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荣:画梅寄乡思
梅兰竹菊,自古以来更是画家喜爱的题材。梅之高洁傲岸,兰之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正是因为有这样清雅淡泊的品质,所以为世人所钟爱,被人们称之为“四君子”,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兰竹菊更是画家的笔墨范式和笔墨修炼和传承的最佳题材。
已故广州美院教授刘济荣先生画梅,却更有一番深意。
刘济荣先生画梅,还寄托老先生对家乡的拳拳热爱之心。
梅花是梅州的市花,梅州的梅花以粉红色居多。历史上文人墨客都点赞过梅州梅花。
宋代苏东坡被贬岭南途中写下梅花诗句: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梅州得名于宋,地名来源与梅花有关。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任广东提点刑狱时经过梅州,留下不少咏梅诗作。他在诗中写道:“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可见当地种梅历史悠久。
刘济荣先生喜欢画梅花,基于他对故土的热情,在一幅《爱梅图》中款识为:我爱梅花,更爱梅州,她是我的故乡。可见,画梅是他情怀的写照。
刘济荣先生画白梅有吴昌硕笔意的影子,追求神似,笔墨求旋律,笔下气息雄浑,画风有很强的书卷气和节奏美。笔酣墨畅,富有情趣;红梅则用没骨法,用颜色点染,既上承古法,也对近代海派有所吸收。
刘济荣先生作为人物画家,造型之准确,笔墨之自如,让他画梅在收放之间达到平衡。否则,放容易失之于乱,收则失之于工。他的梅花枝干放笔书写,注意穿插交搭,笔意纵横,以气驭笔,有意笔草草之遗意。梅枝的处理,粗看似乎不合常规,然而细细品味,杂而不乱,恰到好处表现出梅花的风姿,富有生活气息。
当然,刘济荣先生画梅,多以梅寄乡思,具有源物寄情、写物附意的特点,更多是人物画精神需要的一种衬托,梅花并没有成为他绘画的主要方向,但从一幅幅梅花图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笔墨的控制和对绘画品格的追求。画家只有在笔墨领悟、造型理解的情况下,画任何题材都具有一定的笔墨驾驭能力和不俗品格,这才是一个成功画家应该具有的素质,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常画题材和领域。抛开绘画趣味来说,解决了笔墨与造型之后,融会贯通,任何东西的画法都是一样的——画由心生,题材仅仅是画家心性流露的载体。由此反观,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的“一画论”就是同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新闻推荐
2016年,梅州市一45岁女性膝关节重度外翻畸形,膝关节外翻,并伴随X型腿,饱受疼痛之苦二十多年,甚至难以行走。辗转求医,最终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