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马图村以党建引领以文化聚力以茶业支撑打造绿色产业富民村 老区焕新颜 茶农奔小康
●本报记者王玉婷林玉莹
特约记者胡金辉
九龙嶂下马图村,青山环抱,绿水绕村。临近傍晚,三五村民在村里红色文化广场聊起好收成,个个笑盈盈。村民胡碧云指着远处自家茶园,难掩得意神色:“日子越来越好啦,以前挑担走路,后来骑摩托车,现在家家户户都开着汽车上山采茶咯!”
地处粤东莲花山脉高深山区的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家家户户门前或放着大锅、或摊着茶叶,不时飘来阵阵茶香。这一片片茶叶承载着茶农梦想、承载着红色记忆,成为了强村富民的产业,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让马图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走上了小康路。
路通带来百业通
龙头带动产业兴
相传在1929年,朱德率领红军进驻马图村,看到当地百姓生活艰苦,便将一大袋从闽西带来准备运到井冈山的茶种留下来,送给了当地农民。“红军茶”由此在马图村生长繁衍下来,红军精神也在马图人心中生了根。
但昔日的马图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是一条42公里长的砂土公路,有好茶叶却没有好销路。2003年,马图村被列为广东省级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村民纷纷外出务工。2004年,得益于国家“村村通”公路工程,这条砂土路被改造成3.5米宽的硬底水泥路,由此运送出了富村民的茶叶,迎来了强产业的“龙头”。
“路好走了,人才才能进来,才愿意留下,"空心村"慢慢变成了"回流村"。”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饶富强回村投资,由村委会参股、村民自愿入股,成立了“马山茶业”。他将改良的种植管理技术带回村里,带动农户规范化种植茶叶,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向农户收购茶青,拓宽了产销路子。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挑着茶叶要走8个多小时到镇上卖,一斤就卖几块钱,好的也只能卖二三十块钱。有了"马图茶"品牌以后,一斤茶叶能卖到80块钱。现在名气响了,一斤卖200元左右,还不愁销路。”今年77岁的村民饶芦源家里世代种茶,以前靠纯手工制茶,产量低,现在家里购置了现代制茶机器,儿子接了他的班,产量销量都上去了。
马图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马山”“马图”等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下,茶叶种植从零散、无序到规模化、标准化,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到2019年,马图村共有870户茶农,茶园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48万斤,年产值8000多万元。仅茶叶一项,全村年收入超10万元的茶农达到80户,全村人均年收入1.5万元、比2007年翻了10倍,还带动了周边多镇进行茶叶专业化种植,为乡村振兴起到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党建引领筋骨强
文化聚力后劲足
从海拔近千米的马山生态茶园基地下来,沿着蜿蜒的山道,循着先烈的足迹,走到见龙居下。91年前,这里曾是红四军军部,朱德在此住宿三天两夜;如今,革命旧址修缮一新,已成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当年,马图村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是粤东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留下了燕翼居、得震楼、八士炉、西华寺军事培训学校等20多处革命遗址。
在这个有着红色历史沉淀的村落,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尤其突出。正在自家茶园忙活的村委会主任饶富活,既是党员干部,也是种植大户,种有茶园约25亩,年产值超过10万元。据饶富活介绍,马图村“两委”7名干部里,有5名是党员干部,有4名是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每年茶叶产出在几百斤以上,党员的致富带头作用明显。
“我们鼓励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担任村"两委"干部,给马图村的发展带来活力。”龙岗镇党委书记吴鹏鸟表示,在丰顺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后,龙岗镇还组建了一支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红军后代、百姓宣讲员等组成的红色文化弘扬志愿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红色文化教育宣传志愿服务,让马图村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更广泛传扬、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凝聚起发展的力量。
龙岗镇驻马图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饶德州表示,马图村将坚持“党建领航、实业强村、产业富民”理念,发展茶叶产业,同时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红色资源,重点打造红色革命文化与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推动实现振兴发展。
新闻推荐
潘田种植蓝莓带动百人就业 该镇蓝莓基地100多亩,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图为游客在蓝莓基地采摘蓝莓。“这里不仅可品尝到新鲜的蓝莓,还可享受采摘的乐趣,现摘的蓝莓口感鲜嫩多汁,甜酸适口,是老少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