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六十载 春华秋实展未来 蕉岭作协组织采风活动,走进蕉岭华侨农场

南方日报 2020-07-15 06:39

伴随产业园的打造,承载着众多华侨和蕉岭人记忆的“蕉特”茶经典亮相、焕发全新活力,迎来发展机遇。汪敬淼摄

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五子登科”现代农业示范区初见规模。

汪敬淼摄

“六十年前,游子回归。祖国关爱,畅通绿卡。广东侨场,二十三家。梅州辟地,扎根蕉华……”上世纪60年代初,部分东南亚国家先后发生排华驱华事件,为妥善安置归难侨,广东省蕉岭华侨农场成立,成为梅州市归侨最集中的地方。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个涟漪,但对蕉岭华侨农场来说,却是一段曲折的发展历史。六十年后,中国共产党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委员会、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广东省蕉岭华侨农场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原市蕉华管理区体制机制改革圆满完成,迎来了发展新机,步入加速发展期。

仲夏,蕉岭作协组织采风活动,会员们走进花甲之年的蕉岭华侨农场,用文字讲述它的历史,倾听它的故事。

有梦的土地

(组诗)

曾志雄

采风

乌云张开大髦,天空肃穆,此刻

我的内心明朗,和五位归侨交谈以后

他们的笑容,充满阳光

曾经,有风云叩问,何处是家

他们的目光和孤雁一样,迷茫

难侨,这个名词

有点寒冷

五个人都说——

故乡的呼唤和土地都是热的

于是,他们回到土地的怀抱

把梦栽种在土地的梦里,于是

种子有了根,有了叶和花,有了果实

果实是笑着的,饱满,成熟

我听得出,他们的感恩像一汪泉水

清澈,透亮,自然流淌

没有仪式感

大健康产业园大屏幕

面对巨大屏幕

我的语言无足轻重,视听

已经记下一切,所有像五月的

光影和声音

有梦的土地,有一条智慧的路

抵达希望,26平方公里的每一处——

茶山、稻田、果林、工厂、村庄……

它们的上空,有温和的阳光

聚焦、叠印、化出、推送

蓝天下,云

呈现梦的飞白

一切都是实景

没有演员,没有道具,没有蒙太奇手法

聚光灯下,镜头延伸,一群人

在一幅很大的平面图前,指指点点

听不清内容,像在交流意见

又像在,讨论——

“梦”序幕的

悬念和伏笔

红与绿的魅惑

出现茶山,并非偶然

出现万绿丛中穿红衣的采茶姑娘

也非偶然,我被原罪

俘虏在罗曼蒂克的幻想中

更非偶然,纠缠不清的红与绿

拨乱了所有思绪的叶脉

无须再说什么了

无须说昨天今天和明天

站在茶山

就有控制不住的激动

辽阔的茶山把心和眼界都辽阔了

热烈的绿让所有的梦都热烈了

美丽的采茶姑娘,那绿中的红颜色

那装满茶香的背篓

有太多诱惑

让酸味十足的诗人

满载而归

香炉嶂下

你用象形的香炉嶂,和我对话

这样的文字表述,自古就很直接

你说香炉嶂不只是形似

更是神似,你说话有点神秘

你煞有介事——

不信?你看

缭绕在山顶的云烟上

仙女衣袂飘飘

是传说也不是传说

它有灵性,呈现视野中的所有呈现——

乱世,它灰色

盛世,它紫色

香炉嶂上的紫色烟霭

几十年来

经久不散

行走华侨场

(组诗)

余开明

离蕉城六公里,有一个小城

华侨场,她以归侨命名

在世界寿乡,她有黄金的影子

也有一个时代的倒影,一部历史的描述

在茶山和丛林的高处

白云托出一群群人,居守

创业,以及幸福以待

那些丰腴的词语,谷粒

那些来自世界的语种

曾经有苦难,也有惊鸿一瞥

那一个个人物,有传奇

有磨难、也有诗意。一把手风琴

拉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华侨场,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倔强

透过他们眼睛里的喜悦

深谙春风的豪爽,

他们曾经来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尼

你看,星空多阔,月光多亮

礤背村

一个村庄,一片瓦,一片茶山

都尘封着一代人的记忆

林木青青,礤背村就挺立在高山之中

梯田里的茶香,让人闻到了一股

蚀骨的味道,你听过的鸟鸣、蝉唱

你看过的月亮,万紫千红

这里都曾经有过,这里的一抹泥土

都有一个熟悉的场景,叫祖国

礤背村,茶乡寂静的烟火在春天被点燃

惊飞的鸟雀,浓雾里翻飞的云海

映照移动的旷野,竹林持续的晃动

拖曳着一个村庄,在阳光下蠕动

茶农踏着露珠忙碌,那些排列有序的茶山

显然深藏着学问,让我们触摸到前人的勤劳

铺天盖地的绿色,高举着灿烂

逼过来,让人恍若隔世

礤背村,从山到水

眼含春光,你看那些玩耍的孩童

绽放如花的笑容,你看那相互走过的老人

在时光中留着他们曾经相爱的身影

礤背村,一个村庄有着一个博大的胸怀

有着包容和爱,你看一群文人

徘徊在青山绿水中,内心铺满了阳光

场庆六十周年

清晨,华侨场奔跑的风正在提速

掠过产业园的大屏幕,一群怀抱理想的人

正抵达,四面环山的产业园

像一块腾飞的云朵,在风中被抬高

26平方公里的山水、茶园和道路

正被重新排序,组合和摆放

六十年,一块突出区域的品牌

正被一个时代一次次地托起

一杯茶、一粒米、一棵笋、一瓶蜜

她们组成一个新的合唱,再把

科技、产业、生态、一滴水的文化

依次呈上,然后再把健康与梦想

一个天然的氧吧,端上来

六十年,这块富含硒的土地

长满了飞翔的羽毛,恰好

与闽粤赣进行贯穿,掠过风雨

这块流光溢彩的土地

正在这里寻找新的出口

这奔跑的速度与激情

恰好与阳光同步,与祖国同飞

献给蕉华的诗行

(三首)

涂永平

一位归侨的心愿

童年的海还在你的心里

一片绿舟的梦想还在你的心里

除了这片土地,还有什么

更值得你漂洋过海、翻山越岭

归来

曾经义无反顾地登上一叶扁舟

顶风冒雨,跋山涉水

渡过一望无际的海洋,远赴异国他乡

坚强地生活。因为怀揣一抔故乡的黄土

不曾淋湿不曾流失一点

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土地颜色

假如没有深爱,任何地方都是异国他乡

所以当听到重建家园的号角

你曾经热爱的心

再次汹涌起来。怀揣最初的土壤

重新回归到这片土地

你始终坚信这片土地

一定会焕发出炫耀的光芒

一片茶叶的想念

情感太重了,以致一片嫩绿直挺的叶子

蜷缩成里三层外三层的干茶

每打开一层,就更加沁人心脾

情感太浓了,以致一杯茶端在手里

闻了一遍又一遍

还是不舍得把它喝下

一片嫩叶,从这里发芽

传播到世界各地

经过夜晚的露珠和早晨的鸟语

不断向上生长,开枝散叶

在高温的淬炼过后

虽漂洋过海、虽风餐露宿

仍保持着最初的味道

捧几片茶叶在手

陶醉了夜晚的睡眠

如今承载着家乡美好问候的一片

叶子,再次整装出发

一经遇见

就会在众多茶族中

闻到其独特迷人的芳香

一片土地的梦想

为什么有这么多目光聚集在这里

惊叹晨曦群山的梦幻

以及倾听富硒水的声音

天空的蓝,云朵的白

土地的绿,流水的清

从华侨农场成立至今六十个春秋

这片土地一直流行着这种主色调

长寿与健康,多么令人向往的词语

一拨又一拨的美术家来到这里

把茶叶环绕的青山、纯净生长的稻谷

新建的侨乡新村画入画中

还有那热火朝天的大健康产业园

融合发展的祥云

让这片土地更加魅力无限

曾经寄托着众多侨胞梦想的地方

如今向着大健康的方向砥砺前行

一幅精致和谐、美丽醉人的山水画卷

正在这个地方

缓缓打开,冉冉升起

一粒茶的故乡

(组诗)

李智

南一队的楼

我?我们?从印尼归来……

笑容可掬的人

连步履,也和心情一样

轻快

从东到西,华侨农场的南一队

三十五座小楼,两层,小院子

一栋挨一栋,如亲密兄弟

腰挎茶筐,戴着东南亚风格的斗笠

无忧无虑,并肩劳作和收获

那天,从香炉嶂下来

谁说他们更像飞驰的

三十五辆快车,动力澎湃

正开往春暖花开的

康庄大道

侨心湖

她比女子更委婉,此刻

就伏在一大片新翻的土旁

打量一切

来往的,叉车或铲车们

你们干嘛?

一块巨大的牌子

恰贴在额前

像给她化了个鹅黄妆

她眼睛忽闪,才看清:

大健康产业园

就低低吁了口气,骄傲起来

心想,这定是鱼跃龙门前的

先兆

于是她噗嗤一笑,扑腾起一片水花

把这个春夏之交

打扮得水灵了起来

一粒茶的故乡

每一片叶子,都有故乡

那些留洋的,全是它的后裔

和它们对话的,是归来的游子

采摘、挑拣、杀青揉捻……

之后

它就低调地裹紧身子,成了睡美人,

把思念

蜷缩在芬芳里

从嫩芽到墨绿,它们

完成了千里迢迢的回归

水是莲塘山的,恰在陶壶里跑出了

90摄氏度的快乐

请吧——

一只幸福的手,做了个礼貌的动作

抿一口,清醇悠长

就像绵长的日子

绿色生命田园

(组诗)

丘文

春风里,一块版图打开

一群人,站着,说着关于土地的话

他们用目光丈量那片土地

讨论新的构想——

长寿食品,中药制造,休闲养生

电子信息,绿色建材……

所有梦,阳光呵护着,春雨沐浴着

等待,发芽、开花、结果

版图上的那条贯穿闽粤赣的路

像银龙飞舞,载着梦

奔向前方

生物与大健康论坛

在昨天的梦里

我听见生物与大健康的对话

生物对健康说,我要优秀

必须有良好的环境,阳光、空气、水源……

健康回答,脚下这片富硒土壤

就是你温柔的梦乡,施展的战场

对话在继续,一些身着白大褂的人

把这场辩论赛进行得精彩连连,风生水起

他们谋划,在田野上空

吹响号角

他们把所有人的梦

栽种在这片土地上

睿智的回归

——致吴清平院士

是故乡的青山绿水,吸引你

还是袅袅炊烟藏着扯不断的情结

把你召唤。你的身影

出现在田垄上,不是一个人

是一群探寻梦想的智慧团队

游子带着春风归来

吹绿田野和村庄

站在时代高处

点燃故乡的梦想

吴清平,一个普通的名字

他的回报让故乡欣喜——

他们用智慧,寻找答案

为今天,为明天,更为这片土地

写下远方

■相关

农场茶飘香今日味更浓

“古韵蕉特,绿色生态。三炒九制,两叶一芽。浓郁芬芳,醇厚高雅。香沁心田,甘润舌牙……”2020年,带着蕉岭华侨农场印记的“蕉特”名茶在岁月洗礼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焦点。

“蕉特”名茶诞生于1960年的蕉岭华侨农场,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蕉特”名茶在海内外留下了它的踪迹。上世纪60年代初,为改善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蕉岭华侨农场结合当地东部高山、西部平原的山形地势,进行了“东种茶、西种稻”的农业产业布局,开始组织在寨背山区大面积、高标准垦荒种茶和办厂制茶。

据资料记载,在顶峰时期,蕉岭华侨农场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有种茶、制茶和销茶人员4000多名。“原来这边有16个生产队,其中3个生产队是种植水稻的,后来也将他们的稻田改成了茶田。”土生土长的蕉岭人钟科说,当地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华侨农场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极大改善,当年的寨背片区甚至被当地居民誉为“小香港”,百货店、布店还有水货店等陆续开张,好不热闹。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茶叶专家黄海英介绍,“蕉特”茶具有芽叶肉厚、条索紧结、匀整油润的特点,其茶汤汤色金黄、清澈明亮。“蕉特”茶源于1960年,是蕉华特级茶的简称。“采摘的云南大叶、梅占、凤凰水仙、黄坑中小叶水仙嫩茶,经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被制作成不同等级的乌龙茶、红茶、绿茶。因茶品香醇、清甘、润喉,特别生津,口碑甚佳,"蕉特"茶迅速成为市场抢手货,畅销海内外,蕉华也成为当时广东省重要茶叶出口基地,尤其是1980年代后期,年外贸出口100多吨,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50%以上,在东南亚有享盛誉。”黄海英说。

在蕉华园区体制完成改革、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承载着众多华侨和蕉岭人记忆的“蕉特”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蕉岭县紧紧围绕做优做特蕉华茶叶产业的目标,努力推进“政策引领、企业主导、科研助力、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高起点规划茶叶产业,高标准建设茶叶基地,高质量开发茶叶产品,不断做实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

擦亮“蕉特”茶品牌,不仅承载着制茶师傅的情愫,还有许多华侨的期盼。“看到"蕉特"茶被重新打造起来,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也非常期待。”今年68岁的印尼归国华侨王瑞甫说。

黄培强祝银清林剑湧

廖静宜汪敬淼

新闻推荐

我的孝,父母的笑

●陈楷翊(蕉岭县人民小学)我的父母都是小学老师,一到开学他们就特别忙。于是,我也就成了一个常常需要托管的小可怜儿。我好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