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才子投笔为剑
●卢伟周
卢镜仁,1931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其父卢泰来,在当地以做小买卖为生。1934年,卢镜仁随叔父卢崇来一家回到大埔县茶阳镇安乐村西江寨。他先后在西江学校、崇和学校(今安乐小学)就读。1942年,他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考入省立大埔中学;1948年,考入复旦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卢镜仁激动万分,许下了追随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宏愿。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义无反顾地和其他近3000名团员(其中复旦大学共有180人)踏上了南下的征途。
从上海到福州,南下服务团冒着酷暑走了两个多月,途经江苏、浙江、江西、福建4省,全程2500里,其中步行800余里。团员们翻山越岭,蹚河涉水,昼夜兼程,可谓历经艰险,尝尽苦头。身为第四大队第二中队的宣传鼓动员,卢镜仁始终斗志昂扬,他一路办起“土广播”,兴致勃勃地教大家唱革命歌曲。每当人困马乏的时候,他都抖擞精神,走出队伍,站到高处,有力地挥动两只手臂,指挥众人齐声高歌。一首首豪迈激昂的革命歌曲响彻云霄,鼓舞着大伙忘记疲劳,克服困难,奋勇向前……
卢镜仁酷爱写作。他有一支黛绿色的派克自来水笔,平时都装在布套子里,像小孩子挂钥匙一样,用绳子穿了挂在胸前,睡觉也不取下。南下路途艰苦,每天长途跋涉,还要学习讨论、放哨站岗,一天下来人人疲惫不堪,然而卢镜仁只要一有空,就先写日记。卢镜仁常常这样对同志们解释自己的笔名:“我叫卢剑,我要像一柄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
南下福建后,在福州近郊后屿村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卢镜仁被分配到厦门日报社任记者,并被选为团支部宣传委员。《厦门日报》创刊于厦门解放后的第五天,也即1949年10月22日。在厦门与金门对峙的日子里,国民党飞机常常前来轰炸骚扰,报社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每日出报,从不间断。来到报社后,卢镜仁以极高的革命热情投身于新闻工作。他勤于采访、报道,围绕对敌斗争、民主建政……采写了不少优秀的新闻作品。
1950年6月27日上午,厦门日报社大扫除,人人忙得汗流浃背,事后有人提议去海边洗澡。众人走出报社不久,突然有两架敌机袭来,在水仙路一带猖獗投弹9枚。卢镜仁刚巧行至水仙路一家打铁铺前面,不幸中弹,房屋垮塌,卢镜仁被压在下面……厦门市委书记林一心、市长梁灵光、副市长张维兹及市委各部门领导均前往出事地点哀悼,对年仅20岁、尚未大展才华的卢镜仁同志之死,深表哀痛。
1957年8月,卢剑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新闻推荐
大埔高温 直逼40℃! 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发布,未来几天全省有大范围高温天气
广州新港西路上一名蛋糕派送员携带熊猫头套在工作。?广州大道南一红绿灯路口,一名交通协管员冒着酷暑在引导行人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