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把“菜篮子”“果盘子”变“钱袋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色农业成支柱 富民产业正茁壮

梅州日报 2020-04-14 08:41

梅县区丙村镇银二村的村民正在采摘枇杷。(首席记者连志城摄)在城东镇玉水村有机蔬菜基地,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曾健锋摄)梅西镇白面村赤灵芝为贫困户撑起“致富伞”。 (吴丽伶摄)水车镇鹅峰村贫困户在查看木耳生长情况。(高讯摄)清明前后,茶农采茶忙。(吴腾江摄)松源镇同怀别墅门口的烟叶长势喜人。(吴丽伶摄)

在梅县区,一处处绿意盎然的果园、一片片纵横交错的蔬菜基地和烟叶种植基地等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近年来,该区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深入发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菜篮子”“果盘子”等蝶变成富民兴农的“钱袋子”,加快群众增收致富进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刘洪桥曾健锋

田间烟叶翠云雾春茶甘

在松源镇烟叶种植基地,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烟农们正在烟地里忙着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棵棵、一排排绿油油的烟叶随风轻摇,长势喜人。“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我从2018年开始种植烟叶,今年遇上疫情也没有受到影响,种植面积还扩大了,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能陆续收成了。”正在地里忙前忙后的湾溪村贫困户何利玲说道,烟叶铺就了她家的脱贫路,使生活越过越好。

近年来,梅县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的要求,加强烟叶标准化种植管理,加快烟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烟叶产业做强做大,把烟叶生产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目标,助推乡村振兴。记者了解到,今年该区烟叶生产规模保持不变,计划安排烤烟种植面积8393亩,计划收购烟叶2.35万担。此外,今年全区计划投入生物质颗粒能源烤房125座、电能烤房2座,计划种植生态特色烟叶500亩,打造梅县区“生态特色”烟叶品牌。

同样是一片小叶子,茶叶也成为致富“金叶子”,帮助梅县区农民增收。“清明谷雨两相连,采茶耕田莫迟延。”走进梅南镇九龙村阳平茶场,记者看到,阴雨天的山间云雾缭绕,五六名采茶工人正身穿雨衣,冒着细雨采摘茶叶。“茶场有60多亩,种植有金观音、金萱等品种,清明时节是金观音采摘的最佳时期,即使近期阴雨天气持续,也要想办法加快采摘。鲜叶采摘后要及时摊开晾干,再使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以保证茶叶品质。”茶场负责人黎阳平说。

梅县区茶叶生产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充分利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政府项目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发展,投入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引导撬动社会资金近亿元投入茶叶相关产业,主要用于扩大基地、配套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打造“梅县绿茶”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梅县区茶叶市场竞争力,同时培育了一批知名的茶叶龙头企业,带动2000多农户种茶,不断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截至2019年底,梅县区茶叶种植面积约2.1万亩,产量为1265吨,产值约5亿元。

天然灵芝香富硒木耳嫩

在梅西镇白面村赤灵芝种植基地,棚内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灵芝菌包。“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从两年前开始种灵芝,种灵芝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合作社还能保价回收,算起来一年也能增收好几千元。”贫困户洪菊芳告诉记者。据白面村党支部书记曾惠忠介绍,经过近三年的尝试,大家都看好灵芝的市场前景。每个灵芝菌包至少可产10克孢子粉,未破壁的灵芝孢子粉价格约为每克1元,破壁后价格每克1.5元,收完孢子粉后还可以卖灵芝。

白面村赤灵芝种植基地是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政府对口帮扶的一个产业扶贫项目。为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在成功种植灵芝基础上,白面村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灵芝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种植项目规模。2019年共种植了3万多包赤灵芝菌包,赤灵芝实体产量500多斤,赤灵芝孢子粉300多斤,全年纯收入8万多元,为白面村有劳动力贫困家庭每户带来收益分红3000元。

而位于水车镇鹅峰村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里,一排排食用菌包错落有致摆放,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已经种了一年多的木耳,种木耳技术门槛比较低,很适合我这种不能进行高强度劳作的人。”贫困户曹伟强说,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收入算起来还算比较可观,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让种植户不愁销路。

种植木耳是鹅峰村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鹅峰村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和水车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联手企业因地制宜打造了占地面积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立体产业,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逐步探索出一条“一地多用、一地多产”致富新路。

自2018年起,梅县区把食用菌种植作为扶贫新产业在全区进行推广种植,遴选了适合该区种植的木耳、灵芝等品种,在城东、松口、桃尧、畲江、梅西等9个镇分片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了18个镇的近千名贫困户和村民;同时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订单种植,由相关企业回收产品。截至目前,水车、石坑、畲江、梅西、松源等镇的700多户贫困户开展了木耳、灵芝种植,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大棚蔬菜鲜金黄枇杷甜

走进城东镇乐得鲜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可见菜心、番茄、苦瓜等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动作娴熟地采摘、装筐、打包。“我们从源头上抓好品质,整个农事管理过程不使用农药,以此保证产品的绝对安全,确保为广大群众提供新鲜可靠的"菜篮子"产品。”基地负责人吴志昶说道。借着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名单的东风,该基地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构建更加完善的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保证蔬菜的新鲜质量,让“菜园子”紧跟“菜篮子”。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梅县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菜篮子”不仅丰富了本地市场产品,更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菜。“我们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建设契机,优化"菜篮子"基地生产环境,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安全、优质、绿色的"菜篮子"产品。”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俏”大湾区市场的有机农产品还有丙村镇的“银二枇杷”。当前,正是“银二枇杷”的丰收季,银二村家家户户忙着采摘枇杷,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枇杷,由于品质好,银二枇杷现在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有很多来自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的订单,价格也卖得相当不错。”银二村党支部书记余海新告诉记者,在枇杷成熟之前,便有许多商家前来订购枇杷,常常出现“果实还未成熟,却已预售一空”的情况。

银二村种植枇杷已有百年历史。1992年,余海新辞职回乡种植枇杷,通过品种改良、现代科技栽培等方法带领全村人种植,逐渐将枇杷变成致富“金果子”。目前,该村共种植了600多亩枇杷,枇杷产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银二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枇杷村。今年,银二村还跟顺丰速运合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响“银二枇杷”品牌,增加群众收入。

新闻推荐

省水利厅检查组来梅检查水利防汛备汛工作情况 明确工作责任 确保安全度汛

本报讯(记者吴丽伶)8日至9日,省水利厅副厅长刘中春率省水利厅水利防汛备汛安全检查组来梅检查水利防汛备汛工作情况。市委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