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念的理论构建与内涵解读 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特色办学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表达
▲“科学+”教育联盟(深圳)授牌仪式
▲“科学+”办学理念整体架构图
▲“科学+”标志
▲“博士课堂”教师团队包揽2020年深圳市南山区“科学传播贡献奖”(该奖项于2018年设立,“博士课堂”教师团队已连续三年包揽该奖项)
“科学+”理念的缘起
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已成为深圳的历史使命。
作为深圳市第一家由政府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公立学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中科实验学校”或“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先进院”)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探索高端资源科普化的有效路径。在中科先进院创院首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名誉校长白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科技馆首任馆长李象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的指导下,学校首创“科学+”教育理念,已进行了五年多的理论研究和系列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科学+”理念的内涵,建构了“科学+”内容体系,探索出科教融合新模式,着力打造出大湾区区域范围内联盟校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机制,真正推动科学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切实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科学+”理念的内涵解读
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公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影响国家发达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教育的本质应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含了科学本质、科学技能、科学与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世界各国也在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上达成共识,即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与科学探究。借鉴PISA对科学素养的界定,“科学+”所指向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问题、科学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创造五个层面的内涵。
“科学+”是学校基于自身独特的办学背景提炼出来的具有“科学”特质的特色办学理念。“科学+”的中心词是“科学”,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也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涉及各领域的科学人才、资源和成果等;符号“+”,既代表着添加和指导,也意味着融合和创新。“科学+”一词,既代表了一种理念与态度,也意味着一套思维与方法,更是一个“科学”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与形态。
所谓“科学+”,就是倡导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注入“科学”的基因,以外部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及科学人才等为基本元素,注重强化师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师生的科学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科学作风,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内化成师生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校注重课程创新,强调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逐步开发出全学科渗透推进、具有中科特色的浸润式“科学+”课程体系,打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科学+”的内涵体现在态度和思维层面。正确的观念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准点。“科学+”要求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发展观去培育学生,要把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底色和追求,聚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育,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科技后备人才。
“科学+”的内涵体现在内容和途径层面。“科学+”是科学与基础教育两个不同领域深度融合的过程,两个领域从对接、交织到融合,“科学+”在内容和途径方面都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指引。内容上,“科学+”指向“科学的知识(前沿及核心的科学概念)”“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如观察、实验、研究等系统方法)”以及“科学的人(科学家、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等元素。途径上,通过直接引进校外“科学的人”参与课堂,充分发挥院校共建优势,通过科技人员与学科教师的多维度多途径交融,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同时强调环境育人,借助校园文化隐形课程,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浸润式”成长环境,进而引领学生的素养发展。
“科学+”的内涵还体现在平台和生态层面。“科学+”强调资源的交流和融通,积极构建合作共享的协作式科学教育平台,营造内生长与外辐射相结合发展模式。通过“科学+”教育联盟的创建,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促进联盟学校教育优势互补,促成“科学+”教育品牌形成,加强联盟学校之间的密切协同,初步打造科学特色彰显、合作内涵丰富的教育联盟体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彰显科学教育特色”为宗旨,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优质学校共生、共荣的新教育群落。
“科学+”理念的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全”“能”“人”培养模式。“全”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频谱的教育范畴;“能”聚焦学生的“5C”核心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人”是指以仁立人,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学生。
名誉校长白建原提出了“三爱”(爱科学、爱生活、爱国家)“三动”(动手、动脑、动心)的理念,学校以“三爱”为宗旨、以“三动”为举措,在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的指导下,在宋如郊、田亿欣、齐倩楠三位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行政团队共同研讨,明确提出了“科学+”办学理念的实施架构并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探索:
1.“科学+目标制定”
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生活,爱国家”,是“科学+”的宗旨;与科学家一起对话,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是学校对中科学子的期望;科教融合,推动高端资源科普化,成就师生价值积极、意义丰富的幸福人生,是这所实验学校的社会使命。
学校以“仁而立人,切问躬行”为校训,既指向“内”,即恪守内在约束,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通过学校教育过程,塑造和凝聚每个学生内在的道德法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追求真理;又指向“外”,强调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善于发问、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习惯,身体力行,强调真切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觉创造的能力。学校将“培养志向高远、心性优美、体魄强健、思想活跃、习惯优良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强调以高远的志向为引领,以优美的心性为根本,以强健的体魄为保障,以活跃的思想为载体,以优良的习惯为表现,通过科教融合的方式,实现“科学+”理念的落地生根。
2.“科学+组织管理”
借鉴菜单式管理模式,学校实施科学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学校实行以学部主任为核心的学部管理负责制,凸显其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价值理念和部门服务为主的功能定位;推行项目负责制,权力下移,给老师们赋权增能,人尽其才,最大限度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积极建设由学科教师、博士等校外辅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科研型教师团队组织,用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的贯彻方式,打造学校“科学+”管理模式新样态。
3.“科学+课程建设”
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着力打造了以“博士课堂”为代表的系列校本课程体系。
在科学课程重构的过程中,采用“先导项目+特色项目+常规项目+传统项目+拓展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科学+”系列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博士课堂”“中科讲坛”“中科研学”“中科悦读”“中科五分秀”“中科少年科学家”等系列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科学+”背景下“科学+艺术”课程的深度融合,引进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打造“3D动画编程编剧班”;与雅昌艺术中心联合,引进流动博物馆项目,设计开发以百位名家、百幅名画为基本内容的艺术鉴赏课程;与音乐美术学科统整,积极探索科学与人文培养的新路径,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频谱的浸润式科学教育新模式。
4.“科学+教学实施”
本着尊重学生需要、体现科学精神、讲究科学方法、凸显学科品性的原则,学校大力推进“科学+教学”实践探索,从学习内容的组合、学习起点的设计、学习时机的选择、学习节奏的把控四个方面,将课堂教学与“科学”进行有机融合。学校积极探索“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如基于学生现实对教材进行再处理,讲究内容的适切性;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学科有效统整,讲究情境的综合性;基于具体知识点强化原理探究,讲究指导的科学性;基于教学微环节强调科学设计,讲究方法的针对性。按照“生活视野”“设计思维”“跨学科整合”“做中学”四个方向,在具体实践中提炼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如通过“博士课堂”实现高端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讲究科学规律实现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通过学科跨界融合实现内容的整合,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实现学习与实践的融合等。
5.“科学+教育评价”
实施“科学+”特色教育,需要多元评价。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接受来自行政领导、中科先进院、兄弟学校、家长社区、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监督和评价。学校创造性地引入“中科币”评价机制,以立体多元的评价维度,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学生常规教学过程检查与督导体系的建设,同时推行科学教育学分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积极发挥评价模式的正向引导作用。
“科学+”理念的成效展望
建校五年来,学校的特色建设植根于学校对办学理念的深度思考,学校厘清了“科学+”的基本内涵,开创了浸润式的科学教育新模式,在实践层面中,以理论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基本推动途径,学校各项工作有方向,有步骤,平稳推进。
“科学+”理念引领着学校的科研发展,校内师生科研氛围浓厚,截至目前已获批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34项,南山区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9项,国家省市区级教师课题23项。在“科学+”理念的统摄下,学校先后完成了“科学+”理念下“博士课堂”“中科研学”“科学+教学”等基于学校顶层设计的系列课题研究,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理念指导下基于教育教学重点项目的个案研究,如劳动课程、科学课程、语文阅读、小组学习、校园安全、班级自主管理等方面,“科学+”理念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角落,成为指导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浸润式的方向和指引,学校也因此获批“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学校已经开发出包括“博士课堂”“创造力课程”“中科研学”等在内的系列校本教材,学校以“科学+”为特色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荣获“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特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2019年“深圳市十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
五年来,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从2016年开设“博士课堂”,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位博士教师参与其中,均为在站博士后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按教育部科学课门类完成了70余门前沿科学课程的开发,提供“博士课堂”课时逾730节,覆盖大湾区中小学校超1万人次。课程设计有趣生动,知识点准确,对教学大纲及学校科学课程形成了有益的支持和补充。深圳市南山区从2018年设立“科学传播贡献奖”(每届5人),学校“博士课堂”团队教师已经连续三年(2018、2019、2020)包揽全部奖项。学校积极开发高端特色的科普资源,邀请吴培亨、吴宝俊、吴云东、汪正平、曹则贤等院士、专家开设了包涵30多个不同主题的“中科讲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传播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平台。“世界都是我们的教科书”,学校积极开发优质的研学项目,带领学生开眼看世界。五年来,师生先后走进中科先进院、中科院北京总部、中国科技馆、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基地、大亚湾核电站、雅昌艺术中心、中铁集团盾构机工作现场、深职院创客中心、深圳博物馆等,开展了20余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学习活动。
学校积极发挥“科学+”联盟的辐射引领作用,2017年5月,学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先导校,发起成立了“科学+”教育联盟,截至目前已有9所联盟校加入,学校所倡导的“科学+”理念已辐射至陕西延安、内蒙古鄂尔多斯、广西德保以及广东的深圳、梅州、阳江等地。“科学+”联盟成立以来,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共组织了11次校际交流活动,300余名师生互访,中科实验学校推出10余节“博士课堂”公开课,让联盟校的6000余名师生受惠,并通过信息平台和同屏互动等方式,以数字化的方式切实推动了联盟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融合。学校的“科学+”特色建设影响日隆,五年来,学校已接待国内外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几百批次,约6000余人次。
怀揣教育梦想,传承中科精神。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他们心中萌发科学的梦想,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在探索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新范式的道路上,学校坚持“科学+”特色办学道路,守正出新,锐意进取。未来已来,中科实验学校正昂首阔步,坚实前行。
(闫敬霞 丁秀娟)
新闻推荐
客家音乐电影《月光恋》正在网络播出,全片20多首客家音乐由梅州音乐人创作 月光寄乡愁 山歌传情意
●本报记者陈潮华客家音乐电影《月光恋》近日在腾讯视频播出,目前已获得近三百万的点播量。这是一部难得的表现客家音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