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居”乡愁在 美丽乡村迎面来 梅县区规范农村建房,提升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 2020-04-29 06:23

整齐划一、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乡村建筑。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南口镇城建办工作人员对照《梅县区新农村客家民居》设计图纸(右上图),现场监督农村建房情况。曾健锋摄

驱车驶入雁洋镇,连片规划打造的客家特色民居格外引人注目。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立夏将至,骄阳当空。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绿油油的禾苗在风中摇曳,不远处,灰瓦白墙掩映在一片绿意中,那是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点缀其中的,是一栋栋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客家元素的崭新农房。一新一旧,相得益彰,整个村庄俨然一座客家民居博物馆。

自2018年梅县区颁布《梅县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实施细则》以来,侨乡村结合实际,积极探寻古民居保护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在建新房的同时留住古味,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现“居美”,是梅县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梅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部署,把规范农村建房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将客家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如今,规范农村自建房工作如火如荼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从规划图纸中跃然而出。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

政策引导从源头规范农村建房

“潘叔,房子建设进度如何了?我过来看看……”一大早,南口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何富泉便拿着图纸来到侨乡村村民潘德阳家中。潘德阳一边清理门坪一边告诉何富泉,自家的新房已经差不多完工了。

“以前住的老房子是几十年前建的,由于年代久远,前几年成了危房,我们早有拆了重建的想法。”潘德阳告诉笔者,原本打算将新房设计成现代风格,但在政府部门的宣传下,一家人考虑到侨乡村是传统村落,建筑风格要协调统一,体现客家元素,于是在设计时将自己的想法和客家元素进行了结合。

“最后的效果一家人都很满意。”潘德阳说,新房是自家6个兄弟姐妹一起建的,等完善好周边基础设施,预计今年冬天一大家人就能搬进舒适的新房子里。

宅基地乱改乱用、风格散乱无章、一家比一家建得高,还有可能引发道路侵占等问题……过去,梅县区不少村庄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乡村难以美起来。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

为了从源头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梅县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先批后建”原则,先后制定《梅县区农村村民自建自住房屋建设规划许可审批办法》和《梅县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明确使用范围,执行原则,建房条件、建房标准,以及违法建房处罚。同时,授权委托各镇负责本镇村民建房《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核发及管理,督促引导村民依法依规有序建房。

两年间,每当有农村群众建新房,何富泉和镇巡查应急队成员便成了最忙碌的人。“根据政府文件规定,村民建房每户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新建住宅不得超过4层,每户建筑总面积不宜超过450平方米……”每次收到审批申请,何富泉总要一遍遍地和村民讲解注意事项。“只有系统性解决农村的土地管理以及乡村民居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农村"散乱杂脏"的面貌。”

何富泉告诉笔者,侨乡村是传统古村落,村民新建的房屋要和乡村发展相协调,所以自《细则》出台以来,南口镇特别注重对村民的宣传和引导,让大家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建新房,并引导他们在房屋设计中尽量体现客家特色。

据悉,截至目前,南口镇已经和134户村民签订相关承诺书,其中79户已按规定完成建设。

为了强化特色民居建设,梅县区还专门编制《梅县区新农村客家民居》设计图,并免费提供给各镇村申请建房的村民使用,统一规划布局,强化客家特色民居建设。

翻开设计图,一栋栋客家传统民居跃然纸上,灰瓦白墙的传统客家建筑元素铺展在眼前。

“设计图一共有22套,包含经济型、紧凑型、舒适型、豪华型等户型,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图纸,或作为参考。”梅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还可以聘请设计公司自行设计,但图纸需要经过各镇相关部门审批,符合要求的,才能施工建设。

以点带面提升乡村“颜值”

驱车从梅县新城沿省道S223线向雁洋镇出发,一路青山掩映,山花烂漫,道路两旁进行了细致的绿化、亮化、美化。驶入雁洋镇境内,一排排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出现在视野中,格外引人注目。

在笔者前往雁中村村民李良芳家的途中,沿路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绵延至村中,民居都是整齐统一的白墙、灰瓦、斜顶。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敏介绍,李良芳家是村中较早修建完成的具有客家元素的农村建房。

“以前在外地做生意,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地。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房子也建得很漂亮,我和家人更愿意回村里住,也能引导下一代常回家看看,不要忘了根。”李良芳说,由于自己本身从事建筑相关行业,因此在建房时,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不破坏村庄协调性的同时,还能保留个人的风格。

李敏告诉笔者,李良芳的新房建设完成后,许多村民前来了解情况。“一方面按要求报建,改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主动避免发生违规建设的情况,我们也按照上级要求,向村民推荐免费的设计图纸,引导他们规范建房。”

家住雁洋镇叶剑英红军小学对面的村民李传平便是其中之一。“看到这几年村里的房子建得那么漂亮,我动心了。家里的房子住了几十年,正好趁这个机会建个新房。”李传平说。

“近几年,我们通过严格落实农村建房审批制度,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按照"灰瓦白墙斜顶"的客家民居风格建房,着重向群众宣传规范农村建房的优点,来达到强化建筑风貌管控的目标。同时,我们鼓励村民拆旧建新,不占用宅基地。”雁洋镇副镇长王良诚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一户带动一户,一片带动一片,如今,雁洋镇的新建筑在外观上风格较为统一,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风貌。

据统计,自《细则》颁布以来,雁洋镇约有78户新建规范农村自建房。

“规范农村建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王良诚说,只有通过点面结合,规范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村规划发展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能为乡村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梅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部署,从群众日常生活最密切、最直接的居住环境问题入手,把规范农村自建房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出坚持“推进集中、控制松散、引导按图、杜绝违规”原则规范农村自建房,将客家元素融入到新客家建筑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一改过去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让村庄更有看头,群众更有奔头。

常态监管按下乡村振兴“加速键”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在水车镇先锋村,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农村建房工作再次启动。村民罗振明正在加快新房建设进度。

“从图纸审批开始,镇上的工作人员就会对我们进行指导,在设计上建议我们添加客家元素,施工期间也经常过来了解询问,确保不会出现违规情况。”罗振明说。

“村民建房前必须按照《细则》规定进行审批,做到合规合法。”水车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古威龙介绍,在监管方面,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联合镇国土部门工作人员、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等成立巡查队伍,对农村建房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辖区内建房的巡查管控。此外,水车镇还与村民签订承诺书,确保新建农村住房符合规定。

这是梅县区强化规范农村建房常态化监管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加强镇村巡查违章、监察查处的基础上,梅县区成立综合督查组,突击到各镇、各村进行督查、检查和指导,严查违法违章建设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实行责任追究制和干部考核制,在各镇、村设立违法违章举报电话、发放干群联系卡、制定奖励制度,加强与村干部、当地群众的沟通联系,把违章、违法建设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高效管理镇村规划建设。

农村建房管理的破与立,是一个点的突破;以点促面,加强政策供给将带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规范农村建房起步,整治环境卫生、治违建、补短板同步展开,乡村环境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近年来,梅县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让乡村不仅要实现“居美”,更要统筹实现“路畅、街净、河清、村绿”。系列措施下,一幅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接下来,梅县区将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按程序对农村建房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房屋建设风格、外立面等进行严格把关,积极引导村民按客家新民居的要求进行特色建设,并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争取更多的村庄纳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延续和塑造具有客家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村建筑工匠对客家文化特色建筑的施工水平,保障农村建房质量安全。

“我们将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统筹建设的原则,依据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规划编制引导项目建设、项目建设依据规划实施的良性互动,提升村庄建设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梅县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记者观察

做好“结合”文章

破题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村庄没有建设规划,宅基地乱改乱用是多数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痛点,因此,规范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8年,为加强农村建筑风貌管控,将农房建设纳入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梅县区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梅县区农村村民自建自住房屋建设规划许可审批办法》和《梅县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为规范农村建房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先批后建”原则,督促引导村民依法依规有序建房,并以示范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以客家元素为主调,着重做好各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工作,通过精品示范、整体推进等举措,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打造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现代化新农村,梅县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例如农村住房建设人才问题,农村建筑工匠是参与农村住宅建设的主要主体,也是保障农村住宅施工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抓好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和队伍建设是抓好农村建房全局的关键。

因此,梅县区需要从培养建设人才入手,做好辖区内的农村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训工作,强化其对建筑结构和地方特色的认识,提高农村建筑工匠对客家文化特色建筑的施工水平,在保障农村建房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配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布局,将农村建筑与乡村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如何提高广大村民规范建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有待梅县区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笔者留意到,该区于今年3月出台《梅县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其中提到“对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需要实施民居外立面风貌整治(包括屋顶改造及外墙改造)的,采取奖补政策。”笔者认为,这是梅县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规范农村自建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的一个有效尝试。

按图索“居”,规范了农村建房行为,美化了乡村环境面貌,同时也让农村群众的生活更加舒心。梅县区在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要着力做好结合的文章,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与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结合,进一步理清思路、借鉴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的“梅县路径”。

新闻推荐

张晨到梅县区检查学生返校及学校建设工作时要求 做好疫情防控确保校园安全

本报讯昨日下午,副市长张晨到梅县区检查学生返校及学校建设工作,并参加梅县区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会。张晨来到梅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