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桥溪的美丽故事
位于桥溪村村尾的继善楼。何森垚摄
风景如画的雁洋镇桥溪村。宋志锋摄
□赖俊权
我无法走进桥溪厚重的历史,是因为我一再羡慕它的文化气息浓烈;我亦无法拒绝穿越桥溪的纵深腹地,是因为那些传奇的故事和风俗,一再牵动我的思绪。
我不止一次承认,桥溪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古村之一;以前没有去过桥溪,无法体验“沿溪行,忘路之远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去过以后,感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醉人时光,接着欲穷其林,从此害上相思,来了再来,去了再去……
桥溪村位于阴那山五指峰西麓,阴那山自古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
一如梅州山地众多的客家古村落,坐落于群峰之中的桥溪村规模并不大,顺着一条从阴那山群峰蜿蜒而出的小溪,在大概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上,十几座古民居散布在两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没有规划师规划,没有建筑师建筑”。这里处处体现了桥溪村先辈们匠心独运和聪明智慧。
桥溪村的一切,似乎永远以一种等待的姿势,平静平和着,在找寻令人感动细节的同时,其实充盈着许多悠长的故事。
时光流转讲述百年前的时光
继善楼位居桥溪村村尾,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历时12年,耗资12万大洋,由朱氏昆仲继先父维乾公在村中兴建“宝善楼”,后为秉承父志而建,故名“继善楼”,门联“继志述事,善邻新仁”。
继善楼占地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坐北向南,有房64间,厅堂天井5个。采用横向方形布局,中轴对称,正立面为硬山式,山墙屋脊空间高低错落有致,小门饰外檐,正门楼石柱、木轩卷棚,镂空金饰,双狮双凤、彩塑双狮、彩瓷嵌饰、宝瓶花卉等,工艺精湛,富丽堂皇,为典型客家民居“七杠楼”。
继善楼正堂后面侧窗是选用当时的西洋彩色玻璃,时至今天,依然明亮如新,五彩纷呈。“继善楼”的匾额,雄健流利、书法潇洒,由清光绪年间进士胡濬所写的。一楼上厅正面的“友恭堂”牌匾,由清光绪十五年的进士恽毓鼎题写,暗指合建继善楼的五兄弟,互爱互敬,亲密无间。
在继善楼内,原有不少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名家对联。如在镜子左右两边的石柱上,便有一幅清末梅州举人,辛亥革命功臣,民国时期曾任惠阳县县长,梅州历史上五大书法家之一的谢义谦所写对联:“礼乐外昭孝友内植”“贵寿无极喜庆大来”,这块牌匾在2000年前后遗失。
重情重义保持优良的传统文化
晨有清逸,暮有闲悠,人生四季,一路皆是风与景,这就是真实的桥溪。
沿山路缓步入山,溪流一路相伴,清澈的溪水欢快地冲刷着溪里的石块,将时光的印迹刻在那圆润的石身上,溪旁草木茂盛,远山含黛,近列成屏。这是怎样的一副磅礴图景,巍芒间孕育新的希望。
这些普建于清代,具有200多年历史,大部分保存完好,较有特色的建筑有世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世德楼、慎安居、燕诒楼、宝善楼、凌云馆、宝善家塾、宝园、宝庆居、渊庆楼、渊庆又楼、世安居、祖德居、继善楼、善庆楼及逸庐等。
在桥溪村,古建筑群布局完美、天人合一,是与桥溪的先人们熟知传统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站在村口,映入眼帘的有一座历经风雨的建筑。村民介绍,这是该村当年使用的“宝善家塾”,旁边是村里标志性的五彩林,下临潺潺的溪水,与东边的巍巍五指峰遥遥相望,当年的桥溪学子,就坐在教室里,只要推开窗户,就能在如此美丽的风景下,心旷神怡地诵经吟诗。
从五彩林下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一座更加完美的私塾呈现在眼前,这就是位于宝善楼下方的“宝园”。据说“宝园”与“宝善家塾”都是该村的朱氏先人建于光绪年间,但“宝园”显然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元素。
桥溪村村中民风淳朴,世代重文兴教,崇尚文化。朱陈两姓各办私塾,从省城广州、梅城、邻乡聘请名师,启蒙课育族中孩童。后来朱陈两姓合塾建立桥溪小学时,朱氏湘源公(字芷秀)还特撰楹联曰:“圣功蒙养,幼学壮行,正及时就读之年,慎毋负亲师教育;横览五洲,纵观六合,值多难兴邦之日,宜造成世宙英豪”。联挂校厅,以励师生。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来,桥溪村便有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生30多名。
桥溪人的诗礼敦睦传家,还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保持祭孔等传统仪式。在继善楼可以看到,用樟木阴刻魏碑体刊刻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等。这就是独有的特色,也作为一个喜欢客家乡村、喜欢行走和热爱文字的客家人对桥溪的初步的认识和心得,可能不够准确与全面,期待更深入的故事分享。
新闻推荐
捐赠仪式现场(张纯芷摄)捐赠仪式现场(张纯芷摄)自与中共梅州市自然资源局机关第五支部委员会共建挂牌签约起,双方建立了更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