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梅州家乡情

南方日报 2020-07-15 06:30

文/林勇军彭飞

世界客都梅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中国现代绘画一代宗师林风眠先生是梅州人的骄傲,由于风眠先生1919年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过梅州,家乡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可以说知之甚少,以致有人认为:“林风眠离开梅州后和梅州没有什么关系了。”

言下之意,林先生没有什么家乡情意。真是这样吗?研究表明,“林风眠离开梅州后和梅州没有什么关系”这一说法,与真实情况是不相符合的,林先生是有着浓厚而且强烈的关爱家乡的情感的,家乡对于这位艺术巨匠而言,始终是难以忘怀的精神家园。纵然远离家乡,仍然以别样的方式感怀桑梓。

一、早年就撰文关注家乡问题

1926年3月1日刚刚回国的林风眠在北京就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校长,4月8日林先生撰写了《因女性而发生之争斗》(此文至今未见收入先生文集)一文,发表于1926年6月于北京出版的《梅县留京学会会刊第一号》。

《梅县留京学会会刊第一号》主要内容有短评、时论、专著、杂俎、介绍、会纪等,批评梅县现状,反映该县应兴应革及人民应有的觉悟,刊载文艺杂俎,介绍北京学校状况及留京会员最近消息等。刊有梁龙《梅人的前途》、林风眠《因女性而发生之争斗》、杨广存《梅人的生活问题》、伯呜《「明日黄花」的国语》、陈鼎荣《发展梅县农业的商榷》等;以及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大学、中国大学、国立北京医科大学、燕京大学等14所北京的各大学概况和《新梅县学会北京分会近闻》《会员别讯》《会纪:本会简章、本会大事纪、本会会员一览》《本会经费报告》(丘捷)等等文章。内容丰富,文章精辟深刻,可见一斑。整本会刊近两百页,由梅州人籍林绍斐(1882—1932)将军题写刊名。

从在《本会启事》中写到“本会成立,业有四载,仝人莫不以谋桑梓之幸福为鹄”,字里行间拳拳赤子之情跃然纸上。可见,“梅县留京学会”是一个走出梅州的有识之士谋划家乡福祉的学会。从第一号刊载的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其中林风眠发表的内容为《因女性而发生之争斗》。林先生何以要关注男女情感、婚姻自由问题?应该既与作为艺术家的他对情感问题较为敏感(林先生本人就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为感情问题),又或与他也确实看到了家乡梅县家乡客家地区因男女情感、婚姻自由问题而发生的种种人间惨剧有关(众所周知,林先生童幼年就因家庭的此类问题而与母亲经历生离死别的痛,受到了严重刻骨铭心的伤害)。对于这一问题,林先生好友李金发也同样有过这样的论述,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梅县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林先生主张“我们要改良故乡,问题自然是很复杂,但两性间的事情,关系社会方面全体,实系先决问题”。

二、时常怀念亲恩

纵观风眠先生一生,与祖父、母亲的情感最为深厚,对祖父与母亲念念不忘。1927—1929年曾先后三次派人回乡寻找母亲。在1962年12月22日,《林风眠画展》座谈会;1963年撰文《回忆与怀念》;1986年春赴日本个展画册自序;1939年撰写《叔祖母李大夫人事略》;三四十年代为解决家乡林氏山林纠纷写过信;1926年2月8日《申报》教育消息报道《晨光美术会公宴艺专校长林风眠》等公开活动或文章、书信中,先生均有提及对家乡、亲人的挂念之情。据林风眠的侄女林素玲介绍,晚年先生在港还与家中亲人写信、赠画寄钱、修缮祖父、父母陵墓。这点点滴滴无不透露着先生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三、牢记师友情

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大道9号的梅州中学始建于1904年,由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等创办。曾是省立重点中学,11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有为之士。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时,梁伯聪、黎茂仙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1943年他赠梁伯聪老师《竹石》一幅。而据黎茂仙的后人回忆,1930年林先生为老师黎茂仙的诗集遗稿《茂仙诗存》作序并赠画三幅。1935年,城西学校(今梅师附小)成立30周年,林风眠专门为该校建校纪念题词“观摩日进”,当时学校的校长是他老师梁伯聪的堂弟梁寅恩。在西郊寨中村,一份文献显示,1926年左右,一位李姓老人去世,刚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林风眠领衔署名悼念诔文,这位老人的儿孙是林风眠的友人无疑。

四、对家乡后辈关爱有加

林先生在北京担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时期共有梅州籍学生5人:钟令瑜、蓝师干、蓝开畅、林鑫元、古宪嘉。而在杭州国立艺术院时期共有梅州籍学生达23人:陈卓坤、陈铁耕、黄心维、张立观、刘志仁(兴宁)、陈瑗(兴宁)、陈耀唐、刘宝芬、袁宗海、何翁基、彭启云、李一丹、陈达仁、徐正义、黎毓熙、钟煌元、袁树森、张时敏(梅县丙村镇张生昌号)、谢连盛、何述圣(兴宁)、张接祥(南洋)、周绍森(南洋)、郑典文(南洋)。

五、多次撰文回忆家乡的山山水水

林风眠先生1962年1月5日发表于《文汇报》的《抒情·传神及其他》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家乡的山山水水:“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山村里,对山上的树,山间的小溪,小河里一块一块的石头,既熟悉又喜欢。童年的时候,我有时总在小河里捉小鱼,或树林中捉鸟,养一些小鱼和八哥,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因为这个缘故,也许我就习惯于接近自然,对树木、崖、石、河水,它们纵然不会说话,但我总离不开它们,可以说对它们很有感情。我的故乡的风景,现在想起来,并不是特别美丽,只要是多山有小河的地方,祖国到处都有,我离开家乡多年了,四十年没有回去过,但童年的回忆,仍如在眼前,像一幅一幅的画,不时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十分清楚,虽隔多年,竟如昨日!”

1963年,风眠先生与傅雷谈话中又回忆说:“我出身在一个风景异常美的山区乡村里。小时候,有一种习惯,常去湍急溪流旁、山谷里、树林中漫步、玩耍,大自然赐予我的这种美好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灵深处。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也有四十来年没有机会回家乡了,但我常会忆及家乡的树、家乡的岩石,以及铺砌在小溪底下的圆滑的鹅卵石、空中飘拂的云、植物的气息、流水的絮语;这一切对我来说,直到今天还栩栩如生。这些回忆,尽管事隔半个多世纪了,但仍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唤起新的模样和新的形象。”

由上述可见,虽然家乡风景“并不是特别美丽”。但风眠先生人生的不同时期,无论是青年留学欧洲、中年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还是晚年颠沛在香港寓居,“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的山山水水,其终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显而易见,既质朴又真诚,如同他的画作,更重要的是家乡大自然的美,已然深深地镌刻在先生的心灵深处,对先生后来的绘画艺术创作有一定深远的影响,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翠竹,门前蜿蜒流过的白宫河,一株小草就是一个生命,一缕阳光就是一份温暖,故数十年后,家乡人还说先生的风景画画的是白宫镇阁公岭。

逝去的岁月对先生来说,是苦涩中夹带着缕缕芳香,是孤独清醒后泛着光泽的对往事的体谅与和解。

新闻推荐

梅州市召开中小学(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专题研讨会议 打造全方位性别平等文化环境

本报讯(记者赖运香)昨日上午,2020年梅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性别平等教育专题研讨会议在市教育局举行。市妇儿工委、市教育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