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产值超2亿元,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日益显现 产粮大县稻飘香 “米”好兴宁丰收忙

南方日报 2020-09-23 06:50

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日益显现。受访者供图

9月22日,兴宁市举行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为十佳优质米评选活动的获得者颁奖,10个品种中有7个为丝苗米。兴宁自去年启动建设的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发展渐入佳境。

兴宁自古是产粮大县,是广东省农业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去年,兴宁丝苗米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名单。借助政策东风,兴宁趁势而上,在市西部地区规划了粤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丝苗米产业园。园区涵盖5个水稻种植和加工大镇,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

2019年产业园内全年丝苗米种植面积达11.83万亩,产量5.21万吨,产值达2.08亿元。水稻平均单产达到440公斤以上,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亩产384公斤)。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钟思婷刘海阳张森源

“一粒米”见成效?丝苗香米亩产创全省产量最高纪录

“最高的田块亩产641公斤,属于实估数据,是广东省丝苗香米的产量最高纪录!”伴随着浙江大学教授程方民对结果的宣读,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今年7月16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教授,到兴宁对华南农业大学等承担的丝苗米富香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推广项目的丝苗米富香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示范片位于兴宁市新陂镇辰兴种植合作社基地,该基地选用丝苗香米品种19香,今年共种植了106亩。

测产验收专家组按农业农村部水稻测产方法,选取了三块面积为600平方米以上的田块,使用久保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经称重折算,录得三块田平均干谷亩产634.56公斤,最高的田块是641公斤。

这对于屡屡在省内甚至国内突破粮食高产纪录的兴宁来说,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兴宁拥有400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温、光、水、土、气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水稻产业。此外,兴宁处于梅州富硒地带,三分之一以上耕地土壤属高硒土质,是生产富硒大米的优质基地。

袁隆平科研团队连续5年在兴宁市开展水稻良种种植试验示范,在2016年创华南地区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近年来,兴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通过示范推广优质新品种、栽培新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水稻品质明显提高,所生产的优质大米供不应求,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乘着发展的良好趋势,兴宁市谋划建设丝苗米产业园。产业园建设范围涵盖大坪镇、叶塘镇、新陂镇、宁中镇、永和镇5个镇,位于兴宁市西部,地处宁江盆地,拥有较丰厚的土地资源,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园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0万亩。2019年,兴宁丝苗米产业园被列为2019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为有序科学发展丝苗米,做大做强丝苗米产业,我市制定了《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2019-2020年)》。”兴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兴宁市力争将产业园建设成为面向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的大米产业振兴与升级的创新引领区、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技术装备集成示范区、生态循环与绿色发展核心示范区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创新区。

“一粒米”新作为?围绕全产业链打响兴宁丝苗米品牌

一个圆形的图案中间,“兴宁丝苗米”五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文字上边融入了山、水元素,象征着客家兴宁山好水好,而下边是稻田图案,象征人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耕种粮食。

这是兴宁丝苗米的品牌徽标形象。

2019年是兴宁市丝苗米产业园启动建设的第一年,兴宁正式启动了丝苗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当年11月30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稻香围龙、米好兴宁”的品牌主题和充满客家文化元素的品牌形象logo惊艳亮相。

在政府的引导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下,目前兴宁市涌现出“富裕香米”“绿旺丝苗”“经典围龙”“齐昌红”“金谷”“家旺”“八斗种”“瑞福生态硒米”“振隆古塘富硒大米”“味多来”等一批较具名气的特色品牌,品牌效益逐步凸显。

丝苗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是兴宁丝苗米产业园建设的关键一环。兴宁市提出“一园、三心、多基地”的空间布局方案,产业园建设包括丝苗米名优品种筛选提升、烘干仓储、精深加工等七大重点工程、3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2.48亿元。

在兴宁市大坪镇潭坑村,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全国种粮大户、广东省劳动模范罗新辉正在田地中忙碌着。

在此次兴宁市十佳优质米评选活动中,罗新辉主导生产的“味多来丝苗米”榜上有名。对此,信心满满的他表示“完全在意料之中”,“在2—3年内,把兴宁丝苗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罗新辉说,在产业园的建设下,建设力量和资源得以集中及合理分配。“由产业园内上规模的农业企业,带领农户走上增收的道路。”

可以说,就水稻种植而言,兴宁已经处于行业顶尖水平。然而,如果只是聚焦种植环节,哪怕是种植大户,由于品牌不响、卖价不高,效益也非常有限。按罗新辉的话说,要提升水稻产业的效益,就必须补上二产、三产的短板,三产融合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才有出路。

为此,产业园内,像罗新辉这样的产粮大户、致富带头人投资建立了集烘干、筛选、去石、抛光、分级、输送缝包等流程化生产线的加工厂。“我们将农户的稻谷收来后,将使用这条生产线,进行统一加工处理,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兴宁丝苗米的品质。”

为实现三产有机融合,兴宁丝苗米省级产业园按照“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统筹布局品种筛选、标准化种植、烘干、仓储、加工、检测、文化展示、科技创新等功能板块。

“目前,产业园规划建设项目31个,30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达96.78%。”上述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9月1日,已开工项目中有11个项目建设进度达到70%以上。

“一粒米”大产业?带动1435户农户增收

丝苗米因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口感柔软而享誉海内外,且享有“中国米中之王”的美称。

就是这么一粒形状细长、晶莹剔透,不起眼的小米粒,成为了兴宁市大坪镇坪中村贫困户周初连脱贫奔康的“宝”。

“以前我一直认为是因为耕田,才成了贫困户,没想到让我摆脱贫困的却还是耕田。”周初连家世代耕田,一家三口靠着他一人耕作几亩田地过日子,生活过得紧巴巴。

去年,在兴宁丝苗米产业园建设的宣传造势下,周初连找到村里的帮扶单位,想要改种丝苗米。于是,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村民们的支持下,周初连获得了不少田地,加入了产业园实施主体之一的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

针对坪中村的土质、小气候等耕种条件,合作社给了周初连种植“十九香”的建议。“这个品种的米质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产量是却是最高的。病虫害少,容易管理,好销售。”如今周初连的丝苗米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0亩,家庭年纯收超过了6万元,顺利脱贫出列。

在兴宁,像周初连这般靠种植丝苗米脱贫致富的农民还有许多,丝苗米已成为兴宁的脱贫米、致富米。“丝苗米可以卖8元一斤,而普通品种的米每斤仅能卖2—2.5元,所以大家都开始种植优质丝苗米。”周初连说。

据兴宁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民务工、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增收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模式共带动农户1435户(含贫困户15户),其中紧密型带动165户,松散型带动290户,辐射型带动980户。

今年初,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梅州市绿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计收购68户农户240吨稻谷用于加工大米。广东米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兴宁市益民粮油加工有限公司免费给村委会、种粮大户发放了4万多斤丝苗米谷种,带动农户开展春耕备耕。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2元,高于兴宁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日益显现。

新闻推荐

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 12岁少年身患重病盼救助

扫一扫关注梅州青年薪火公益本报讯(记者王丽莉)兴宁市罗岗镇源清村的张鑫镱年仅12岁,却不幸于2018年被检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