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第一书记孟昭锋:用好科研方法论 博士扶贫有一套
孟昭锋(左一)入户向丘许泉夫妇了解今年的蔬菜种植情况。梁时禹摄
编者按
榜样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前行的力量。脱贫路上,需要榜样引领。为进一步发现、挖掘、宣传脱贫攻坚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凝聚力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即日起,《南方日报·梅州观察》推出“脱贫攻坚榜样力量”系列报道,讲述梅州脱贫攻坚人物故事,敬请关注。
“钟大哥,去年补种的三华李长势怎么样?今年能有收成了吧?需不需要请技术人员来指导一下?”顶着夏日阳光,梅江区西阳镇桃坪村第一书记孟昭锋走村入户,询问村民钟振苑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对主村道进行拓宽平整后,桃坪村农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不少村民纷纷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量。
“博士就是不一样,知识渊博,眼光长远。”村民们提起孟昭锋就竖起大拇指。然而他刚到桃坪村时,不少村民持有怀疑态度:饱读诗书、高高在上的博士,真的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吗?现在,大家的质疑早已烟消云散,“多亏了博士,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钟振苑说。
“脱贫攻坚战和科研难题一样,虽然内容不同,但是方法论都一样。仔细梳理致贫原因,再对症下药,就可以完成。”孟昭锋说。在桃坪村这个小小的村落里,任“第一书记”的孟昭锋演绎了历史学博士的“平凡”与“神奇”。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只要扶贫劲头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们桃坪村山特别多,"九山半水半分田"说的就是我们这。”操着一口浓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孟昭锋将桃坪村的情况向记者娓娓道来。“贫困户住得散,9个自然村分散在2.7万多亩的群山中,特别具有山区特色。”
孟昭锋性格开朗、笑声爽朗,山东人的特点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认生,刚到村子的第一天就和村"两委"干部打成一片。”在桃坪村党支部书记杨耿辉眼中,孟昭锋与他心目中想象的博士完全不同,有着读书人的书卷气,但也有着农村人的淳朴;能与领导款款而谈,也能与村民唠家长里短。
“我是在村子里长大的,爬树掏鸟蛋、放牛放羊、种菜种庄稼都是我经常干的。”孟昭锋说,“农忙的时候要跟家人一起下地耕作,耙土、播种、施肥,这些活我倍儿熟悉。”
在孟昭锋看来,农村是和谐、快乐的象征,他对农村的热爱与对知识的追求,让他走上了脱贫攻坚的道路。
2010年,孟昭锋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研究历史文化学的他进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工作,负责整理与研究历史档案。一次组织学习的机会,让他产生了投身精准扶贫工作的想法。
“当时我在市委党校参加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有很多理论听起来十分新颖,让我有了实践的念头。”孟昭锋说。
2018年,前任省定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长扶贫工作即将结束,孟昭锋知道,他的机会来了。“当时组织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参加扶贫工作,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这既是我回报农村的机会,也是理论实践的一个平台。”
契机的到来,让孟昭锋欣喜万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孟昭锋感到担忧。参加扶贫工作,意味着要与家人分隔两地,要怎么样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梅州与广州不一样,当地人讲的是客家话,并非粤语。在不熟悉本土语言的情况下,如何打开村民心扉?
带着欣喜与担忧,孟昭锋奔赴梅州,踏上了艰辛的扶贫路。
初到桃坪村,拦住孟昭锋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语言。贫困户的普通话不流利,有些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而孟昭锋又不会说客家话,双方的交流成了道坎。“等待已久的机会,总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而结束,只要想做,办法总比困难多。”孟昭锋这样鼓励自己。
起初,孟昭锋走访村民时,需要村干部陪同充当翻译的角色;如今已能大致听懂贫困户说的话。在琐碎却不乏味的日子中,孟昭锋渐渐融入村子,用热爱与知识开始改变贫困户的生活。
善用质化研究方法做好扶贫新课题
扶贫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贫困村所处的地理环境、贫困户个人的脱贫奔康意愿、当地企业的支持程度等,都是需要扶贫干部攻克的难题。
桃坪村为省定贫困村,全村共170户人家,其中有19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9个自然村,由于地形原因,19户贫困户分散居住在不同的自然村。为了便于儿童入学,大部分有条件的村民已搬到白宫社区居住,留在山中的居民仅有20余户,属于典型的“空心村”。
面对这些客观因素,孟昭锋说:“在我看来,扶贫和做科研一样,觉得难是因为没找到方法论,没找准问题的关键点。”
孟昭锋的专业是历史文化学,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会运用到质化研究方法,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观测、实验和分析等,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
“像研究某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会运用到一种叫"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需要深入某些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孟昭锋说。把质化研究方法运用到扶贫工作之中,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不管是孟昭锋还是贫困户,都有些期待。
要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课题,第一步骤便是做“文献综述”,了解村落的背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孟昭锋来到桃坪村的第一个月,就将村里的所有档案都看了一遍。“全村19户贫困户中,7户有劳动能力,大多数家庭都是因学、因病致贫。”
了解背景之后,孟昭锋便与村“两委”干部结伴,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田野调查”。“每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都由极为复杂的因素构成,虽然很多都是因病、因学致贫,但因什么病致贫?病症是否能申请医疗补助?孩子上的是几年级?日常有什么样的开销?这些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孟昭锋说。
进入桃坪村的主村道是一条山路,路面窄且没有护栏,第一次开车进入村子时,孟昭锋替开车的村干部捏了把汗。“刚刚坐车进山的时候,我的手和脚都是僵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掉到一旁的山谷之中。”
“李仕泉、丘许泉、钟振苑养有蜜蜂,产出的蜂蜜销售量不高,一部分原因是包装过于简单,要重新包装;叶云娇有种植蔬菜的基础,可以考虑扩大种植,与强惠农业签订合同保价收购……”在《桃坪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产业统计表》上,孟昭锋将走访入户了解到的情况写到其中。
找准问题,精准发力。2018年12月11日,这一天对贫困户丘许泉来说有些不一样,在村“两委”干部与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租下将军阁下坪村的15亩土地,用于发展蔬菜种植业。“村"两委"干部与扶贫工作队帮我租土地,又出了一些资金帮我在菜地旁建了临时房,还给我发放了肥料,有了他们的帮助,我脱贫的动力十分充足。”丘许泉说。
通过辛勤劳作,丘许泉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一年四季这块地都能生财,奔小康不成问题。”看着满园的蔬菜,丘许泉满怀信心。
看着一个又一个有劳力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孟昭锋感慨万千。“方法用对了,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我最期待的结果。”
用好绿水青山守住扶贫成果
2020年已接近过半,脱贫攻坚战进入尾声。桃坪村19户贫困户均摘掉了贫困帽,村集体经济也在逐渐壮大。
如何守住扶贫成果,夯实扶贫成效?孟昭锋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村有一条千年古道,有高山茶园,我想结合这条古道与茶园,将桃坪村打造成梅江区的休闲地,让大家周末放松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桃坪村。”
孟昭锋这个想法源于去年12月在西阳镇举行的“百里徒步活动”。
活动当天,来自全国约5000名徒步爱好者用脚丈量了桃坪、关肚里、瓦窑坪等8条千年古道,全方位、多角度领略了诗画梅江的秀美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明山村板盖坑,徒步爱好者们还品尝了板盖坑雪莲果、清凉山茶、客家肉丸等土特产,不少人纷纷竖起大拇指,为这些“高山客家食品”点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在欣赏桃坪村的秀美风光之时,又能品尝到村子的绿色农产品,民富、村美,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孟昭锋告诉记者。
孟昭锋说,要把桃坪村打造成休闲地,首先要做的是在保存古道完整性的基础上修复古道,解决古道断裂、残缺等问题,让游客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之中有良好的步行体验;其次需要新建一批具有桃坪特色的农家餐馆,让游客在记住美景的同时,也记住桃坪味道;最后还要做好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将茶园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形成一条完整的茶产业链。
“我知道这个想法实现起来难度大。但万事开头难,只要肯做,总有一天会出成果。”孟昭锋说,这个想法也像科研一样,先提出问题,然后找解决方法,最后解决问题。
新闻推荐
◇黄建新一湾江水,醉在深秋的夕阳里,小舟泛起涟漪,青山的倒影摇曳迷离。紫荆花落英缤纷,点缀长堤。金色的阳光洒在青石栏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