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教育之土 育明日之花 梅州旅港企业家朱雪云16年来坚持资助家乡贫困学子
●本报记者黄钰然
位于东山中学剑英校区,有一座图书馆,馆内桌椅摆放整齐,书架排列有序,学子们正在埋头苦读,奋笔疾书。
该馆为刘汉兴图书馆,于2004年由梅州旅港企业家刘汉兴先生捐资100万元兴建。在今年的扶助特困学生上大学活动助学金发放仪式上,记者见到了刘汉兴先生的妻子朱雪云女士,她和丈夫一样,一直热衷公益慈善事业。
朱雪云1940年出生于梅江区金山街道金丰村,1973年旅居香港。作为梅州籍香港企业家、印尼华侨后裔、澳门嘉应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16年来,朱雪云通过澳门嘉应同乡会资助梅州贫困学子上大学,从刚开始的3万元、6万元到现在的10万元,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家乡学子成才的希望。
“有一个资助活动,你要不要参加?”“要!怎么资助?”2004年,澳门嘉应同乡会会长黄铨昌找到了朱雪云。时年64岁的她听闻要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6年。每一年的发放仪式,她都会特地从香港赶回梅州,见一见这些孩子。
“我从小就在梅州出生长大,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去上大学很不容易,如果因为贫困无法去上学,就太遗憾了。”朱雪云笑着说道。她非常关心家乡的贫困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希望通过捐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学习用功刻苦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成才改变命运。
在听到孩子们考上了理想大学,许多以前接受过资助的孩子成才后开始回报家乡,并加入到了捐赠行列中来,朱雪云欣慰地说,看到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朱雪云的父母都是印尼侨领,母亲是印尼当地的妇委会主任,父亲是印尼棉兰中学的校董,父母虽远在国外,但也深深牵挂着家乡,时常教育朱雪云要热爱家乡,有能力的时候要积极为家乡做贡献。“我之所以这么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十分关注教育事业,尤其是家乡的教育事业,经常捐资兴学助教。”朱雪云说。
受父母的影响,朱雪云从小也接受到良好教育,也更加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梅州兴办工厂开始,朱雪云就一直在家乡捐资助学。她先后为母校金山小学、联合中学等捐建了教学楼、球场等。
当记者问及为何能几十年坚持做慈善时,朱雪云语气坚定:“对于家乡,我始终都怀着热爱之情,能够为家乡出力很开心,况且慈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还会坚持下去!”
新闻推荐
□郭达欣走进江南,踏不完的青石板,看不尽的烟雨巷,而走进梅州嘉应,更有听不够的客家话,数不清的围龙屋。隆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