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玊上围 崇文尚武客家魂

梅州日报 2020-06-16 08:29

种玊上围内的建筑屋顶多为硬山顶结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种玊上围内充满生活气息石磨等生活用具种玊上围南安门潜士公祠

“种玊上围”位于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又称“西门古寨”,建于清顺治年间,是集厅、祠、院、堡、居为一体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大型古民居。其布局新奇巧妙、结构独树一帜,在围屋中较为罕见。

“种玊上围”外貌风格呈蟹形,按“枕山、环水、面屏”的理念构筑而成,是以罗氏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古建筑。此地周边峰峦叠翠,山清水秀,古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文武英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积淀深沉。从古至今,涌现了大批文魁武秀,也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专程拜访。

古寨屋顶雕梁画栋、檐缀垂莲,梁架构件饰满通花、狮蟹、花草、人物等精美雕刻。路皆由油麻石、溪石和青砖铺成,乡土味浓郁。寨内禾坪立有石雕旗杆和旗杆石,各祠堂公厅凝聚潮客传统文化精华,厅堂墙上刻有楹联、对联,悬挂木质匾额,先民筚路蓝缕,一路南迁,在此驻扎后,希冀后辈子孙追溯族史、彰显祖德,这些都是激发他们吃苦耐劳、勤俭创业、爱乡敬祖、尽忠报国之情的传家宝。

古寨坐东朝西,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属典型围城而居的客家传统建筑。西门乃正门,门上匾额镌刻书法家王月之题写的“种玊上围”四个大字,由石匠浅雕于石板上,笔力遒劲,气魄雄浑。据考,“玊”字古意为“琢玉之人”,“种玊上围”顾名思义乃聚集、培养人才之处。南安门和北平门与正门一样均朝向西边。东门较小,上有魁星楼,供奉魁星爷。正门外是广场,周边古朴蜿蜒的栈道、客味浓郁的栈楼、流水潺潺的小桥……这些见证古寨人数百年迁徙的标志汇聚于此。广场面对半月形池塘,塘边五棵古榕一字排开、列队迎客,此为汤南上阳古八景之一。这五棵古榕树可算由来已久,专有典故。

相传清乾隆十八年,寨中有位名叫罗智勇的子弟脱颖而出,力拔头筹,成了光宗耀祖的首位武举人。众多族亲便在寨外池塘栽种榕树以作纪念,并定下此后“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规矩,勉励后生。从此,寨中后生崇文习武,勤勉好学,蔚然成风,后来陆续又有四位后人分别高中文武举人。由此共植下五株榕树,历经百年沧桑,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象征古寨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此外,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也属古寨九世祖裔孙,其英勇善战、敢打敢拼,战功显赫、名扬嘉应。

“种玊上围”是一族之所,也是罗姓族人的家族图腾,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小群体,见证了当地人的坚韧意志和团结精神。古寨家族人丁旺盛,全盛期共有3000余人。

正西门左侧有一古井,数百年来滋养村人生活,也留下过动人传说。据传古时此地闹水荒,恰逢游方仙圣路过此地,遇一位患病老妪远途担水而至。于是仙圣出题考之:要么为她医治疾患,要么帮村里挖掘好井但不予治病,令其二者选一。老妪二话不说选了后者。仙圣被其善心感动,不单治好老妪的病,临走前还在她家门口画个圆圈。村人知悉后,在仙人画圈处掘泥打井,果然挖出明澈甘洌的清泉。后人便把这口井敬称为“仙泉”。

步入古寨,但见三街六巷呈“井”字形,将大大小小480间房屋串联成整体,与潜士公祠和六公厅融于一处,呈八卦九宫格局。寨内三大街呈南北走向、平行布局,与东西走向的巷道交会,构成井字形网络。这些街巷如蜂窝状密布、连环交织,不熟者身在其中如走迷宫。古寨内正前方是潜士公祠。祠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两个天井,为婚丧嫁娶及祀奉先祖的公共场所。

古寨筑有寨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排卦,以贝灰、粗砂石、糯米泥为原料,共建108块墙体,拌混夯实围筑而成,构成独特的“隐涂蟹形”轮廓,迄今坚固无损。寨墙四角建有两层楼高的瞭望哨楼,外露三面墙,遍置枪眼。寨外南北两侧还有绕寨壕沟,设险甚固。据寨中居民透露,“种玊上围”围墙历经沧桑而坚如磐石的秘密在于筑墙原料中掺有红糖。是耶非耶?尚待专家考证。

(昆之子/文陈炯峰/图)

新闻推荐

省对口帮扶规划编制调研组来梅调研 推动帮扶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报讯(记者方俊鹏)9日至12日,省发改委原副巡视员、省正研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魏济章率省对口帮扶规划编制调研组来梅调研,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