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
●邱小军
父亲离开我们转眼就快两年了,虽然时间可以冲淡些许的悲伤,但内心深处的彷徨至今还是难于释怀,心里一直是空荡荡的,特别是春节后这段时间,由于防控疫情的原因,居家时间多,更是时时伤感。
记得前年7月21日,那是个周六的上午,我和爱人到父母家看望两位老人家,刚问候完,父亲就悄悄地告诉我,今天他骑单车去买菜时,头有点晕,感觉车头一直在摇晃,还差点从车上掉下来。当时我一听,就觉得事情严重。印象中父亲很少说到身体不舒服的事,他是军人出身,几十年来在我们面前一直是“硬汉”的形象,且天性乐观,不到特别难受是不会主动诉说自己身体不适的。我马上与家人商量,尽快送父亲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父亲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两个星期后,老人家在医院溘然去世。
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的突然离世让我完全无法接受,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之路也从此由彩色走向黑白。
性格坦荡,生活简单
父亲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父亲参加革命工作是从“军营”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从大埔县百侯镇的大山里面走了出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服役,最后转业到福建地方工作,父母晚年随我们一家回广东梅州居住、养老。
父亲的一生很平凡,他所走过的路也是很多他的同龄人所经历的。但在我眼里,父亲又是那么独特,那么“硬核”。我觉得父亲的一生可用八个字来形容:性格坦荡、生活简单。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的母亲有件事托父亲帮忙。事后的一天中午,同学的母亲送来了一小袋苹果,现在想起来这是当时正常的人情往来。但父亲很生气,当天下午上班时用自行车载着我,到我那位同学家把苹果送了回去,还跟同学的母亲说,若不收回去,就要把东西丢在门口等不近人情的话。这件事虽过去很久了,我却一直还记得。那时父亲的态度“生硬”可能造成我一定的“惊恐”,但却在我人生观的形成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这种性格也造就了他一生清贫、一世轻松。
还有一件事,我亦记忆深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当时的高中毕业生能通过高考,不仅仅是现在考上大学那么简单的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就等于工作都“稳定”了,“干部”身份有了。所以为人父母高兴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记得当时父母做了一项重大决定:送礼。他们分别向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老师每人送上两斤猪肉,并告诫我:要好好记得老师的好,如果没有老师的培养,凭你小子这次怎么能考上大学!要知道按当时父母的工资水平,两斤猪肉的礼绝对是“大礼”。父母的这种“感恩”思想,也影响了我的一生。以后不管走过了多少地方、多少单位,遇见多少老师、同事、朋友,我都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往来关系,从中也让自己在情感上充实幸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刚调回广东工作,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和所从事的职业差异,曾经有一段时间工作不顺,情绪比较消沉。父亲发现后,并未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淡淡地对我说:换一个新地方工作生活,肯定会有个适应过程;再说,他那里不是还有一份退休金吗,也够我们一家人日常的生活费了。父亲这个看似“没什么内容”的谈话,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后来,我积极调整了心态,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忠诚于党,体恤家人
父亲作为一位老党员,和其他同辈人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党和事业绝对忠诚和绝对服从。
记忆中,父亲到地方工作后前前后后调动了几个单位,好像每次变动都是来去匆匆,接到通知,二话不说,立马报到。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刚上初中的时候,有天中午放学回到家,父亲已经在家煮好饭等我,吃好后父亲告诉我,他被抽调到农村去当工作队长,而且下午就要出发,而我母亲在这之前已经先到农村参加社教工作去了。父亲随即交代我的生活,无非是“无论如何都要按时上学”,“回家自己煮饭”等等,还特别交代“记得喂家里的几只鸡(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多家庭都养几只鸡改善生活)”。父母都下乡后,我自己一个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鸡生病快死了(也有可能是饿的,当时的情况实在想不起来了),因为怕鸡死了,我急忙找到单位食堂的大师傅(当时我们家就住在父亲单位)把鸡宰了并处理干净。当天下午搭乘父亲单位的便车,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父亲下乡所在地, 将处理好的鸡交给父亲,没想到父亲没有责怪我,还夸我这件事处理得及时。当晚,他们工作队还用我送去的鸡好好改善了一次生活。
父亲平时不多管事,也不多理事,但他绝对不是个不近人情的人,虽然他很早就离开老家,可在内心深处对家乡人特别是兄弟、亲戚还是时常牵挂。前几年,我最小的叔叔生病来梅州市人民医院做手术,父亲不顾已八十高龄,和母亲一直等候在手术室外两个多小时,直至手术成功叔叔出来后,才放心回家。前年春节,久病在床的三叔在北京突然去世,我还记得当时父亲接到电话的那一刻的神态,完全是个老人的茫然和无助,随后不吃不喝一连躺了两天才起床。再有当年弟弟大学刚毕业,正好碰到国家政策第一年实行“双向选择”,我目睹了一向不善求人的父亲,拉着老脸到处找人打听的经过……
一生清贫,一世轻松
父亲一生清贫,父母的工资培养了我们兄弟两个,同时要负担老家的祖父母,还要接济外祖父母。但老人家自己觉得很满足,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十分简单,父亲身体一直很好,这可能与他年轻时候当兵经历并对自己生活的自律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得益于他的豁达和坦荡。
平时在家里一直都是父亲买菜、烧饭,买肉时较好的瘦肉、排骨之类他很少问津,买得最多的是“一刀切”三层肉或者其他杂骨,青菜也尽量少买时蔬,买得最多的还是豆腐,有时直接就着腌制的萝卜送饭解决一餐。父亲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每次外出或回老家都要穿戴整齐,甚至衣着有点“光鲜”,实际上他也就那么一两件好点的外衣,而且一穿就是好几年,平时在家基本穿内衣、旧衣。他曾经得意地向我爱人展示过一条用了四十多年的围巾,除了颜色有点陈旧外,保存良好,前几年冬季气温低时还在使用。
父亲回梅州居住这些年来,很少提出要外出旅游什么的,除了偶尔到福建弟弟家小住几天外,基本不出门。我分析他一是心疼钱,父亲退休早,退休工资并不高,而且这方面从不向子女开口的。再就是他简单生活的天性。晚年父亲最大的享受可能就是,周末休假时,我开车带他到梅城周边游,然后就近来个简单的午餐,再一起回家。
父亲还有个特别的个性就是不麻烦人,不轻易求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现在想起来,作为儿子,在照顾老人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就在父亲去世前两天,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那天上午他上厕所,还是坚持自己下床,不要人搀扶。父亲直至生命的尽头都是坚持“生活自理”。
“从不求人”的父亲,在去世前一年还是让我替他办了一件事。其实当时他身体没有一点征兆,可能他自己觉得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得考虑,于是有一天,他说有个事需要我去办:准备就近在梅城郊区买块公墓,安排他自己的后事,这样做既符合政策,又方便了子女。
这就是我的父亲,就连身后事都为子女想好了。
谁又能想到这过后不到一年,一直身体健康、无病无痛的父亲会突然生病又很快走向生命的尽头。直至父亲去世后,我们在办理他的医保手续时才发现,父亲退休二十多年都未曾用过医保,这是他老人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享受医保。
失去至亲的痛,只有经历了才能体会到。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愿九泉之下的您仍然坦荡、简单!
新闻推荐
曾尚忠到大埔督导挂点联系重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强调 发展壮大陶瓷产业实体经济
本报讯(记者刘润涛)昨日上午,副市长曾尚忠到大埔县督导挂点联系重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曾尚忠先后实地察看了大埔县高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