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打卡红杏坊
千年嘉应古城,城东城西一城两坊,城东攀桂坊,城西红杏坊。攀桂坊因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黄遵宪而被人广泛认识,更因中国客家博物馆所在,成为梅州文化地标。而红杏坊却似藏在深闺的女人,不被市民熟知。
在一个周末时间,笔者与文友数人,骑共享单车,从江南到江北,穿过油罗街,拐进萝卜坪,骑到月影塘,第一次走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红杏坊,仿佛穿越到了数百年前的旧时光,在千年古城里品味光阴的故事。
◆访名人故居◆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载体,而人文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300年前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程乡知县王仕云在今西郊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坊表“望杏坊”,后因一场大火,坊表倒塌、湮灭。 “望杏坊” 作为地名保存下来。至民国前期,“红杏坊”取代了“望杏坊”, “红杏坊”出自唐代诗人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诗句, 寓意读书人奋发进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红杏坊孕育了进士举人17人,贡生秀才无数。
漫步红杏坊,但见一座座名人故居如珍珠般镶嵌在翠绿塘堤边,杨柳依依旁,古巷老街里。走进鹤和楼、都察院、醉经居、醉经楼、太史第、贻谷楼、节操楼、如意堂、秋官第、联科第……几十座名人故居建筑因地制宜、匠心独运,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一个个古民居的背后,就是一部部生动传奇的客家人文历史。一个个古民居里面,就是一串串先贤名人,“一里同科三进士”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兄弟进士”颜鸣皋、颜鸣汉;“兄弟联科”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最后一批秀才梁伯聪及堂姐——国民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梁伯强;中国工农红军首任参谋长朱云卿、革命烈士杨广存、黄芸等,还有火神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都察院后人,还有许许多多从红杏坊走出来的社会各界精英,他们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故事,在红杏坊俯拾皆是。
◆寻历史古迹◆
梅州人都知道,太平天国梦断嘉应州。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就在红杏坊里的仁风楼。前门位于黄泥墩短街口88号的仁风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从外面看上去毫不起眼,与普通客家民居不一样的是,它的大门开在侧旁,进得大门,方见仁风楼门楼,门楼里面还有方形门和拱形门两道门,穿过两道门才见“庐山真面目”: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有100多间房间,仁风楼后门通十甲尾,十甲尾巷道四通八达。正是由于仁风楼前后两门的便利,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率领余部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将总指挥部设于仁风楼,在这里历时一年有余的与清廷抵抗的日子。仁风楼历经170多年风雨,副楼也已破败不堪。
细数红杏坊的历史遗迹,有比潮州开元寺还早200多年、具有1498多年历史的大觉寺;有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构筑防御工事西来庵炮楼、伯公巷南北炮楼;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建,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的梅县商会旧址(周恩来曾于1925年4月26日在梅县第九届商会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发表了演说,并与钱大钧、黄柏远及商会代表合影留念);有700余年历史,因其经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的“六朝黄屋”;有1987年公布为梅县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重新公布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朱云卿故居百福堂等等。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刀光剑影也在岁月中沉息。而这些历史遗迹,向人们昭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平的重要。
◆逛老街古巷◆
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中华街、辅庭路、油罗街,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城地名,就是红杏坊的所在地。这些被岁月打磨得面目模糊的老街古巷,宛如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静静地等待着日出日落的更迭。
独自一人,或者一家大小,抑或三五好友,在红杏坊,逛老街古巷,观老旧行当、品传统美食,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一个爱美的女子,穿一袭古典的旗袍,在古巷款款而行,想象你就是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偶遇才子的佳话也许会在不经意间上演。如果你有一个怀旧的情结,缓缓行走在老街古巷,旧时光会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掏尽你记忆深处的喜怒哀乐。如果你是一个嘴馋的吃货,老街最能满足你的舌尖享受,所有的客家传统小吃,老街都有保留。累了,饿了,找个美食店,美美地吃上一份精美小吃,你会觉得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不过一份久违的美食。
红杏坊为古嘉应州经济、文化中心,虽历经岁月侵蚀,但更加丰满凝重,是老梅城不可湮灭的风景。所幸梅江区委区政府已有部署,在不久的将来,红杏坊将与攀桂坊一起,成为千年嘉应古城的打卡之地。 (朱红娜)
新闻推荐
提升履职水平 畅通民意渠道 梅县区丙村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凝聚各方力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丘佳溢通讯员钟宇亮作为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的主会场,“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工作正全面铺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