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积淀的芳华

梅州日报 2020-06-05 08:57

◇陈华

梅城“红杏坊”吸引我的不仅是雅涵诗意的地名,更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浓郁的文化色彩和一串串人文故事。虽然相距不远,多次计划拜访,但迟迟未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向往越来越浓烈,初夏,与文友相邀,一路西行,迫不及待与“红杏坊”幽会。

红杏坊隶属梅江城西,起初圈地为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随着城区的改造,如今扩展到包括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等地带。

沿着蜿蜒而深长的小巷走入红杏坊,扑面而来的印象是恬静,四周弥漫着农耕文明的泥土气息,房前屋后皆是菜园葱茏,瓜果飘香,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包围,座座建筑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光是名字都涵盖了书墨清香,我感觉大脑的数据盘在无可抗拒地输录着鹤和楼、醉经居、仁风楼、 贻谷楼、都察院、节操楼、秋官第、联科第的名字,它们与“红杏坊”一样雅俗兼并,充满人间烟火,也倾注诗情画意,情不自禁让走读的你多了一分好奇,许了一份认真。

视线里,曲径通幽的小巷串起了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它们大致都为门口一口塘,大门朝街,门后是厅堂;门脸不大,那是主人的谦抑与内敛,厅堂敞开,则表达主人的轩昂与豁达,门窗、栏杆、屋檐到处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都有不同的魅力,这些元素构成了红杏坊的雅致,精致得宛如江南古镇典雅清幽,古朴挚醇,我想,如果四处弥漫的宁静是社区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风则是红杏坊的内涵。

行走“红杏坊”,寻找的是历史风华,收获的是岁月的韵味,不仅有走的空间,更有读的韵味,较之与和谐的自然风光相比,它的历史人文景观更具特色。

清康熙1668年至1678年,王仕云知县为带动当地的文化建设和读书风气,于1673年在大觉寺倡建了坊表,题名“望杏坊”,虽然作为建筑物的“望杏坊”不幸溃灭了,而以“望杏坊”的命名却幸存了200多年,直至民国被更迭为“红杏坊”延续今天。建筑果然是站立的历史,是凝固的文化,是人们希冀的符号。“红杏坊”没有辜负王知县寄予的殷切希望,它见证了科举时代社区人文鼎盛的荣耀。

据资料记载,科举时代,红杏坊脱颖而出,孕育文武进士举人17人,贡生秀才无数,最让我们惊讶的就是此刻身处的都察院是火神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的祖居,“中国的速度”非凡,而作为梅城人也风采。兜兜转转,烈士黄芸故居墩睦堂,朱云卿故居百福堂,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仁风楼……每一处都有说不完的文人雅士传说,每个角落都有传颂不衰的经典故事。这里一座座民居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名片,勾勒着社区昔日的卓越和辉煌。在“鹤和楼”,我不得不把脚步放慢又放慢,这个风格迥异、融汇中西的不对称建筑民居,便是梅州最后一批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聪的故居。梁先生一世善诗文工画,桃李满天下、把毕生奉献给梅州中学的讲台,培养出林风眠、李金发等仁人志士,人杰地也灵,他的堂姐梁浣春则是嘉应州女子学校的创始人,为梅县女子教育的开行率领先锋。我情不自禁啧啧赞叹。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名人,就如没有月亮的夜晚,即使繁星闪烁,始终缺少月色的清辉。“红杏坊”的精华锐气恰恰是梅城璀璨的明珠。

“红杏坊”是诗意的,每一个景点都不需要刻意寻找,穿行中,你都会发现惊喜和赞誉,生态、民居、小桥、池塘、老街、老行当……他们巧妙地串联一起,勾画出和谐秀美的市井人生。“红杏坊”是典雅的,汇纳的是气质、氛围和生存态度,它需要我们慢慢去触摸、去品尝、去感悟。她宛如一首包含经典的诗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又如一颗无价的珍珠,从遥远璀璨至今,是活化的历史博物馆,抖落的是岁月,积淀的是芳华。

新闻推荐

梅县区组织党外人士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提升履职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梅县区委统战部组织该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联负责人及统战系统干部等14人,深入梅县区西部乡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