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随时代,挥写特区“新山水”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国画)集体创作
●林蓝
编者按
由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文学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大美"双区"——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近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参展作品中,由广东画院牵头组织、22位老中青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幅作品的创作团队阵容鼎盛,不仅集结了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还包括了来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美术名家。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蓝就这幅作品的出炉过程,以及艺术特色撰文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围绕“如何用传统山水笔墨,展现改革开放时代画卷”这一命题分享了她的精彩观点。
另一方面,讲述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战争电影《八佰》,成为今年夏天影院复工以来最火爆的电影之一,收获了近30亿元的票房佳绩。因为片中主角谢晋元是梅州蕉岭人,这部电影也令广东观众倍感亲切。在电影带动下,上海的四行仓库纪念馆一时间迎来游客如潮,成为热门“打卡”景点。《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一峰,针对互联网时代热门影视作品与大众流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撰文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广东资深出版人、作家,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卢锡铭为著名学者、作家江冰新书《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所作的书评,敬请垂注。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知不觉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已走过整整40年。
为了迎接“大美"双区"——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美术作品展”的举行,来自广东、香港、澳门以及来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22位老中青艺术家,勠力同心,联袂创作了中国画作品《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下称《南国的风》)。这幅作品宽16米、高3米,由最年长的“40后”至最年轻的“80后”作者共同参与创作,以盛世丹青构建南中国改革开放巨幅时代画卷,以独特艺术风貌展现经济特区40年建设成就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
如何用传统的山水笔墨,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南国的风》便是广东画院从形式、构图、内容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全新探索。
《南国的风》可说是一幅“新山水长卷”,这也是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第一次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山水画,画面里几乎看不见“一山一水”,有的只是现代钢筋混凝土建成的现代楼厦。传统山水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但特区每一座建筑都实实在在、有名有姓地矗立在那里,容不得半点可以“虚”过去,这对国画家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在构图整体组织方面,作品以“点、线、面”通构整体——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重大代表性建设成就——港珠澳大桥为“线”贯穿全幅,以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地图为元素横向延展成四大板块为“面”,以深圳特区与珠海特区居中,以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分居左右,并通过宏伟壮观的港珠澳大桥与中国的蔚蓝海洋背景串联一起。每一个经济特区的地图板块均以该特区40年来的代表性成就与经典人文景物拼贴组合成形,以之为“点”,配以其城市规划地图作底纹,层层叠叠,虚实相间,寓意特区成果在青蓝背景下如点点群星,交织出新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拓的一片璀璨星空。
在局部内容选取方面,创作团队根据文献材料记载和事件成果意义的重要性进行了严格筛选,集中展现了40年经济特区建设中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的成就内容。作品创作整体用时118天,其中前期文本搜集、图片汇总、初稿拟就用时76天,前期收集相关历史事件图文资料上万张,数字影像类资料容量达10余个G。
其中,作为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最闪亮的成果,深圳在作品中被重点展现。如“南方明珠”盐田港,“深圳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前海、蛇口自贸区,华为、腾讯等代表性企业建筑大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市民中心等城市建筑地标,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地铁、城市雕塑《开荒牛》等文化艺术地标及经典,海洋建设工程成就“蓝鲸1号”,等等。珠海经济特区板块则重点选取了港珠澳大桥、横琴自贸片区、珠海大剧院与城市雕塑《珠海渔女》等城市景观。汕头经济特区板块选取北回归线标志塔、海关钟楼、汕头海湾大桥等重点元素。厦门经济特区板块选取“双子塔”世茂海峡大厦、集美大学及南薰楼、厦门大学及群贤楼、演武大桥及鼓浪屿等厦门地标性景观。
“笔墨当随时代”,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考量当代的主题创作。我们尝试运用过去学习壁画的经验,将四个特区跨时空连结在一起,使画面更加清晰流畅。我们也尝试运用科技创新,让传统和现代更好地结合起来。如除题跋与署名外,作品里所有的书法皆为印制,印章则采用3D打印方式制作而成,每座建筑上的标志题字与图案按照一定比例仿真还原,力求体现现代建筑的工业感。我们更尝试走出自己熟悉的艺术舒适区,尝试无拘束地综合运用传统笔墨技术,一切以“能为我所用”为标准。在这118天的创作过程里,16米×3米的大画前后换了十稿,其他被淘汰的小稿不计其数。从起稿的第一笔炭线到成稿的最后一笔墨线,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将自己的笔墨实验与思考质朴而真诚地记录在纸上。
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如何以历史的真实性与主题创作的艺术性,创新地完成宏大纪实叙述与个性艺术表现的良性结合?广东画院组织的这次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南国的风》,以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新山水”抒情史诗,以诚挚与敬意,向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礼。全体参与创作的画家都在以最质朴、最真挚、最敬畏的态度,去面对艺术、面对生活,在回应“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号召上献出了一份深具意义的答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5日,蕉岭县公安局110报警中心接群众报警称,其位于蕉城镇东山村高岭住家被人入室盗窃。接报后,蕉城派出所迅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