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旱鸭子”带出一条致富路 省定贫困村五华县潭下镇大玉村蹲点采访纪实

梅州日报 2020-06-08 08:50

蛋鸭养殖场里,工人正在撒饲料喂鸭子。(林翔摄)

●本报记者李莹赖锋

特约记者张炳锋潘炜玲

知道大玉村,缘于一枚鸭蛋。

今年4月24日,五华县举办“县长直播带货,助力脱贫攻坚”直播活动。直播过程中,五华县潭下镇党委书记李杜强生吃鸭蛋,许多网友直呼“是个狠人,我买了!”在这场1小时的直播中,“桃花缘”品牌旱鸭蛋热卖,销售额达18万元。这枚旱鸭蛋,正是来自于该镇的大玉村。

大玉村位于潭下镇北部山区,从镇里驱车,沿着两山间蜿蜒的水泥公路,走上五六公里就进了村。“大玉村面积有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有3万多亩,山不高、山坑多、生态好,是畜禽养殖适养区。”同行的潭下镇副镇长吴恺平指着沿路不时经过的山坑鸭场告诉记者:“2015年大玉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200元,村中没有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多年来一直是"空壳"。随着这几年引进蛋鸭、肉猪养殖企业,带动一大批村民成了养殖户,过去那个贫困村现在已经甩掉"穷帽子",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15200多元!”在一阵爽朗欢快的笑声中,本报记者踏上了“旱鸭蛋”寻访之旅……

旱鸭子“住”进村

全产业链“生金蛋”

踏进大玉村青沟塘蛋鸭养殖基地,远远便看见成群的鸭子在山坡上撒欢。这个占地100亩的养鸭基地利用了村里的一片山坡地进行标准化建设,小山坡平整建设了大片大片的鸭棚,山坡下的山坑挖了大池塘,供鸭子们游泳“锻炼”。该基地负责人、腼腆朴素的“95后”小伙蓝文杰说起“旱鸭子”时眉飞色舞:“普通的蛋鸭养殖都是"水养",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旱鸭子"仅允许鸭子在幼苗阶段可戏水,待其到了产蛋期,便一律赶到大棚内"旱养"产蛋,这样做既环保还有助于提高产蛋率,保证鸭蛋质量。这可是我们公司项目的一大特色。”

“嘎、嘎、嘎……”正是“饭点”时间,基地的“旱养”大棚内传来鸭声一片,基地工人一边撒饲料一边唤着鸭子,成群的鸭子一个个昂着头欢快地跑过来“抢食”。“我们这个基地养了4万多只鸭子,种鸭1万多只,其它都是蛋鸭。鸭子长到18个月以后就换苗,老鸭子还可以供应市场。这里的鸭子可幸福了,平时要定时听音乐、下水游泳、放养运动,棚内地板随时保持清洁干燥。这些蛋鸭都是健康快乐的"青壮年",产出的鸭蛋生吃当然没问题啦!”蓝文杰笑着说。

记者采访获悉,去年建成投养的青沟塘蛋鸭养殖基地,是梅州市桃花缘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潭下镇的6个蛋鸭养殖基地之一。仅在大玉村,该公司目前就建设发展了3个蛋鸭养殖基地,年产蛋量达2500多万枚。

2016年,大玉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村里相对贫困户有83户321人。如何带领这个“山、散、边、穷”的小山村和贫困村民实现脱贫奔康?帮扶该村的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驻村工作队想了不少办法。“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造血"项目,能够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参与进来,大家走劳动致富道路。”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唐红对记者说,经过调研考察,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潭下镇党委政府一拍即合,决定发动2017年镇里引进的梅州市桃花缘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大玉村作为适养区的自然优势,建设蛋鸭养殖基地。村里投入扶贫资金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并依靠公司已建立的蛋鸭养殖、深加工和电商销售网络,走全产业链发展的道路。

一业引领来百业兴,旱鸭子“生金蛋”照亮了大玉村的脱贫之路。在大玉村与百安村交界处的“桃花缘”鸭蛋加工厂内,各基地生产及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的新鲜鸭蛋被第一时间送到这里。挑选、分类、腌制、包装……厂房里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制作咸鸭蛋、皮蛋。“预计端午节会迎来一波销售高峰,所以大家都在紧张准备货源。”蓝文杰说,公司生产加工的鸭蛋目前主要销往惠州、东莞、香港等地,公司还建立了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确保销售量。“五华县委县政府非常支持公司的发展,在河东工业园为我们规划了22.5亩的用地,用于建设蛋制品及肉鸭加工生产线,继续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旱鸭养殖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从“不欢迎”到“常来”

帮到实处扶进心坎

“我们发展蛋鸭养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养鸭子技术要求低,村民接受度和参与度高。”唐红告诉记者,在桃花缘公司的带动下,当地已有83人实现直接就业,并以“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带动32户农户加入了养鸭行列,其中大多数为贫困户。

“阿碧,在家吗?你家来客人了。”“在家,快进来坐。今时不同往日了,要是换了以前,我可不"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午后,记者在唐红和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该村脱贫户蒋仕碧的家中,大家还未抬脚进门,便听到了这一番对话。

“以往穷,家里没件像样的家具,客人来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怪不好意思的。”等大家坐定,性格内向的蒋仕碧渐渐打开了话匣子。她家是大玉村典型的贫困户,夫妻俩一直在家务农,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读书的小孩,平时耕田卖稻谷,收入仅够糊口。去年村里引进了蛋鸭养殖项目,她在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引荐下,到青沟塘蛋鸭养殖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今年春节,她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套木质大沙发,家中条件得以改善。“现在我很欢迎你们再来,常来。”蒋仕碧热情自信地邀约客人常来做客,看她家生活的红火变化。

“你家的鸭子长势这么好,下个月应该就可以卖了吧?回头我就先帮你联系好买家,争取卖个好价钱。”从蒋仕碧家出来,唐红看见村里的贫困户陈文娟正在小溪边放养鸭子,于是跑过去察看鸭子的长势,顺便商量肉鸭的后续销售事宜。两人挥汗谈笑间,今年的丰收已经在望。

“企业带动效应好,我们也不能"闲着"。去年以来,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也购买了2000多只肉鸭苗,发放给村里的贫困户养殖,同时还制定了奖补措施,贫困户每养一只鸭可以获得奖补15元,并以订单的形式帮他们销售。”唐红说,去年,家里因病因学致贫的陈文娟依靠肉鸭养殖收益3000多元,还得到了2000多元的奖补。尝到甜头的她,今年把养鸭规模扩大到了200多只。

帮扶单位给力,扶贫企业也尽显担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鸭蛋出现了滞销,每斤的批发价也跌到了3.5元。”蓝文杰告诉记者,公司仍按每斤4.5元的保底价格跟合作贫困户收购鸭蛋。“原以为自家的鸭蛋会卖不出去了,没想到公司还是按以往的价格跟我们收购,感动之余我们脱贫奔康的信心也更足了。”贫困户张国东说,他家的300多斤鸭蛋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仍然卖了个好价钱。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大玉村83户贫困户321人已经实现全部脱贫。

从“一”发展到“多”

“脱贫引擎”动力更足

“走,带你们去看看我们村的养猪场去!”大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道光乐呵呵地对我们说,除了养鸭子,大玉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肉猪产出地。

卢道光告诉记者,作为畜禽养殖适养区,大玉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一方面优势资源抛荒,另一方面,群众致富无路、就业无门。“在帮扶单位和多方支持下,村里因地制宜发展蛋鸭养殖、生猪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带动,村里已经成功摘掉了"穷帽子"。”他说。

“村里养猪户有几十家,规模以上养猪户有10多家。育朋哥家的这个猪场是村里目前规模最大的其中一个。”在五华富兴猪场门口,卢道光介绍记者认识了猪场负责人陈育朋。

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当地镇村干部把在外创业的乡贤陈育朋“请”了回来,在大玉村创办五华富兴猪场,引导其投资2000万元打造现代化养猪场。其中,村里投入扶贫资金160多万元,带动村级的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事业。至2019年底,该养猪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年产肉猪量达到2000头以上,带动当地83户贫困户分红收益。

继续走马大玉村,记者看见许多光伏发电板整齐遍布于村中多栋楼房棚面,烈日炎炎下,正源源不断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产生经济效益。据了解,自2017年起,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共统筹资金120多万元,在村里分三期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现如今每年能为村集体创造17万元收益。

如今,在蛋鸭养殖、生猪养殖、光伏项目三驾产业“马车”的拉动下,大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能达到38万元,成为贫困户分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稳定资金来源。“扶贫事业刚刚起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各种"造血"产业,从"一"到"三"再到"多",实现小康的好日子不会太远喽!”卢道光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手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勤劳实干出来的。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一系列扶贫帮困政策支撑,离不开帮扶单位扎实有效的精准帮扶,但最主要的是要靠贫困户自身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大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当地干部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从“一”到“三”再到“多”全心全力探索发展扶贫产业,逐渐摸到了脱贫奔康的“门路”;当地企业提供就业条件,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户自食其力,创造幸福生活。村民蒋仕碧通过就近就业,辛苦攒下钱买了第一套“像样”的家具,人也因此变得自信从容;陈文娟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仍不敢偷懒,发展起了肉鸭养殖事业,慢慢尝到致富甜头……大玉村的脱贫致富故事,让我们感动之余,更加印证了“勤劳实干致富”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蹲点中,记者感受到,做好扶贫工作需要帮扶责任人既真心实意“扶一把”,又要适当“放把手”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出来,让“自力更生”的理念在贫困村贫困户中达成共识并付之行动。唯有这样,脱贫致富才能行稳致远,贫穷的日子才能真正一去不复返。

新闻推荐

省工信厅、省财政厅联合调研组来梅调研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本报讯(记者方俊鹏曹优生)26日至27日,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剑,省工信厅总工程师、一级调研员张振祥率省工信厅、省财政厅联合调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