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名家风范 求清古厚奇之格调 访梅州籍青年书画家翁炯新
●本报记者李少凤
翁炯新,1975年生于广东兴宁,字羽同,号丰子径人等,现为广东省商业美术设计行业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番禺区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曾入展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展、“敦煌书法节”全国书法大赛和全国书画小品展、全国“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西泠印社首卷书法大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笔歌墨舞”双拥书法展等展览;曾获广州市第七届群众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广东省书法篆刻展“南雅奖”,广东省书法·摄影·美术展银奖,广州市文艺奖。
作品散见于《美术报》《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南方日报》等报纸杂志,著有《三友书画选》《翁炯新书法集》《张泽明·翁炯新书画小品集》。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特别的照片:在一张冲洗出来的照片上,又添有水墨的痕迹,添加的新内容融合在图片原有的旧作中,成就了一幅新作。旧作新作都出自著名画家刘济荣之手。而冲洗照片、保存此照,以及收藏图片中的作品原作之人,也均为同一人——翁炯新。生于1975年的翁炯新,因其酷爱书画,且同是兴宁老乡,与书画界德高望重的刘济荣先生结为忘年交,常得到刘老的点拨。翁炯新这个后学,颇受长者赏识,除了刘济荣,余菊庵、莫仲予、徐续、王贵忱、罗镜泉、曾景充、吴静山等书画名家也都曾不吝传道解惑,助其成才。翁炯新倍感荣幸,常常感慨定当勤耕苦学,方不辜负厚望。
感恩艺术领路人
翁炯新出生在兴宁市新圩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爱上书画,源于宗亲翁志权先生。翁志权是当地一位小学校长,擅长书法,每临近春节,他就为乡亲挥春。看着那一幅幅遒劲有力、飘逸灵动的对联,当时还是小学三年级的翁炯新对书法产生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他提出想学书法,翁志权满口应允,成了翁炯新的书法启蒙老师。“学习是从临唐楷开始的,记得当时没有砚台,是我爷爷用一块"火砖"制成的,虽粗糙,但实用。纸多是用一些旧报纸,就这样坚持了几年,基本掌握了一些写字的技巧,五年级时还在学校书画比赛中获奖。”翁炯新笑着回忆道。
虽是小奖,但这给了翁炯新不少鼓舞,让他对书法的兴趣日益浓厚,自然而然,初中毕业后,翁炯新选择报读了中师美术科,这让他打下的一定的美术基础,艺术之路犹如马拉松,也为他以后的漫长的自学之路作好了铺垫,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很庆幸自己在20多年的艺术道路上,遇到不少好老师,让他能持之以恒,迎难而上,不断前行。翁炯新告诉记者,他在求学的道路上,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那就是他的舅公邓崇禧先生。邓崇禧曾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知道炯新热爱书画,给予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他常写推荐信或打电话,让他有机缘拜访很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而从这些前辈身上所受益及影响,绝非学校教育中所能触及的。
在诸多师长中,翁炯新尤为感激恩师莫仲予先生。据悉,莫仲予的诗、书、琴、印四艺俱精,而其章草书法更是独步当代岭南书法。翁炯新感激道,每每他有事向恩师请教,莫仲予都会倾囊相授,谆谆然无所吝惜。师生交往,有一件事让翁炯新永生难忘。此前翁炯新也临习过不少前人章草法书,一天,他自信满满地将一章草书手卷呈给莫老求教。原以为恩师会大大表扬一通,没想他只说了句“格调气息还不错”,接下来就是批评,说“线条浅薄、用笔太直索,有些章草法也不甚规范等等,当时场面有些尴尬和难堪,接着他又和蔼为我讲解章草古今名家的优缺点,讲述他个人对章草书的理解,及其老师王秋斋又是如何学习书法……”翁炯新听完心中很是惭愧,怪自己过于浅薄。接受了恩师教诲后,常以此督促、鞭策自己,章草难写,一定要好好下苦功夫!若干年后,翁炯新又写了一章草书手卷,战战兢兢嘱请莫老在拙作卷尾写几句跋语。没想到他欣然允许,“……炯新善书,下笔大有古意,尤善章草,此卷韵味宛转,前途未可限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晚辈的无限期待。
与刘济荣的交往
刘济荣先生是1949年以后国内学院教育体系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及谦逊和蔼的处世态度深深感染了翁炯新。2008至2014年那几年,刘济荣写字兴致很高,“每次去拜访,刘老都会拿出不少书作同赏,有时我也会心直口快说一些自己的见解。认为有理的,他也会很乐意接受认同。”翁炯新回忆,有一次,他觉得落款字有点大,便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刘老听完立刻说,总觉得哪里不顺眼,你找出毛病来了。说完俩人相视而笑。他褒掖后学,谦逊和蔼,真实,也善良得让翁炯新这个后辈感动!
至于在照片上再创作的趣事是这样的。翁炯新喜收藏,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外地画廊网站上看到一幅刘济荣的早年旧作。为了避免买到赝品,翁炯新寻思先将网上图片下载冲洗出来,让刘老师看看再作决定。刘老师确认是他的旧作,还说起此画为谁所作、作于何时等,就是不明白为何流入民间。他鼓励翁炯新买下,说完便顺手拿起毛笔在照片上横涂竖抹修改起来。仅一刻工夫,整幅画焕然一新。购回原作后,拿来与刘老过眼。刘老直接补笔润色,还教将上款的边画裁去,即时一幅佳作又诞生了!“类似这种修改旧作的事情,我亲眼看见了几次。刘老从不否定自己早期作品的不足之处,认为可以再润色的,他从不手软,会大刀阔斧地改。这也是我们后辈值得学习的地方!”翁炯新说道。
在诸位名师身上所学到的东西,让翁炯新受益匪浅。他也常将诸多书画技法付诸实践,慢慢地,翁炯新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国画贵于情思,重在写意,强调中国画创造意象,讲究气韵,追求不似之似的高度概括,着重骨法用笔,这样画面才更有精神并且耐品,而这些技法与书法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而在创作风格上,“清、古、厚、奇”是他一直以来的审美取向,至于要达此格调,怕是“越想求越不能得”。不过他始终相信,学习之事,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事情。
说起家乡梅州,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翁炯新来说,家乡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土。他常常回家,与家乡的许多书画艺术家也常有交流。他一心想着,尽自己薄弱的力量,多为家乡的艺术发展搭建桥梁。2005年,他在兴宁组织策划了一场“名家书法邀请展”,展出近百幅全国名家的书法作品,让当地书法爱好者大开眼界,也吸引了不少兄弟县市书法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我衷心希望家乡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也很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翁炯新深情说道。
新闻推荐
梅州市与广东农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张爱军朱正罡出席 授信500亿支持梅州 三农和重大项目建设
本报讯(记者罗诚浩)昨日,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建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金融服务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