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寺与榕 后有和平城 访和平彭寨公和村

河源日报 2020-09-21 07:57

■彭寨南阳书院■彭寨600多岁的古榕树

和平县彭寨镇公和村,有一座号称“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县”的古老寺院,一座民国年间建成的南阳书院,还有一棵有600多岁的古榕树,时常吸引一些喜欢寻幽探胜的游人,但这些景观并不广为人知。

古村成形记

到公和村交通很方便,自驾车从和平县城出发,一路走238国道,不过半小时车程就到了。但若回到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穿乡过镇,一路须得走走停停,在途中的茶亭停下来喝茶歇息,然后整理好行装继续出发。

公和村旧称公和垇(坳),在旧时是片荒野之地,同时也是一条较为繁忙的交通要道,是“咽喉过颈”的主道,上至高山、长排岭、牛之峡,可至和平各地,下至彭寨、龙川老隆各地,但道路崎岖难行。后来,为了让路好走些,原由三坑、长排岭、牛之峡至和平的路,改由杨木坑、亚龙坳至七窖、和平,途中还设有茶亭,以方便来往民众喝水、歇息。公和村的水路也很方便,“一条水(河)上去,能到和平县城吃凉粉、铁勺粄。”

现在公和村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起“公和垇”“公和街”的繁华年代,仍是津津乐道。

80多岁的公和村村民叶敬祥,是村里著名的“村史专家”,须眉皆白的他珍藏着一本小本子,上面都是他按老规矩写的竖排繁体钢笔字。他年轻时听老人说过,公和街建于1916年,“那时街上来来往往很多人赶集。”

公和村属彭寨地段,在元、明时就有人居住,若要追溯到更早的建村年代,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至少从元代起,这里就已是一个颇有人气的村子,有叶、曾、黄、朱、李、杨、苏等姓氏。如今全村约有3800人,大部分的村民姓叶。叶姓先祖在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迁入,叶氏的一位祖先景琳公,由梅县移居和平彭寨上镇大圳口“乌鸦落洋”(地名)。

叶氏的祖先在石狗神山之处建了一座华表塔,峰朝上镇,又名园角咀,后人说是叫上华表,该地名今已弃用。《和平县志》(民国版)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三月,上华表曾建有一所私立国民学校。

旧时各姓之间,时有为争田地、水圳等事而发生械斗。明、清时期,各姓曾有不和。到民国初年,各姓各自设立街场。1916年,叶姓四大房之兴盛房、上镇房、彭镇房、南吉房,联合建设了公和街,创始人为叶祝卿、叶广赐、叶学铭、叶春芳、叶宗儒等10余人。黄姓在老彭寨街,曾姓在华表建街。民国三十年(1941年)左右,曾霞九、曾秋苑、曾英甫等,在华表街起私立三省小学。陈姓、黄姓在黄土岭建街。

公和街的叶姓族人,建起了店铺、市场,先由各房建一间店铺,后来慢慢加建房屋、店铺,设福德祠、洞沐王社、南阳书院,并建有四大街门。

街外设有两边走道,“牛奄一道,营顶则一道”。建造了牛神社、老球场等,另设有牛岗行等,还专辟有一块地方作公益坟场,作为流浪汉、乞丐的埋葬之处。

公和村周围曾有不少村庄、圩市,但陆路交通便利之后,这一带便慢慢没落了。

古榕守护古村600年

走在公和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虬枝盘结、根系极为发达的古榕。村民认为,古榕树龄已超过600年,有可能是明正统年间叶景琳从梅县移居此地时种下的。

站在古榕树下,看着那十几二十个人也抱不过来的树干,人们都啧啧称奇。一辆摩托车在树下驰过,在巨榕映衬下,摩托车竟显得那么矮小。在时光的雕刻下,树干与树根虬结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或似长袍老僧,或似长龙入云,或似蟒蛇盘曲,只要想象力够丰富,能看出许多造型来。

这棵又粗壮又高大的细叶榕,年年都会长出茂盛的新叶子,常年给路人以荫蔽。大树底下好乘凉,孩童们在此嬉戏玩耍,老人们讲古论今,妇人们聊着家长里短,不知多少从公和街走出去的人们在怀念着这棵榕树。

古榕树身上长满了青苔,还有很多寄生药材,附近村民有需要的,就过来采一点。因此,村民对这棵古榕树也充满了感情。

夏秋之交的古榕,不停地往下掉籽,打在水泥路面上,簌簌有声,被往来行人、车辆辗成泥与尘。

有村民说,这棵巨榕是母树,与它邻近的地方原有一棵公树,和它一样大,可惜在1986年左右被雷劈了。失去伴侣的母树依旧年年结籽,落得满地都是。

时光过去600余年,古榕树见证了公和村过去的风风雨雨,像是一尊守护神,继续守护着公和村的现在和未来。

百年南阳书院的变迁

民国六年(1917年),公和街开市,与此同时,由彭寨士绅叶文石、叶子俊等倡建的南阳书院亦建成,承袭了晚清建筑风格,院内安奉有武帝的神位与孔子像。

书院有自己的产业,所收田租用于“振铎师经费”。每年重阳节,书院还会举办祭祀礼,这部分的费用,也是从田租里面来。

书院为何名唤“南阳”?有村民认为应作“南洋”,但从书院的对联来看,确为“南阳”无疑,且“南阳”为叶氏郡望之一。

叶敬祥抄有南阳书院向着街市一面的对联,曰:“南邦宏治化,阳德焕人文。”

书院为当地文化重地,对联也多于别处,叶敬祥的小本子上,还记有另外几副对联,大约是用于市场的:“公道经权,一片山河开世界;和衷济众,三千海市接文明。”“上镇地灵,公平可取无涯利;南阳人杰,和气能生有道财。”“公辟商场,近悦远来徵富庶;余盈厘市,道交礼接兆祯祥。”这些对联,各俱文采,耐读耐品。

南阳书院开办不久,因为陈济棠主政广东时着力取缔私塾,创设新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公和创立乐群学校,(与民国《和平县志》记载略同),创始人是大隆人叶赓飏。董事长叶学健初定该校建在上营顶,后决定建在下营墩。楼上有“高瞻远瞩”四字。校门两侧有联曰:“乐培小子,群育健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保甲制,南阳书院旧址被征用为公和乡人民政府。

1961年,南阳书院成为大队粮食仓库,各生产队的粮食集中于此处。同年,彭寨供销社在公和街办起了竹器社,不久又建了水力发电站,加工米粉、碾米等。

1963年—1964年,公和发展林业,种竹种果,后又大面积种茶,南阳书院成了茶场用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了水泥厂。1981年,乐群学校因水泥厂生产影响教学,学校转给了县水泥厂。1998年,乐群学校又回到原校址办学。

如今,南阳书院已被废弃。进去参观时,还能看见之前使用这座屋宅的人钉上的“药房”“诊室”等白底红字小牌子。

南阳书院屋内墙上,还留有“团结紧张”四个美术大字。而在屋外,则有“坚决禁止非法生产黑火药烟花爆竹”的美术字,这是彭寨镇人民政府立的。这行美术字提醒着村民,1994年,公和管理区高圳上坪屋村发生的特大火药爆炸事故。

彭寨镇向来有着制造黑火药的传统,不少人家从清末开始就以此谋生。1999年6月出版的《和平县志》记载:墩史、公和管理区实行村、户联营,从事爆竹生产三四千人,主要产品有30多个品种,除在本县销售外,还远销江西省赣州,广东省韶关、海陆丰等地。自从爆炸事故发生后,公和村再也没人从事这项危险的生计了。

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城

巨榕树身上有块指路牌,上面写有3个字:“宁泰寺”。

宁泰寺是和平县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元朝,而和平县是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才由王阳明奏设朝廷设立的,因此乡间一直流传着“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城”的传说。先有寺而后有和平县的寺院,在和平县并不少见,据民国三十年编印的《和平县志》所载,大概有9座,但难得的是,宁泰寺又是其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座。

宁泰寺里有一口大钟,高二尺三寸,围五尺八寸。钟上铸有很多字,据嘉庆《和平县志》载,其字为:“大元国广东道、循州管下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居住奉佛施财信士黄某、杨某、刘某,各施钞四十两,叶某、罗某、陈某、梁某各施钞二十两,张某、李某、方某、曾某各施钞十两,信女温氏、黎氏、胡氏、罗氏、叶氏各施钞四十两,合工铸造洪钟,冀各家平安、户户安康、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恭干三宝。证明前代功德主:罗兴发、粱庆待、阮处可,善男信女等,功德分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重修,捐有香谷九石六斗,勒石,永为香灯之资”。

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左右修完的新一版的和平县志时,其寺尚完好,钟亦存。这寺,这钟,成名一时,引来不少邑人为之题咏。

清代,和平孝廉曾光祖曾为宁泰寺古钟题咏:

花雨松风别有天,回廊复看古钟悬。

三千界辟循州地,百八声传大德年。

栾列虫书疑瑟缩,纽交龙甲自蜿蜒。

独欣对宇溪前隔,时送清音到耳边。

另一位文人曾广具亦有诗题宁泰寺钟云:

回首循州久寂寥,洪钟旧款识前朝。

大元故国灰成劫,舍利先民姓尚标。

宝鼎有灵千佛护,昙花无恙一声遥。

多情金石搜罗遍,岁月禅林此最饶。

时至今日,经过历代重修,现占地大约有500平方米的宁泰寺香火甚旺,由几位尼姑管理。当地人说,除附近乡镇村民,和平县其他镇和龙川县都有人前来上香。

参观完公和村,我们一行,趁着时间尚早,又往彭寨军屯围参观去了。彭寨镇内尚有保存较好的客家围龙屋12座之多,其中有名者是梅园书屋,其墩头蓝织品远近闻名。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本报记者凌丽文/图

新闻推荐

新城办事处:干群齐心参与改造 30年老旧小区“逆生长”

西桥头小区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受访者供图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西桥社区的西桥头小区改造项目是梅县区老旧小区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