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兴宁文峰塔

梅州日报 2020-06-17 09:01

◆图文/何日胜

某年盛夏,结友三人,参拜文峰塔。驱车至文星村,下得车来,抬首即见巍巍文峰塔。

文峰塔,坐落于宁新街道办文星村长陂岭上。文峰塔园占地10亩见方,山岭徐缓,绿草茵茵,坡无林木,植被似非人为所植,随意生长。岭顶突现一高塔,无旁物过渡,巍然屹立,似是天外飞来。立于塔下,抬首仰望,塔尖入云,人自觉渺小。塔下有半米高矮墙围护,塔座四周杂草丛生,似无人护理,景象有些破败,与刚正不屈之巍巍高塔反差甚大,给人以沧桑与遗憾。塔底有一门,登塔可尽观兴邑大地。

塔身处镶嵌石碑一块,刻有碑文,记述塔之概况。《兴宁县志(1992年版)》第723页载曰“文峰塔,初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光绪七年(1881)重建。文峰塔主塔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塔高11层、30余米,第一、二层为正方形,其余各层为八角形,塔顶火葫芦酷似饱蘸墨汁之笔。塔身全部以青砖砌成,各层均有瓦檐环抱。造型挺拔秀丽,建筑工艺精美。”1980年9月,文峰塔被兴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邑人诗赞曰“玉笋排空插大罗,当年丞相此经过。月华彩映生花笔,岚气晴开拥髻螺。三鸟纵横霄汉路,星辰摇动海天波。峰高领得春风好,万木先沾雨露多。”

兴宁,我之家乡,晋置县,境内有宁江,因兴旺安宁而得名。据考,文峰塔建造源于兴宁“塔井锁金龟”之传说。自古至今,兴宁少有战乱,偏安一隅。清后期,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地形乃“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人,有诗云:“铁网城头架,金龟水上浮。任尔天下乱,兴宁唔使愁!”为防金龟游走,术士们便在兴宁城内龟脚部位打井四口,意为钉住龟脚。在城外之东,建文峰塔,意为镇住龟尾。此后,果如预言,兴邑大地,人才辈出,商贸发达。兴宁曾是粤赣闽地区性商贸中心,素有“小南京”之称。

兴宁文风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兴宁清代计考取进士、举人286人;现当代将军111人,两院院士5人,大学校长48人,博士289人,教授1300余人,有“一桌两院士,一家三清华,一腹四知县,一屋五将军,一县六国脚”被传为佳话。文天祥、祝枝山、周恩来、叶剑英、何香凝、柳亚子等众多名人、伟人曾驻足兴宁,留下史迹。

自古有言,有塔必有寺。文峰塔下有寺,为白云寺。白云寺,位于文峰塔北面百米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白云寺老址在百米外长陂岭文星小学校园内,原名白云庵,占地亩余,砖瓦房构筑,建有大雄宝殿。白云庵前为长陂学校(今长陂小学),后为罗氏探花祠。长陂学校右前方原有一古亭,为穿心亭结构。相传老师常带学子至亭中讲学,宋代邑人罗孟郊幼时于此放羊,常在亭外听课,得以蒙学,再经刻苦攻读,后高中探花。由此,后人将此亭改为古牧亭。古牧亭曾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年重修,并镶嵌“古牧亭”亭碑两块,其字由邑人罗玉亭所书。1958年该亭被拆,亭址用地扩建为校舍,原两块“古牧亭”亭碑现存于白云寺。白云寺与长陂小学相邻,因有忧学之虑,1998年迁至文峰塔北面山坡处,依原样重建。白云寺内存有一宝,为兴宁邑人、宋朝探花、大学士罗孟郊墓碑,长近2米,宽0.6米,厚0.1米,碑文中部模糊,隐约辨得“宋名贤学士罗孟郊之墓”字样,落款字迹更是模糊,中有“邑庠”两字,其余难考。白云寺建有大雄宝殿、斋堂、僧舍、客房及会客室等,供奉三宝、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呢罗笑佛、韦驮菩萨及十八罗汉等各路佛祖菩萨。寺有二联,其一为“白莲宝塔伴兰若;云霞甘露荫黎民”,其二为“白玉莲花菩提静坐佑百姓;云呈紫气佛光普照万民安”。

新闻推荐

时评丨以稳解危 以保谋机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兴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央强调,做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