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娜 省级非遗传承人

梅州日报 2020-04-15 09:18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来兴拍摄。图为刘利娜(前排)在神光山带队教学。(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叶惠玲

特约记者钟思婷

手执小巧“伯公杯”,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轻轻摇晃、敲打,杯子清脆的声音响起,弯下双膝、仰起头来,执杯的人迈着轻快的步子翩翩起舞。

这个用杯子敲出伴奏的舞蹈便是杯花舞。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梅州市共7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其中,杯花舞传承人刘利娜名列榜中。“知道自己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压力,更有责任把杯花舞给传承出去,让它保持生命力。”自1988年进入兴宁市文化馆,刘利娜已与杯花舞结缘30多年。

探索创新

赋杯花舞新生命力

“我是进入文化馆后才认识杯花舞,那时候大家对它知之甚少。当时就感到杯花舞道具、语汇都比较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刘利娜说。

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杯花舞深切的领悟,刘利娜得到了艺术界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度肯定。当时,兴宁乃至更大范围内大小文艺晚会和展演竞技现场,只要有杯花舞节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与许多民间传统艺术一样,杯花舞曾面临传承瓶颈。困境迫使兴宁杯花舞走上了创新的道路。“自改革开放来,我们兴宁的杯花舞艺人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刘利娜说,首先在歌词方面,与时俱进,贴近百姓生活;在道具方面则对“伯公杯”进行改革,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在舞蹈动作方面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带给观众高尚的艺术享受。

为了让杯花舞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兴宁申报杯花舞为省级非遗项目,时任兴宁市文化馆馆长兼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的刘利娜担当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杯花舞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

发扬传承

走进学校推向广场

杯花舞作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而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其重焕生机,就需做好“传帮带”。近年来,兴宁市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让大家感受杯花舞的魅力。时至今日,杯花舞也已经实现了进校园,兴宁市第一小学、兴宁市技工学校、嘉应学院都有杯花舞团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广场舞不断普及,刘利娜产生了将杯花舞与广场舞结合在一起的想法。她认为,只有将杯花舞蹈根植于群众当中,才更具生命力。于是,刘利娜和其他传承人走农村、入社区,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交给村里的文化团队,再由村里的文化团队组织村中妇女学习杯花舞。如今,在兴宁城乡大小广场上、校园里,都可以听到杯花声声,杯花舞还被列入了民间舞蹈教材。

2016年,刘利娜参与编排的广场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得了CCTV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广场舞组冠军。当时赛事的评委是这样评价的,“广场杯花舞《明月照山乡》的创新为推动广场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了典范,值得向全国推广。”积极传承与弘扬杯花舞的刘利娜获得了各方肯定,获评2016年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第三届广东省基层先进文化工作者。

“只要我还能跳,我就会继续把杯花舞推广出去。” 2017年,刘利娜退休,如今她在广州含饴弄孙,但她依然没忘了普及杯花舞,把杯花舞也带进了广州的各大广场。“杯花舞动作优美,旋律欢快,接受程度高,大家都很喜欢。我们在广州组建的杯花舞广场队还参加了不少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刘利娜在电话里笑着说道。

未来发展

创新的脚步不能停

刘利娜认为,要做好杯花舞的传承发展工作,主要形式在于培训、展示和竞技,而前者更是基础性、高效的方式,让杯花舞进入学校,则是最佳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她为了传播杯花舞技艺,积极争取政府重视支持,主动到学校联络沟通,亲自向学员传授技艺。

“林惠文也是杯花舞的省级传承人,我是在他的教导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并逐渐从他的肩上挑起传承的重担。他多次受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邀请,讲解排练杯花舞,受到他的影响,我也会到各大高校去宣传、普及我们的杯花舞。”刘利娜告诉记者,嘉应学院已把杯花舞纳入了客家民俗舞蹈民间文化的课堂,杯花舞走进大学专业舞蹈课堂,是杯花舞面向更广阔世界的关键一步。

“现在杯花舞的传承分两种形式,一种保持了原生态,比如说现在学校、乡镇里面跳的杯花舞;还有一种是经过改编、创新,用于参加各类比赛。”刘利娜告诉记者,跳杯花舞的人很多,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但是真正懂杯花舞,掌握杯花舞精髓的人还是不多。杯花舞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杯花舞,让它在不同时期绽放不同的光彩。“作为一名传承人,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不管是在家乡也好,在外地也好,让更多的人认识杯花舞。”

非遗项目简介:杯花舞

杯花舞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了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兴宁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被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7年,杯花舞作为广东省代表团节目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演出结束时,表演团队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3年兴宁市文化馆以林惠文负责的创作团队继续创新编创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对舞蹈道具杯子进行改革,使杯花舞更富有技艺性,表演更加灵活。

2007年,杯花舞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今,代表性传承人有:省级2人(林惠文 刘利娜)、县级2人。

新闻推荐

青山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合水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钟幸钰摄)兴宁的民间河长在巡河,同时也传播护河知识。(连志城摄)●本报记者钟幸钰自2018年污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