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村庄“美容”记 该县鼓励客家民居实施外立面改造,扮靓村庄激活发展新动能
俯瞰泗水镇梅畲村,客家古民居点缀于绿水青山间。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摄
重新粉刷的房屋墙壁上绘制有乡村文化、民俗谚语等。黄培强摄
充满客家元素的美丽庭院示范点。林立康摄
破旧的泥砖房拆除了,杂乱的客家民居外立面换上“新装”,民俗谚语、家风教育典故以及乡村美图跃然墙上,群众自发在路边的荒地种上花草,美化家园守护乡村文明……
在平远县的村庄走一圈,一张张“乡村风情画”风格统一而不失特色,一个个客家特色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处处乡村游景点拉动着乡村经济发展。
拆出乡村发展新空间,改出乡村美丽新名片,建出乡村宜居新环境。
近年来,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平远县紧扣房屋整治“关键点”,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动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美丽庭院”创建、集中连片建房。
值得一提的是,在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过程中,平远县点线面融合推进,以改激发干部的干事激情,以改带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以改探索平远乡村振兴中的村庄“美容”良方,对标与补短并举,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通讯员朱维佳
1抓住关键点党员干部带头改
“当前,部分群众还在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作为村干部的我们,要定期到这些群众家里走走,了解进度,听取改造建议,我们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解决……”
上午9时,平远县仁居镇社南村村两委例会上,全村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工作再次被摆到桌面进行讨论。
“我们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村庄美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全村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社南村村委会主任潘其广翻阅着房屋外立面改造手册以及前后对比图,深有感触。“群众从最初的不愿意、到试一试、到现在的大力支持,是一个塑好关键点的过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得好不好,一看地面二看房。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平远县交出了一份优异“成绩单”:全县1413个自然村,应拆63804间,面积175.03万平方米,已全部拆除到位,占比100%。
这一举措为村庄绿化美化、场所建设、集中建房、产业发展等腾出了广阔空间。然而,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完成,一系列新的问题也不断暴露。“主要表现为农村建房规划滞后、风貌不一,杂乱无章。”平远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股股长刘基正说。
针对“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平远县制定出台了《平远县农村客家风格建筑指引》《平远县2020年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制十多套美丽乡村住宅改建方案示范图集供群众选择。
“明确怎么改、哪里需要改、改的效果如何,让群众心里有底。”刘基正说,按照规划,平远县重点引导"四沿"村庄和重点村率先按照客家特色建筑进行整村改造。
潘其广是村里推动该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刚开始,不少村民见了我就躲起来,不跟我说话,我要跟他们宣传这个外立面改造,他们觉得不实际。”潘其广说,不少群众都不知道怎么改,持观望态度。
谁先改?面对难题,平远县党员干部、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站了出来,率先带头进行改造。“改在当下,功在后代。自己的家都不建设好,那就更别谈建设村庄。”社南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展桂告诉笔者,大家都想把家园建设得更好,就是缺少动力,他觉得这份动力来自改造后的实际效果。
仁居镇下坪村小组长潘锡昌,是该村第一户进行外立面改造的。“当时听到有这样的政策,不知道多开心,马上就报名了。”潘锡昌说,自己的房子处在村中的主要干道,因经济原因一直没有进行房屋外表装修,红砖裸露,下雨天极容易渗水。
潘锡昌改造后的房屋,很快就吸引了周边群众的围观。“群众过来问,怎么改,政府是不是有补贴?”潘锡昌笑着说,自己的房屋一度成为村里的“景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一场以“改”促建设的客家民房外立面工程在平远各村庄有序开展。
推进村庄美化,进行外立面改造,资金是保障。平远县明确了外立面改造的奖励标准。“总的来说,分为瓦面和墙体,均以总价的40%给予奖补,其中瓦面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2万元(含),外墙改造每栋最高不超过1万元(含)。”刘基正表示,只要群众按照要求进行改造的,验收合格后便会马上发放补贴。
“我今年57岁了,都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全部弄好之后,才花了1万元左右。”在新修建的院子里,村民潘其亮还种起了玫瑰花,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
2穿好连接线美丽乡村连片建
如果从平远县上举镇上举村上空俯视,可以看到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相随,花朵相迎,外表统一的客家民居散落在村庄内,点缀着这片绿水青山。不远处新建的凉亭里,刚忙完农活的群众坐着聊起了家常。
“你看这张图,左边的就是之前的村容村貌,右边就是现在的村貌全景,是不是相差很远?”说起改造前的村庄,石角村民小组的村民理事会会长肖兴圣用了一句话总结:“过去,朋友都不愿意来我们这里串门,脏乱差。”
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上举村一边做清拆文章,一边做整改规划。“"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群众都很支持。但对于不符合拆除的房屋,要如何妥善建设成为乡村的亮点,群众心里没有底。我们便多次召开了村民理事会、户代会。”上举镇副镇长曹锋玫说,要做好全局工作,必须有一根线把干部群众连接起来。在曹锋玫看来,村民理事会便是这根线。
在村民理事会的推动下,上举村石角乡贤肖兴全夫妇无偿将门口的禾坪地块用于石角村道的建设,夫妻二人主动带头、亲自动手,出资将原破旧房屋修旧如新,周边群众纷纷效仿学习。很快,一条300米的新建村道直通家家户户。
周边环境好了,路通了,乡贤肖义松捐资120多万元兴建石角宗祠,作为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经统计,上举全镇共维修祖堂宗祠30个,均由乡贤、村民自筹资金完成修缮和改造。
“结合"五指相思·游客向往"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要求,全镇初步形成"一村一带"的连片建设。”曹锋玫说,外立面改造不仅改的是民居,还有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动力。
当前,全县实施外立面改造共12401户,外墙208.37万平方米,屋顶632.09万平方米,已完成外立面改造7468户,外墙130.4万平方米,屋顶382.1万平方米。
在规划上,平远县坚持专家团队、专职部门、镇、村四方联动抓村庄规划,完成了村庄接地气、能落地的规划蓝图,督促各镇村利用好前期制定的村庄规划成果,提取“三张图”,即建筑规划红线图、建筑设计图、整体环境提升效果图,在行政村显眼位置宣传“三张图”,让广大村民明白哪里可以建房、建什么样的房。
走进上举镇八社村虎踞村小组,统一的建筑风格、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勾勒了新农村的蓝图。按照“政府主导抓服务、村民主体理大事、社会帮助解难事”的方式,平远县投入277万元,在距离原村址1.5公里处建设了虎踞村小组集中安置新村。“这辈子都没有想到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村民陈桂希说。
改建同步,客家民房外立面改造过程中,平远县积极鼓励镇、村、组三级扎实推进集中建房点的规划、储备、流转工作,引导农户集中连片建造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居。目前,全县已开辟了28个集中连片规划建房区,解决了586户农户集中建房,打造了长安、虎踞、官坑等一批集中连片建房民居群,推进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乡村管理规范化。
3扩大覆盖面乡村资源活起来
平远县石正镇坪湖村紧靠圩镇,距平远县城12公里。每到周末,石正河“网红打卡点”总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获赞频频。“这里的房子建设都很有规划,不会乱七八糟,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推荐!”游客黄先生在游玩休息期间,迫不及待发了一条朋友圈。
客家民居外立面改造不仅要让村庄美起来,更要让村庄资源活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连续两年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八尺镇角坑村,迎来了一批批前来重走古驿道的游客。两年前,围绕古色、红色、绿色等元素,八尺镇角坑村进行全面提升,客家特色外立面改造,群众奋勇争先,改出一派新气象,打造角坑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完成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
2018年前,八尺镇内的农家乐屈指可数。如今,仅仅在角坑村,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已经遍地开花,客家特产店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销售。外出深圳创业的肖立超看到村里的发展,也回到了家乡,办起了桂花王农家乐,把古桂花树打造成为游客玩赏新热点。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平远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农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做好“精致小城·大美平远”的美丽文章。
走进客天下平远梅畲田园综合体,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映入眼帘,成为热门打卡点。“我们结合古民居外立面改造,内外兼修,建设民宿,受到热捧,直接带动村民的收入。”梅畲农旅公司总经理刘育杰说,古民居外立面改造是一颗种子,要想种子发芽,就必须不断培土、浇水、施肥,牵一发而动全身。
值得关注的是,结合平远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改造后的房屋外立墙面增加了展示文明和谐新农村、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墙绘。曾经影响村庄环境的破旧墙面,如今纷纷变成传播文化、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
外立面改造带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平远县持续加码。按照“房屋立面美、环境整洁美、庭院绿化美、布局协调美、文化氛围美”的要求,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00万元,以每户补助3000-5000元不等的标准,鼓励千家万户建设干净整齐、漂亮和美的美丽庭院,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庭院打造之前,家门口的这块土地长满杂草,平时忙于农务,很少花时间打理;自从"美丽庭院"建成之后,家里环境变好了,每天出门看着心情也好了。”长田镇官仁村村民钟桂芳说,有了美丽庭院之后,来家里做客的人更多了。与此同时,钟桂芳主动无偿捐出100多平方米的土地用于道路绿化建设。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平远县136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列入“一镇两线镇周边”范围的50条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美丽宜居村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一线实践
城乡联动创新收集转
运垃圾兑换强化源头减量
天还没亮,平远县各乡镇的保洁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从各家定点收集垃圾,转运到统一回收点。
一直以来,垃圾治理都是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老大难”。垃圾往哪里扔?谁来收?怎么收?这些问题都成为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指挥棒”。
“过去,村里没有垃圾池,大家就按照形成已久的习惯,往村口的空地扔,往河道扔,哪里方便扔哪里,到了下雨天河里的垃圾量都很大。”平远县石正镇坪湖村的黄阿姨说,村口空地堆积到一定量时,往往就会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掉部分垃圾。
事实上,坪湖村的现象并非个例。对此,平远县制定了城乡生活垃圾联动收集机制,完成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和“一村一点”建设,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模式,全县各镇村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运作模式。
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垃圾围村”的现象,房前屋后干净了,群众的幸福感也提升了。
看着村里的变化,林颂育从“不愿在村”到“向往在村”,下定决心在家里建了一栋两层半的新房。“现在我们群众都很支持,把自己居住的环境搞得干干净净,住得舒服。”话语间,林颂育不禁笑了起来。
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光靠完善的收运处理模式还不够。强化源头减量,是其关键一环。
在相隔数十公里的河头镇,垃圾兑换超市一片繁忙。商店店员王柳华边拿着记录本边盘点着群众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很多群众家里搞卫生把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都送到这里,保护环境还能够换些生活日用品。”
以物易物的“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事实上就是客家农村地区常见的“挑货郎”升级版。“在过去,挑货郎来到村里,群众就会拿着可回收的物品去交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挑货郎这个行业也就慢慢退出群众的生活了。”村民李阿姨说,“垃圾兑换超市”的开设,让群众重新找回了这种熟悉感。
平远县在推进过程中,结合群众对“挑货郎”模式的认可,以奖代补、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奖惩推动环境整治,通过“垃圾兑换超市”实施让全民当“保洁员”,由镇出资、村管理,兑出了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子,实现“村民变主体、垃圾变物品、乡风变文明、农村变美丽”的华丽蝶变。
“花小钱办大事,群众也乐于接受。”河头镇党委书记李文锋表示,“垃圾兑换超市”其实是垃圾分类的先行先试,让群众逐渐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意识。
新闻推荐
平远一读者:请问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来照顾,这样的残疾人可申请困难生活补贴吗?平远县民政局: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