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艺师傅变身种莲人
●图/本报记者 钟小丰文/特约记者 朱双玲朱维佳
夏至过后,正是莲藕、莲子上市的采莲时节,平远县大柘镇超竹泉水塘的莲花盛开,蜻蜓款款飞舞。近日,笔者走进大柘镇超竹泉水塘,探访种莲人温志良。
来到种莲基地,一望无际的莲花映入眼帘。一阵夏风吹过,满田的花香沁人心脾。来到莲花田边,举目望去,绿油油的莲叶层层叠叠,星罗棋布映衬着盛开的莲花。“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古诗词中的采莲场景欢快而浪漫。然而,对于采莲人来说,盛夏采莲却是件苦活。
见到温志良时,他正带领工人一起采莲蓬。每天200斤莲子的订单,让他必须赶在傍晚5点前将新鲜的莲子送到梅州海吉星批发市场。虽然是上午9时,但太阳已热情似火。穿上水裤,温志良走进莲田寻找符合采摘标准的莲蓬。很快,身材高大的他便隐没在密密麻麻高耸的莲叶之间,有时甚至整个人都被覆盖在莲叶下,只能看见他高高举起的手握着刚采下的莲蓬。尽管莲田的水也只有及膝深,但他已全身湿透。
“下去就有种上不来的感觉,太热了。”温志良告诉笔者,他原本是平远县城从事铁艺活的师傅。2006年,他在平远县城开了第一家铁艺店。由于诚信经营加上手工工艺好,他打造的美观铁艺制品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高峰时年营业额曾达到上百万元。然而,近年来随着传统焊接式铸铁工艺逐步被铝艺取代,铁艺在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为谋取生活出路,去年,他和两个合伙人流转了这片300多亩的农田,用来种植莲藕。从此,每到采莲时节,他就得冒着高温酷暑,穿着笨重的防水服踩在泥田里,一遍遍地找寻成熟的莲蓬。
“种藕、挖藕、采莲蓬都是体力活,人在淤泥里走动特别累,同时这也是个技术活,比如种藕时要掌握头插进泥里的角度和力度,还要把握好株与株的间距,是看着容易干起来不易的活。”温志良说,采莲天热,田里有各种各样的蚊子、小虫,而且莲蓬的茎秆上长满了小刺,采莲时必须得“全副武装”。
采完莲蓬,下一道工序就在旁边搭建的简易小亭子里进行。温志良的老婆坐在小板凳上,身侧堆满了莲蓬,只见她把一个莲蓬拿在手里,左按一下,右挤一下,一颗颗新鲜的莲子就“自觉出列”了。“剥莲子需要一点儿"巧劲",不能用蛮力,这样会"伤害"到莲子。循着这些根筋脉络,就能简单剥出莲子来。”她说,刚从莲蓬里剥出来的莲子最新鲜、最好吃,带着一点清甜。收获的一盆盆莲蓬,对采莲人来说,是他们一天辛苦劳作的最好慰藉,苦涩的莲心外是软糯的莲子,正如采莲人用他们的汗水换来幸福的生活。
“去年至今已投入80多万元,一年收益除去人工,加上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刚好打平。”算起细账,温志良就有点头疼。上市后莲子供不应求,但莲藕就没那么幸运了,上市后销量并不可观。他东奔西走,甚至半夜一点多拿到市场批发,收效也甚微。镇政府为帮助他还发动大家朋友圈分享,并组团到基地购买莲藕。“好在莲藕存放时间长一点,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面对滞销的莲藕,温志良仍然充满信心。为增加莲田收益,今年他还试行发展莲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目前已投入了1万多斤的鲤鱼、小龙虾、田螺水产种苗。据测算,收成后比以前单纯种莲亩可增效益约3000元。
“生活需要改变,也总是会越来越好。”温志良对这一点充满信心。他说,他也想做一个新型种莲人,但面临的困难并不少。“种莲虽然起早摸黑,但走一步看一步,总会走出条路来。”
新闻推荐
平远坚持防治结合改善空气质量,前5月“梅指数”排名全市第一 打赢蓝天保卫战 每天都是好天气
平远县1-5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钟小丰摄)●本报记者李艳良今年以来,平远县坚持防治结合,突出抓好企业环保监管、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