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留隍镇茶背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杰峰:扶志又扶智 早日拔“穷根”

南方日报 2020-07-22 06:46

张杰峰(右)随身携带贫困户的资料包,走家入户了解民情。受访者供图

“胡叔,这么早就出门上班了?”“陈大娘,您家小胡的教育补助3000元收到了吗?”……驻村第一书记张杰峰与村民唠嗑、对扶贫工作了如指掌,与两年前刚来村里的时候判若两人。

2018年12月,张杰峰主动请缨,到丰顺县留隍镇茶背村接力扶贫工作。从城市到乡村,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他积极请教、深入到户,几乎所有村民家中都留下他的身影,村里每条道路都留下他的脚印。

如今的他,早已从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成为了扶贫工作的“内行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带领全村42户176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过上了好日子。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从陌生到熟悉接力跑好“最后一棒”

山路逼仄,一路蜿蜒。从留隍镇前往茶背村,路旁是不尽的沟壑,不断掠过的葱葱竹影。

终于到了茶背村村委会,初见张杰峰,运动鞋沾满了泥点、熟稔地干着农活……如果忽略身上的运动装,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坐在村民家门口和村民拉家常的年轻人是驻村第一书记。

干练、话少、接地气是张杰峰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一聊到扶贫工作,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的村民个个都朴实能干,日子越来越好。”张杰峰告诉记者,全村42户176名贫困人口都在去年年底达到了脱贫标准,目前正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眼前的张杰峰,对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但在两年前,他还是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

时间回到2018年12月,他主动请缨到茶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次进村,那天是晚上,又有雾天,山路把我转晕了,也吓蒙了,有好一段时间都不敢天黑下山上山。”张杰峰回忆道,刚来的时候不习惯,晚上常常失眠,不仅是思念家人,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初到扶贫工作岗位,让原本在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道办工作的张杰峰有点忐忑,“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我没有工作经验,常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扶贫工作。”张杰峰虽然嘴上说着怀疑,其实背地里付出了艰辛。

驻村不久后,张杰峰就踏遍了村中的沟沟坎坎。从清晨到日落,张杰峰每天都拎着装有贫困户资料的帆布包,走村入户摸实情,对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政策享受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白天走访,晚上回到单位,张杰峰常常泡在办公室里,认真学习、研读扶贫政策文件,吃透各项业务。

2019年5月中旬开始,张杰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聊起初心,张杰峰若有所思,回答了一句“带着村民一起脱贫致富,接力跑好"最后一棒"!”

前方,使命召唤;身后,责任所在。走近张杰峰的办公桌,一页页密密麻麻的笔记、一张张精准清晰的表格、一堆堆精心整理的扶贫档案,是他扶贫工作的战果,更是他融入茶背村的真实写照。

从扶志到扶智带来就业扶贫“套餐”

“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家门口工作。”过去一年对于胡月明来说有些不平凡,不仅工作稳定增加了收入,还摘掉了“穷帽子”,生活越来越好。他所说的工作,正是在茶背村设立的线材扶贫车间。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不少贫困村的现实写照,茶背村也是如此。茶背村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4亩,守着“巴掌田”,怎么脱贫?

张杰峰意识到,贫困户要实现真正脱贫,必须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要把“输血”变“造血”。

茶背村还真有“造血”的条件。2016年中旬,扶贫工作队发现村中有一个生产线材的小作坊,业务量大,工作队萌发了成立“扶贫车间”想法。随后工作队多次到深圳、潮州等地洽谈,同年8月谈拢一家潮州企业,愿意将其深圳工厂的一条生产充电宝电源线的生产线,转给村内工厂生产。

2016年10月17日,铭信线材加工厂“扶贫车间”正式成立,但在就业方面并不顺利。

“当时只解决了3名贫困人员就业。”张杰峰说,很多贫困户因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觉得扶贫就是直接给他们送钱送物。车间有了,人却不想来,一时让驻村扶贫工作队头疼不已。

张杰峰认为,扶志扶智才能拔“穷根”。他开始走家入户进行劝说,即便不受村民待见他也不放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经过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对贫困户做思想工作,最终才能得以实现车间运作,目前解决了贫困户11名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吃闭门羹”到“进百家门”,张杰峰并没有松懈,继续帮助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吸纳更多贫困户到这里就业。

2019年1月份起,张杰峰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扶贫“套餐”:通过改造车间消防工程、为贫困人员购买保险、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让贫困户找到归属感,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张杰峰介绍,至今年4月,在“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人均月收入有2500元左右,每月设有优秀奖和进步奖,激励村民的工作热情。

如今大山深处,机器轰鸣声、村民欢笑声不时传来。走进车间,村民们各司其职,一系列的操作熟练而连贯,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贫困户看来,有活干、有钱赚,心里就踏实,日子就有了盼头。

从外人到家人真心扶贫换村民真情

“脱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贫困户要有细水长流的收入。”张杰峰说,工作队终究要离开,所以一定要帮助贫困户建立起长效增收渠道,就业脱贫是当地的一项有力的举措。

就业对贫困户胡秋权来说,更是个翻身的机会。

就在一年前,胡秋权家中还是一贫如洗。家住茶背村树德楼自然村的胡秋权,仅靠简易务农,偶尔做些零散工作来维持生活。加上母亲换上了长期慢性病,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4个女儿的上学费用也令胡秋权难上加难。

张杰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发现茶背村距离潮州城区只有半个小时路程,便多次上门找胡秋权谈心,鼓励他就业。后来,根据胡秋权现有的技术和意愿,帮他在潮州的一间纸箱包装厂务工。如今,胡秋权每个月在厂内可获得3500元的稳定收入。

不仅如此,工作队根据政策安排,每年向胡秋权的4个女儿提供政策性助学资金每人3000元,帮助她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通过为他母亲提供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补助,省下了近4万元的医药费。

“真的是多亏了张书记,非常感激,现在日子幸福多了。”胡秋权说,一家人现在对生活充满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一家人,感觉很踏实。

如今,胡秋权谈起对张杰峰第一印象还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诉记者:“两年来,张书记用行动感动了我,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好书记,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

原来,初到茶背村,村民们看张杰峰年轻,对他不太信任,上门做工作处处碰壁。“我只管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让老百姓知道我是来办实事的。”村民的不理解没有吓退张杰峰,更没有浇灭他对扶贫工作的热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如今,村民对张杰峰的称呼,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起初的“张队长”“张书记”,到后来喊“杰峰”,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叫他“小张”。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一个贫困户打电话给我,叫我去喝茶,我当时还再三确认,是不是有什么工作上的事要帮忙。电话那头说,就是叫我去喝喝茶,那一刻我是感动的。”张杰峰说,这件事让他感到村民们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真心换真情,实干赢人心,张杰峰做到了。

新闻推荐

?防火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进校园

本报讯为进一步推进丰顺县森林防火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倡导广大群众爱林护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日前,丰顺县公安局森林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