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溪石屋景清幽
●丁思深
道光《长乐县志·山川略·川二》载:“梧溪,源出永安张田、黄輋,至丹竹凹,入长乐。流数里,登云西山诸水会焉。上源曰"银硿",瀑布数十丈。又数里,入梧村,出村口为羌济潭,下有石屋。宁化伊太守秉绶,八分书"梧溪石屋"刻于上。下为万石硿、白龙窟、碧玉潭,幽奇深峭。又数里,至河口,入南琴江。”这是温训在编纂县志时,对自己所筑的“梧溪石屋”的介绍。
梧溪是从紫金流过来的南琴江上游的支流,流到丹竹凹就算进入长乐境界。再流过几公里,就和登云西山诸水相汇合。登云山山峦重重叠叠,植被茂密,苍翠欲滴。在苍绿掩盖下的石岩下,道道山泉慢慢汇集起来。梧溪流经的一个地方就叫“银硿”。银硿距离山脚有几十米高的落差,水从这里往下流,虚空落泉,泉水撞击着两边的石壁,溅起了浓浓的水珠雨花,让人看到满眼水雾;发出满耳雷声和烈风豪雨的喧豗之声。站在远远的山脚下望去,诚如唐代徐凝的《庐山瀑布》 诗那样“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瀑布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把一片青青的山色分成两半。银硿几十丈高的瀑布直向山下冲去,到山下才开始平静下来,缓缓地流经梧村,流出梧村村口处,有个羌济潭,下有石屋。这就是道光二十五年《长乐县志》的主纂者、著名诗人温训在此读书写作的地方“梧溪石屋”。
“梧溪石屋”这四个字是福建宁化人、时任惠州太守伊秉绶用八分书体写的,刻在石上面。伊秉绶(1754—1815), 字墨卿,福建汀州府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伊秉绶又是著名书法家。所谓“八分书体”,它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伊秉绶的八分书体在书法史上亦有一席之地。伊秉绶在任惠州知府时,与“广东第一才子”宋湘相交至厚,曾聘任宋湘主政惠州丰湖书院。嘉庆十七年(1812),温训到福建汀州省亲,曾谒见伊秉绶。伊秉绶一见叹异,目为大器。温训把自己的《夕阳》诗:“万峰青未了, 天半入斜阳。闪烁金银气, 玲珑水草光。山河行渺渺, 今古去茫茫。无限升沉感, 登高眺八荒。”出示给伊秉绶看。伊秉绶大加赞誉,谓“有此诗,已足千古。”据考证温训的《夕阳》诗为他二十八岁前的作品。
梧溪流过“梧溪石屋”,再下有万石硿、白龙窟、碧玉潭,俱都幽奇深峭,黛蓄膏渟。温训写到其中的《碧玉潭》诗云:“古潭涵虚无,玉碧濯娟娟。注然辟水府,疑有蛟龙蟠。苍山环其外,峭壁摩穹天。倒影下空洞,宿鸟不敢眠。黝黑湾澴底,欲没百丈弦。始信渊冥内,诸象杳无缘。昼涵群峰静,夜浸星月寒。藤萝织翠缕,怪石吸惊湍。元颜淡深碧,空际曳绿烟。造幽自太始,混沌劈其端。对此心神寂,炯然欲入禅。”此诗展示出碧玉潭涵蕴虚无、玉碧娟娟的景象。而在潭上游的溪涧中,则是大石巍然,悬临峻流,若颏颔龂龈腭。溪水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流入潭中。两岸则是竹箭翠木,垂荫其下,列坐而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温训的梧溪石屋就坐落在附近,可以望群山,俯清流,通观山水泉石之胜,月星雨露风烟云物之奇,风落群山而泉鸣石涧之妙。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构成了周围幽深娴静的环境,真可以说是开涤灵襟助发神观的地方,确乎是读书写作的好去处,难怪温训在此著述甚丰。温训也曾写下了其在《梧山读书》的情景:“谢公昔游山,登览穷峰兀。作诗状奇险,遗响最清越。伊余染微疴,偃卧梧阳窟。群山围户牖,众木乱岩穴。时与渔樵侣,邈然绝请谒。空山静无喧,道心迥峻洁。惟追谷口踪,庶免尘虑绁。养真衡茅下,努力效前哲。”
温训是在道光十八(1838)年,因母死辞归,又遭父丧后,在此筑的“梧溪石屋”。因靠近登云山,又称“登云山房”。温训是五华县龙村镇登畲下滩村人,清末举人,著名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客家四大才子之一。他的著作有《登云山房文集》四卷、《梧溪石屋诗钞》六卷,也是因此而起的书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历时近9个月,经过693场的较量,2019-2020年度五华县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暨“县长杯”足球赛,昨日上午在五华县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