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在呼唤

梅州日报 2020-04-29 09:03

□王荣锦

公元2020年4月18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这是广东省东北部一个千年古村——梅县松源镇寺边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在明媚的阳光下,我踩着春天的脚步,走进了寺边村。

松源河从西向东,在寺边村南边缓缓流淌。河两岸垂柳依依,河中沙渚上有10多头黄牛悠闲地吃着青草,河中有数十只白色或黄色的鸭子在嬉戏游弋;河对面彩山村的山坡上,百花盛开,流芳溢彩,肆意而又安闲——陶渊明先生所描述的桃花源胜景,也不外如此这般吧。

这一派祥和、升平、穆静的景象,让我陶醉,也让我陷入冥想……

寺边村,因其在一座名为“山门寺”的旁边建村而得名。

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热情好客,是寺边村民给人们的最直接的印象。

这里离梅州市86公里,与福建永定区、上杭县只是一山之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使这里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淳朴的民风,而“三月二十六,炒面割猪肉”这一传承千年的民谚,更有着丰富的内涵。

史载:寺边村的先民们原来在山西太原府,世代相袭,都是以小麦为主食,面条、饺子是日常食品。安居松源后,以种水稻、红薯为主,日常主食是稀饭或白米饭。每年秋收以后,他们没有让珍贵的土地闲荒,而是在田里种上小麦,待来年春耕时,就能收割小麦,然后重新犁田、耙田、插秧。

这时,新鲜的小麦,被村民用石磨磨成面粉、制成面条,然后呢,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呼亲唤友,热热闹闹地欢聚一堂,祝福新的春天,祈祷今年夏收秋收都有好收成。

“三月二十六”,这是化石般的传统节日,这是史书上正史野史都未被注释的节日,却被寺边村民过得隆重、热烈,家家户户都流淌着浓厚的亲情、友情。来,看看这个日子里主人为亲朋好友准备的丰盛午宴吧:除了标志性的、色香味俱全的猪肉韭菜炒面条,还有萝卜双丸汤、艾叶焖土鸡、芋仔糍粑、菜干炖扣肉、土猪肉炒春笋、酸菜炒猪肠、韭菜煎鸡蛋、鲩鱼焖豆腐、松源坨仔豆腐、香芹大蒜炒豆腐干、春笋炒牛肉、萝卜炒牛百叶、清炒甜麦菜……大碟大碟地端上来,让人胃口大开、心情大好。有什么酒?客家糯米酒是必备的,如今还有白兰地、红酒、白酒,随便挑选,喜欢喝就行。然后呢,“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个“三月二十六”,已经成了寺边村民特殊的“DNA”,从这里出来的男女老少,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这个“三月二十六”,都会怀念这个“三月二十六”。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粤闽赣边区红色割据的一部分。朱德同志在1929年扩大红军根据地时,曾在寺边村的桐排别墅居住过一段时间。目前,梅县区政府已拨专款,修缮这栋建筑别致、富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别墅。

寺边村老祠堂的王勉、王清华,存爱堂的王静娥,慎余堂的郭玉意等同志,都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现在,虽然他们都已经故去,但是,他们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斗志,仍在鼓舞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这是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

寺边村以“重教兴学”作为文化的传承。现在,这里的人民群众对人民教师仍然尊称先生,例如对王吉祥老师,见面时是称呼其为“吉祥先生”,显得既庄重又亲切。这里的家家户户,都以孩子读书为要事,哪怕是在那艰苦非常的年月,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学,都愿意“把腰带勒断”。

寺边村有名闻遐迩的蔡蒙吉故居。蒙吉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抗元英雄,而且家族显赫,一家三代皆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松源中学校址也在这古老的村落中。后来,村中又有小溪小学、松源中心小学。别看小溪小学规模小,但教学质量却是很不错的。例如,1963年寺边村有4人考上大学,他们都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

在这个古村落中,有34座百年围屋。这些围屋,不仅内部架构和装饰独特,很值得参观游览,就是围屋的名字,也是非常考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例如:存爱堂、树德堂、庆余楼、继绳堂、槐荫堂、志存堂、东昇楼、六吉堂……都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加上这里没有空气污染,没有水污染,没有光污染,没有噪声污染,置身其中,更让人感觉到远离世俗尘嚣的安宁与美好。

夜,万籁俱静。我们围坐在祠堂门口的晒谷坪上,饮茶谈天。周遭的蛙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天上群星闪烁,偶尔见流星划破夜空,虽然是瞬息之间,却如银蛇般光亮,使人浮想联翩……

你什么时候有空呢?请带上你的期盼,来这里与快乐相会。

新闻推荐

梅县区隆文中学 上好返校思政第一课

本报讯4月21日,梅县区隆文中学校长黄国财以《化“危”为“机”勇启航》为题开讲“返校思政第一课”。该课通过云端直播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