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甜粄
▲切好准备上桌的甜粄。
▲刚刚蒸好的甜粄。李雄金 摄
顾晓
记忆中的年味从碾糯米开始,从对甜粄的期待开始。
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奶奶便早早吆喝着陪她一起去离家不远的碾米厂碾糯米。天还没亮,我一边嘟囔着“碾米厂还没开门呢”一边不得不睁着迷朦的眼睛下床穿衣戴帽,帮奶奶把满箩筐的糯米谷挑上。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远远地就看到小小的碾米厂灯火明亮,人声嘈杂,等着碾米排队的人已经排到马路上了,我这才理解为什么奶奶要这么早赶来了。等轮到我们的糯米谷碾成粉后,天已经大亮了。
从谷到米再到粉,甜粄的制作有着一系列繁琐严谨的工序,尽管如此,勤劳的客家人一直遵循着老一辈的教诲,在梅州五华,极具客家特色的甜粄从来不会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缺席。在当地人心目中,流传着“不蒸甜粄不像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的说法。
奶奶从小就跟着长辈学蒸甜粄,可以说蒸了几十年的甜粄,不管出嫁与否,年前的这个重担都由她一人承包了,所以她干起活来手脚利索,按奶奶的话说“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我从小跟着奶奶睡,她经常在睡前告诉我她小时候的事情,至于甜粄的制作流程,她更是说过无数遍。“学会了蒸甜粄,你嫁到夫家才不会受欺负。”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的一句话,那时候心里好紧张,听得很认真,生怕漏了哪个环节,现在想来忍俊不禁。但同时心里也是酸楚的,老一辈用心良苦地教技能,为的是让后辈在夫家有尊严地生活。由此可见,甜粄这种传统食品里承载着老一辈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蒸甜粄的大概流程是这样:首先将糯米浸泡一个晚上,然后将其碾成米粉。接着,用温水把米粉和成米糊状,还要加进一定比例的红糖。待把米糊和好之后,就将和好的米糊倒进一个大铁盆里。然后就将整个大铁盆放过一个大铁锅里去,铁锅里需先放上一定的水,并放上一个架子,以方便放大铁盆。最后,将大铁锅的盖子盖上,然后开始生火,并不断地添加柴火,用蒸的方式,把甜粄蒸熟。记得奶奶每次下锅前都会往水里放个瓷勺子:“如果锅里还有水的话,勺子就会一直响。不响的话就代表水干了,要赶紧停火了。”果然,水开了后就听到锅里有叮当响的声音。蒸甜粄耗时较长,奶奶每次都会湿透一身衣服,挺辛苦的。一床甜粄很厚,需蒸上五到十个小时才能算成功。蒸甜粄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大喜日子,偶尔在奶奶分身乏术的时候,我在一边帮忙添加柴火,同时心里只期盼着能赶紧吃上热乎乎的甜粄。“什么时候才好啊,我口水都流出来了。”每当我这样催促奶奶时,她便这样回答:“不能问这个问题,一问的话就永远熟不了了。”吓得我赶紧捂住嘴巴,但是过了一年后又这样问。
蒸好的甜粄呈黄糖色,具有厚、甜、韧的特色韵味,可以切成小块用油煎,外酥内韧,香甜可口,别有风味,或切成小块蒸软吃,更可直接“冷吃”。过年期间赠送给亲朋好友,代表一种喜庆和祝福,过年祭拜祖先时也用来当祭品,这是客家人的一种年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前蒸甜粄了,但仍可以在老街旧巷里的小吃店买得到蒸甜粄,味道可口、纯正,与当年奶奶蒸的一样,有着浓郁的乡情。
新闻推荐
■木禾清明时节,祭奠逝者、感恩先人是“常规”动作。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复杂。昨日下午,在收看收听全省清明期间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