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的林风眠画作

南方日报 2020-04-01 17:04

初中《语文》(2016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上的林风眠作品——《湖岸春柳图》。受访者供图

课本中朱自清的《春》配上了林风眠的画作《湖岸春柳图》,一个以文达意,一个以画表心。

受访者供图

□林勇军

编者按

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也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于1900年11月12日出生在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

林风眠的一生颠沛流离,苍凉孤独却又如星光璀璨,他留下了许多惊世画作,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学生,这些人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

为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本期起,《南方日报·梅江视窗》将开设“忆·风眠——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的栏目,以飨读者。也欢迎各位读者积极向本报投稿,主题围绕“林风眠诞辰120周年”,题材不限。投稿邮箱:772835813@qq.com。

记不清是2016年夏天的哪一日了,微信上突然收到“小小心”(昵称)发来信息说,她在所教的语文课本上发现有林风眠作品。看到发来图片,确实如此,这让我分外高兴。或许是我这段时间天天在发林风眠宣传文章,而让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好心告诉此事,真得好好谢谢她!

微信上一阵寒暄之后,便立马驱车前往梅县东山学校。这所学校曾是我女儿初中母校,但奇怪的是,女儿星妍就从未告诉过我初一的语文课本上有林风眠画。见面后,得知“小小心”原名张奇,现为东山学校语文老师,后来从亲戚口中得知她还是一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

当时,我从张奇手中接过《语文》一看,原是一本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2016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还未与张老师多说几句,便迫不及待地查看目录,随手一翻便翻至第1课《春》(第2页),张老师说就是此篇。这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散文《春》。读初中那会曾经深读,再熟悉不过了。当然,重点不是看散文,而是急切想看到插图,次页(第3页)中果然看到林风眠作品,题为《湖岸春柳图》。“是的,这肯定是先生的作品。”我对张奇说。不过,该文中没有注明林风眠的个人简介,有点遗憾呢!

说到先生作品及名称,它有几个艺术特征在此与大家探讨探讨,其实很多文献都有提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林风眠的作品鲜有题跋,亦无落款,只有签名,甚至有些连签名都没有,结果造成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作品名称亦有差异。简单来说,该插图题为《湖岸春柳图》,因为作品上并未有题跋,而且同类作品又有很多,所以会在《林风眠全集》中的名称是《西湖》,又或是展览中出现的《西湖垂柳》等。这个问题曾有多位参观者问起,为何这幅作品的名称与他之前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我只能这样回答,笔者笨拙,还望方家指正。

《湖岸春柳图》画的是杭州西湖。回顾历史,1927年,受蔡元培之托,林风眠与林文铮、王代之三人负责筹划创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最终选址杭州。之后在林风眠的带领下,这所中国第一高等美术学府成为了中国新派艺术家的摇篮。

1932年,林风眠在《美术的杭州》(为《时事新报》新浙江建设运动特刊作)一文的开篇释题说:我们谈到杭州,就立刻想到西湖,唐代的白乐天也告诉我们:“未必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这因杭州的精髓不在城市,而在西湖。……西湖之天然美,固曾为宗教家所利用;西湖之人工美,固曾为有心者所增益;而西湖之创造美,则自西湖国立艺术院成立以来,始见有焕发之气象。”同样,林风眠在《什么是我们的坦途》一文也讲到:“杭州是个美术的都市。”由此想想,西湖对于林风眠先生,一定有着特别的理由,而彼时他只是用笔去“写”杭州。

这幅作品应是林风眠先生1977年寓居香港之后,晚年回忆故土杭州或再现心中旧景一类创作。为什么呢?有文章这样描述:1963年,林风眠曾对傅雷说:“我在杭州西湖边生活了十年,然而在那些年里,竟一次也没有画过西湖。但在离开西湖之后,西湖的各种面貌却自然而然地突然出现在我的笔下……也许我正是一个从记忆中汲取灵感的画家。”

值得关注的是,林风眠在所撰写的《抒情、传神及其它》(《文汇报》,1962年1月5日刊)一文中说:说来也很简单,多年前,我住在杭州西湖,有一个时期老是发风疹病,医生和家人要我天天散步,我就天天下午一个人到苏堤上,来回走一次,当时正是秋季,走来走去,走了三四个月,饱看了西湖的景色……这些画面,深入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创作时,我是凭收集的材料,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画西湖的春天,就会想到它的湖光山色,而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东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许多想不起来的,也许就是无关重要的东西了,我大概就是这样去概括自然景象的。”这或许就是林风眠回忆创作西湖作品的原因。

细看《湖岸春柳图》,是一幅金黄秋柳,岸堤5棵垂柳由近及远,笔触间,柳枝飞舞,明暗相间,水面满布黄柳倒影,诗意毕现,画中恰似氲氤的青与黄,形成淡淡的柔,成片的绚,那种宁静、和谐、充满音乐感的色彩,让人在视觉上极有感染力,不禁想起宋代诗人晁冲之的诗句“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引自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当然,现在的我们还真是无法从内心去了解这位饱经磨难、孤寂坎坷的画者,他是如何在万般无奈之下离开故土,晚年再趁自己的清晰记忆和尚有余温的思念,将曾藏于心中的西湖再现于方寸宣纸之上,那得有多大的刚强和坚毅。要知道,1952年林风眠再次辞去所有职务,孑然一身离开杭州直赴上海南昌路53号。此后的他,即便是上海离杭州只有咫尺之遥,亦再没有回过,正如他怀念家乡而又未再返乡一样。

春是一幅画,柳是一首诗。有意思的是,彼时的朱自清与林风眠,他们一个是以文达意,一个却是以画表心。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篇贮满着诗意的《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它饱含着作家在特定时期的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还有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他更像是在寻觅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反观林风眠先生笔下的《湖岸春柳图》,可以肯定的是,他想表现的绝不仅限于西湖景色,一定还深深地怀念在那里逝去的青春理想和生命抱负,还有那难以忘却而又不想去触及的痛楚与无奈。我相信,我也深信,曾经的西湖柳色才是他唯一存放美好,不寄风霜的地方。

新闻推荐

公路事务中心开展雨季公路养护 做好预防性养护确保水畅路通

公路养护人员对公路沿线水沟、涵洞进行疏通清理。吴文华摄汛期将至,梅县区降雨增多,梅县区公路事务中心严格落实上级“防疫...

 
相关阅读