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挑战 梅州准备好了吗 进入新学期,面对新高考,高三级师生们表示将以迎战心态全力以赴备战新高考
8月10日,梅州大部分学校的高三学生开学了,他们是广东新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高三了,有些激动,也有些紧张。”8月10日,梅州多所学校高三年级开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三(21)班学生林采熠说,升入高三年级,要更加努力,向理想院校和专业奋斗。
因每年高考时间提前至6月初,为确保高三学年教学时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省教育厅在制定校历时,允许高三年级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学校实际教学安排情况,适当调整开学时间。
本届高三是广东新高考的首届学生。和往年不同的是,他们要根据自己所选科目走班复习备考。面对相对复杂的学科选择和录取规则,梅州高三级师生们表示将以迎战心态全力以赴备战新高考。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张佳廖振亮梁子莹
新高三
采取灵活多变应对形式
适应新高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升入高三的学生刚过去的暑假时间特别短。“上学期开学晚了,期末考试时间也比较晚。所以暑假仅10多天就开学了。但我还挺期待开学的,毕竟在学校学习更有氛围。”林采熠说。
连日来,笔者走访了梅州市多间中学,虽然天气炎热,但学生们精神状态饱满。“在暑假之前,我们专门召开了动员会,动员大家在暑假期间做好高三学年的学习规划。如今一开学,学生都较快地适应了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东山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刘煌说。
“铃铃铃……”下课铃响起,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三学生曾鸣锋结束了历史课后,整理好书本笔记本,赶往下一个教室上地理课。“走班的同学都比较适应这种上课模式,只是需要稍微预留一点时间在不同教室之间往返。”像他这样,上一节课在一个教室,下一节课到其他教室上课的学生有很多。
广东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2021年是广东“新高考”方案执行的第一年。
广东新高考为“3+1+2”模式,“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为必考科目,“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这意味着,高考考试组合从原先的文、理两种,变为改革后不分文理科共12种选课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愿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高考总成绩仍为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起点分为30分,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
12种选课组合让高考选课从“套餐”变为“自助餐”,学校教学秩序也因此发生改变。传统“学生待在固定班级等待各科老师来上课”的模式被打破,从统一排课转为“走班制”。实施“走班制”后,学科课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所选科目到所在班级上课。
今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从高二时,已经开始选课走班学习。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教务科副科长杨文坚介绍,该校高三年级11个班中共有4个班的学生需要走班。“走班的形式对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师生们都已逐渐适应。”
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不仅有选课走班的形式,还有教学方面的变化。“选考科目将由广东自主命题。目前选考科目试题结构、题型分值、考试用卷等还没有公布细则。对于老师学生而言,有些"没底"。”东山中学高三(21)班班主任饶苑婷是生物老师。她说,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老师们加大了对已实施新高考省份的高考试题及2016年以前广东自主命题的试卷的研究力度。“研究题型和题量,让学生尽早适应,做到备考有底。”
“进入高三后,我们将通过周考、月考等阶段性考试,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新高考要求,适应新高考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开拓视野,调整备考计划。”刘煌介绍,虽然是新高考,但高三的教学计划保持着往年的复习步骤,第1轮复习注重构建知识体系,立足基础和经典题型;第2轮复习是在第1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提升,锻炼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变迁;第3轮主要进行查漏补缺。
新形式
需提前规划专业和职业
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8月15日,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举行高一新生见面会。见面会上,老师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希望家长好好规划孩子的职业生涯,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明确专业学习方向。“2018年以来,我们就开始强调要做好每一届高一新生的职业教育。”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高中部主管校长杨庆平说。
新高考改革后,招生模式也更灵活多变。夏季高考招生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一所院校有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一个院校专业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志愿填报及投档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
例如,A大学20个招生专业分成了5个院校专业组,不同专业组的选考科目不同。录取时,A大学就有5个分数线。“院校专业组”意味着考生可以安排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要提早规划自己专业或职业方向。实际上,有的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专业情况了解很少,学生靠感觉和喜好选择科目,或选了小众的学科组合,在进入高三后最终改选其他科目。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梅州便有个别学生在高三改选了其他科目。“我们不建议高三学生改选科目,因为一旦改选,要补的知识会非常多。”杨庆平说,若是在高一时没有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在高二选科后,就容易出现所选科目不喜欢、不适应等现象,造成改选科等情况。
目前,梅州各校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模拟招聘等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和职业选择,从而帮助他们结合兴趣和特长来科学选科。
“学科老师在上课时会为学生带来生涯规划教育,告诉学生这门课程所对应的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学校也不定期请一些校友开展讲座,介绍各高校的专业内容及各职业的特点,以此启发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思考人生规划。”刘煌介绍,家长会期间,东山中学还组织专门的课程向家长讲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国家生涯规划师、资深高考志愿规划师陈永深认为,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梅州抓好新高考机遇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育部门而言,要做好老师的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学习长三角等地区的先进经验。”陈永深说,学校应该在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引进性格、职业、专业测试平台方面出力,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做好生涯规划。
新高考改革不仅倒逼高中学校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也倒逼着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怎么考这三个问题。”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语文备课组长古承红认为,新高考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也破解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从而缓解“一考定终身”等问题。“新高考选课模式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熟练,考题也更灵活多变,对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有信心学好地理。”东山中学高三(14)班的学生房煊梓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地理。此前,她父母建议她选择全理科即选“物理+化学+生物”的组合,但她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地理。“我的目标是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
新方向
对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建议不断拓宽视野
新高考改革后,高校的招录将采取“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
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涵盖了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
“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文坚介绍,为适应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开展了劳动、管理、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实践活动。“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参加全市志愿活动。”杨文坚说,同时,各科老师针对学科性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我们这届高三,地理科老师组织学生们到桥溪村,实地了解客家建筑物、地质岩石、动植物的类型等。语文学习上,则会带领学生进行客家话、客家山歌的研究。”
东山中学的社团活动丰富而精彩。学校设有书香节、体育节、科技创展节、社团节等五个大型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为学生文艺、科技等才能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时,学校有30多个社团,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是固定的社团活动课。
“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后,个人的自信心、活力和创造力都明显提升了。这些年来,我校有不少学生在名校自主招生阶段脱颖而出。”刘煌说。
新高考倒逼着学校关注职业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校首先作出反应,纷纷开设课外课程和研学活动,给学生们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但目前而言,梅州各高中学校在实践教育上仅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发现,梅州研学和游学的内容比较缺乏。学生想要了解各个职业的特点,却没有地方可以去体验、去了解。”广东简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初成立,该公司总经理宋海涛介绍,公司主要从事研学服务、教育活动策划等。“目前可供学生参与的研学基地比较少也还没有上规模,处于简单的军事训练阶段。”
宋海涛此前一直在珠三角从事着相关工作。他说,珠三角地区早些年就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有许多职业体验的项目供学生选择。而对梅州学生来说,缺少很多行业及职业体验的机会。“梅州一些地区的游学还停留在春游、秋游这种水平,没有真正的职业体验项目。”
相对于高中的先行探索,初中和小学的实践教育则更显落后。“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古承红同时也是民进梅州市委会的成员,今年梅州两会期间,他们特意提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教学体系,打赢高考改革第一仗)》的提案。“我们希望中小学尽快适应新高考,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上日程。”
该提案中提出,政府应出台相关规定,允许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人生规划课程列入中学课程,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学校方面,应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外出研学活动,高三可以留在本地,高一、高二及初中、小学可以尽量外出。要组织学生走进各类大学,让学生体验大学生活,甚至参加大学的一些文艺或科技类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涯规划这方面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古承红说,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记者观察
新高考改革:
让人才选拔
更科学规范
高考改革作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一头连接中学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一头连接高等专业人才的筛选器,承担着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重任,无论对国家社稷还是对个体人生都具有重大影响。
此次高考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从育分到育人,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以记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作为一个“3+X+综合”模式的最后一届考生,记者对新高考的模式表示认可。
高二选科那年,缺乏对专业和职业清晰认识的我,因为父亲重病,想要从医,盲目选择了理科,选择化学专业,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发现物理学科严重拖后腿,造成了综合科跟不上、化学科很难提分的尴尬局面。
高三临近报名时,才毅然决然将专业科转为地理科,从理科跳到文科,意味着很多学科要重新学习。如果当时采取的是“3+1+2”的模式,我大概会选择“历史+地理+化学”。
我大学学习的是新闻专业,这个专业大部分人都知道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但许多专业不深入了解,容易被专业名称迷惑。“生物科学”“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当时我身边有许多人进入大学后,就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未来将会从事哪些职业,造成了许多人职业与专业不对口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而今,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们可以依据兴趣“点菜下单”,破除了文理分科,自由灵活了许多。而新高考改革之后,选科与选专业密不可分,倒逼着学生们将生涯规划提前,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找到自己的兴趣,更精准地培养人才。
新高考推崇的这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都是人长远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未来过完满生活和发挥潜能的“支架”。此次广东新高考改革,将对未来的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抓住机会,寻求教人育才上的突破,是梅州教育系统亟待考虑的事情。
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老师进行新高考专业培训……这些仅是基础性工作,搭建起学生全流程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更为关键。高考和人才培养不应仅仅只着眼于高中或大学,而应从小学、初中,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社会、教育部门、学校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
新闻推荐
张爱军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接联系工作 深化地校(所)合作 打响文化之乡名片
本报讯(记者罗诚浩通讯员梅研)日前,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率队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先后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