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良方 又见琴江清 梅州市五华县“琴江河水三年变清计划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方日报 2020-07-13 06:35

琴江河面重现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美景。张炳锋摄

盛夏时节,琴江河畔水韵悠长,一派生机。

“家乡的琴江河变清了!”在碧道上散步赏景的市民们感叹。很难想像,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琴江河曾是垃圾漂浮、杂草丛生的污水河。

琴江之变,得益于五华县的治水大计。3年前,一场从上到下的河长制治水战役在五华县打响,当地同步实施“琴江河水三年变清计划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率先建立“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通过开展专项整治、督查督办等举措,五华县逐步走出一条从整治到治理、从治理到管理的治水路。

大河滚滚向前,治水步履坚定。五华县继续以河长制为抓手,重在建立水清岸绿的长效机制,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管理,逐步形成水环境治理的五华经验,让五华这座依水而建、伴水而生的城市能因水而美。

整治有力

源头治理拿出铁腕举措

廖伯站在水寨大桥上,望着悠悠的琴江水,周边依水而建的绿道,现已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我就是在琴江河边长大的,如今看到琴江河逐年变清,很欣慰!”廖伯说,这条河承载了五华人太多的记忆,是他们的母亲河。

琴江之变,得益于一场席卷全县的“琴江河水三年变清计划行动”。

治水先治源。“我们连续三年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五华县水务局总工程师曾文周说,五华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责任担当意识,确保河湖“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工作落到实处。

2019年,五华县关闭拆迁畜禽养殖场633户、拆除面积13.8万平方米;清理水面漂浮物0.6万吨;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平方公里;拆除涉河违建3.5万平方米;查处非法采砂案件39宗、立案侦查15人。

数据背后,是五华坚决铁腕查控污染源头所带来的成效。

一环一环,环环相扣。五华县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顺势大范围铺开,进一步细化源头治污工作,让各类污水“得其所”。

笔者走进转水镇污水处理厂,椭圆形的人工池塘,红色透水砖铺设的人行道,绿化树木、白墙蓝瓦,让人难以将眼前的一切与污水处理厂关联起来。原来,五华将当前新农村建设理念融入到污水处理厂的建筑设计中,把污水管网、沉淀池等相关处理工艺转入地下,多种树多绿化,少占用地面。

“我们已经投运一个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共5.5万方,同时在全市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今年将实现村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五华县环保局局长邓瑜文说,五华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进行了严格管控,采用全自动电脑控制模式,将运行数据和实时画面传送到县城污水处理厂总控制室远程调控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五华十分注重完善防洪体系。犹记2013年的“8·17”特大洪灾,给五华当地带来了重创。此后,五华以民生水利工程和防灾减灾为突破口,掀起大水利大民生建设高潮。

5年过去了,如今的五华大幅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县城河堤的防洪标准全部提高到50年一遇。当地对琴江河沿岸多处河堤出现险情的地方,采用堤路结合方式对河堤进行升级改造,变水患为水利,提高了洪水防御能力。

“河堤的改造不仅是为了防雨洪水,更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为建设"宜居五华"打下基础。”曾文周说,五华对河堤的改造采用了荣勋生态挡墙技术,为水岸植物创造生长条件,有利于重建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同时,种植的绿化带也为城市增添一道风采。

治理有方

率先建立依法治河模式

每周巡河,对于安流镇镇长李权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镇级河长,安流镇50多公里的河道,只有看过了,他才能感到踏实。

在五华县各地走访时,笔者每到一处,都可看见河长公示牌,清晰地标注着河道名称、河流概况、管护目标、河长等信息。

“河长,就是一条河的家长。”谈起五华实施河长制3年多来的蝶变,李权颇有感触:“河长制实施后,治水管河的责任落到各级河长头上,大家更加重视,成效越来越好,污水河、臭水沟消失了,换来的是老百姓连连称赞的声音。”

当前,包括琴江河在内,五华县共有27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总长达688.3公里。2017年来,五华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双总河长,9名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担任13条县主要河流县级河长,设置镇村两级河长340名,实现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

问河哪得清如许?为有河长治水来。“每个河长都有一本巡河记录本,县镇村三级河长分别对应蓝绿白三个颜色的本子,寓意着天蓝地绿水清。”曾文周说,巡河记录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巡河过程,发现问题、如何整改、整改成效等都需一一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五华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河长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相结合。

早前,五华县华阳镇华新水库旁,一村民擅自在水库中铺设通行便道,形成“坝中坝”,危害水库蓄水和行洪安全。接到河长办提供的案件线索后,五华县检察院迅速介入,依法督促当地镇政府进行整改,及时拆除违建便道。

据介绍,“河长+检察长”这一模式,让检察院的公益诉讼职促使各责任单位依法全面履职,并与行政执法职能结合,实现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无缝衔接。

该治河新模式推行以来,五华县河长办联合县检察院已开展多次联合行动,共处理涉河案件22宗,县检察院向有关责任单位和镇政府发出13份检察建议书,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1件,有力助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落实。

管理有招

建立水清岸绿长效机制

“河流不仅要治好,更要管好、护好。”李权说,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五华县重在建立水清岸绿的长效机制,让河流有人管、管得好,从“河长制”走向“河长治”。

五华县除了统一印制三级巡河记录本,推动河长巡河标准化、规范化,还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无人机飞行巡河、在河道的重点河段设置14个监控摄像头等措施开启“天眼”监控,实时监控河流和水库的情况。

此外,五华县构建了“河长+专职巡河保洁员+河小青志愿队”的管水护水体系,细化河长结构,为共同治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去年以来开展60多场巡河护河志愿活动,参与人数超2000人。

从整治到治理,从治理到管理,这是五华县治水的重要方法论。昔日难啃的治水“硬骨头”,如今正在带给市民惊喜。

夏日的老河道公园,清澈见底的湖水倒映着一片蔚蓝,景美如画。大妈大叔们跳起了广场舞,周边的市民在环园慢跑,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整个场面好不热闹。

谁能知道,眼前这个风景宜人、休闲欢乐的公园,在3年前是人人掩鼻绕道的臭水塘。

“老河道公园原是琴江改河后留下的内湖,长期没有活水流通,常年下来便形成了臭水湖,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邓瑜文说,五华县坚持标本兼治,着力引入琴江活水,彻底治理老河道公园黑臭水体。

据介绍,老河道公园建设将滨河景观设计和河道整治结合起来,采取雨污分流的设计,将周边住户的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实施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种植乡土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栖息地,重建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逐步改善了湖水水质。

“能把城中心一块那么大的臭水塘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我们老百姓最得实惠。”居住在附近的李女士竖起大拇指赞道。

水流琴江东,利为百姓谋。得益于五华的治水良方,河湖两岸的配套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今年年初,五华河万里碧道转水段首期工程建成开放,加上2018年完成的琴江增塘堤段万里碧道建设,至此五华建成开放近10公里的碧道建设。

笔者在转水段碧道入口小广场处看到,以竹子造型设计的标识、凉亭、廊道等,与周边茂密的竹林显得十分协调。沿着竹林小道,耳旁传来竹林摇曳的梭梭声,碧道上,结伴而来的学生们骑着自行车,哼起了欢快的歌谣,碧道中段是一个休闲广场,阵阵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撰文:汪思婷张炳锋

新闻推荐

五华警方抓获 2名在逃人员

本报讯今年以来,五华县公安局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紧盯网上在逃人员线索,持续加大抓捕力度。近日,该局连续抓获2名在逃人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