豆腐行里,陈海辉一家又忙碌起来,到店铺购买豆腐的市民络绎不绝。“固定的顾客是上下午都要,散客则随意购买,一天下来营业额大概1000多元。”陈海辉说。

在陈海辉店里,记者还见到了他23岁的儿子陈桂泉,小伙儿话不多,在豆腐坊忙里忙外。陈桂泉告诉记者,做豆腐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每天必须凌晨两点多起来,帮着父母打豆浆、煮豆腐,给客户送豆腐,虽然很累,却为自己掌握了一门技艺感到充实。

小豆腐支撑大产业

老实做人、老实做豆腐,是五华豆腐传统技艺的精髓所在,更体现了五华人的“工匠精神”。

为做强五华豆腐上下游产业,该县积极鼓励豆腐制作企业做强做大,华城镇阿桂豆腐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顺应市场的发展,该厂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化生产的厂房,年产豆腐108万斤,带动6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2户,被五华县“客家菜师傅”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十大美食食材基地之一。

“贫困户到工厂打工,每个月保底有3500元的工资,还可以按照标准将自家制作的豆腐卖回公司,解决他们的销售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江彬告诉记者,传统豆腐制作工艺虽然保留了较高的手工技法,但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还是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才能保证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江彬介绍,为了延长豆腐加工产业链条,目前该厂还进行油泡豆腐、豆腐干、毛糕等的生产。其中,毛糕是豆腐制作完成后,加以相关的发酵霉菌形成的饼状豆制食品。“豆腐的植物蛋白经过特种霉菌发酵后,其营养价值变得更高、更符合现代人的体质。”江彬说。

新闻推荐

五华安流汤福鑫一家脱贫后安心过“双节”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国庆节巧遇中秋,普天同庆。五华县安流镇吉水村的脱贫户汤福鑫一家也吃上了丰盛的佳肴,欢度了节日。“我们家因病致贫,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